李致,男,1929年生,籍贯中国四川成都,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巴金文学院顾问。
个人履历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共青团和编辑工作。1958年,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总编辑;1964年,任共青团中央《
辅导员》杂志总编辑。1977年后,历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
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后兼第六届四川省政协秘书长。退休后曾连任三届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人物评价
李致长期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几乎没有人称呼他“李主席”,很少人称呼他“李部长”,多数人称呼“李致同志”,文艺圈内多直呼“李致”。
“李致”是由“理智”而来,就喊“理智”,音同字不同,别人听起来就是“李致”。
其实,大家都把他看成是一个文友,聊天聊到他的时候,往往会随意说上一句,“他是个书生。”作家
王诚德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家》学渊源有秉承,不饰铅华唯写真。情结难解文与戏,部长原来是书生。”
李致在学生时代参加地下党活动,就发表过100多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章。不仅爱读书,尤其爱读鲁迅和巴老的书,坚持一生。
近二十多年,还出版了多本独具特色的“往事随笔”,秉承了
鲁迅和
巴金“有骨气”,“说真话”的品性,好评如潮。也许这就是人们尊重他、亲近他、说他是个书生的原因。
书生,在中国人眼里泛指读书人,或者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历来复杂,有些从政以后,“身入荣华境,得意便忘形”,渐渐异化成了学阀和政客。有些从政以后,依然保持着
杜甫说的“甲卒身虽贵,书生固道殊”的气节;这类书生不多,我想李致就是其中的一个。
出版图书
人物访谈
2019年,李致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一年,正值他的四爸巴金诞辰115周年,巴老全身铜像于生日当天矗立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这一年,他的五卷六本《李致文存》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位知名的读书人、写书人、出书人、藏书人,是巴金的亲侄儿,曾与诸多老一辈革命家、文艺家过从甚密。
李致1929年出生于成都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父亲李尧枚是巴金的大哥,也是巴金名作《家》中高觉新的原型。由于家庭破产,父亲在李致一岁零三个月时自杀,幼年就失去父爱的李致得到巴金的供给和眷爱,也酷爱读书,醉心文学。叔侄俩亦亲亦友,曾有亲密交往和300多封书信往来。在李致心里,四爸巴金是鲜活灵魂的精神支撑和人格榜样;而在巴金眼中,李致是理解他比较多的人。
“四爸一贯主张说真话。在我12岁那年,他给我写了四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这四句话不仅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我的子孙。后来,这些话成了成都巴金小学的校训,简化为‘说真话做好人’。”李致回忆说。
文字朴实真挚,不无病呻吟,不哗众取宠,秉承了说真话、抒真情的“巴金精神”。“我信奉巴金所说的‘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当作家就是要写,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写出一生经历是我应尽的社会责任。”李致说。
“90后”李致如今仍每天在电脑前笔耕不辍。从1998年学会使用电脑至今,他已是拥有22年“脑龄”的E时代人。除了每天写作、发邮件、“百度”资料、看新闻和影视剧外,他还时不时发几条微信,在朋友圈点个赞。谈及晚年的快乐生活,李致调侃地说:“虽然老年人在体能上已经不占优势,但在心态上要永葆年轻。如今不要再唱‘跌倒算什么,我们骨头硬’,要唱‘马儿啊,你慢些走,让我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
所获荣誉
2023年2月11日,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颁奖典礼在四川泸州举行,李致获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