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夏的父亲李寅植官至县监。李重夏生于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1846年,
朝鲜宪宗十二年)十一月九日,
同治十二年(1873年,
朝鲜高宗十年)参加
科举考试,中
进士;
光绪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增广文科丙科及第,初授
弘文馆校理。后任侍讲院司书、
工曹参议,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四月外放为
安边府使。
当时
清朝和
朝鲜为两国边境的朝鲜流民问题产生争执,清朝要求朝鲜“刷还”渡过
图们江(朝鲜称
豆满江)来中国居住的
朝鲜人,朝鲜却趁机主张
康熙年间
穆克登勘界所定的界河“土门江”与
图们江不是同一条河,而指的是
海兰江,所以图们江不是中朝边界,海兰江才是“分界江”,企图将海兰江与图们江之间的
中国领土(即所谓“
间岛”)攫为己有。由此中朝两国重新确定边界的问题浮上水面,而朝鲜政府则将这一任务委托给时任安边府使的李重夏。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七月三十日,李重夏被任命为土们勘界使,同年九月会同中国官员德玉、
秦瑛、贾元桂等勘定和谈判中朝东段边界事宜。李重夏在谈判过程中,虽仍坚持“土门”和“图们”不是同一条河,但将朝鲜的主张最初提出的
海兰江改换为
松花江上源支流之一的“伊戛力盖”,中国称之为“黄花松沟子”。
中国方面以《钦定
皇朝通典边防门》、《钦定皇朝四裔考》、《会典地图》及《
大清一统舆图》等诸多史料为依据,对朝方观点进行了反驳。李重夏没有任何史料,只是一味从字面强调“土门”的含义,将距离
穆克登碑90里外的黄花松沟子认作“土门”,其唯一的解释是,黄花松沟子延伸几十里后,两侧有一段形状“对立如门”的土岸。谈判中,朝鲜以“敝邦人则以碑、堆相连,与土岸如门之故,至今但认以土门江”为由反复论说,坚称“土门”是朝鲜自古便已存在的对黄花松沟子的称谓。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双方意见始终不能达成一致,界务谈判无果而终。但李重夏回国上上交国王高宗
李熙的报告中承认土门江和
图们江(即
豆满江)实为同一条河。次年二月调任德源(今
朝鲜元山)府使兼德源港监理。
其后
朝鲜政府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但边界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光绪十三年(1887年,高宗二十四年)正月,李重夏再度膺任勘界使,在承认
图们江为中朝界河的前提下与中国官员勘测图们江源头的边界。中方主张图们江正源为
石乙水,朝方主张红土山水,最终依然未达成共识,此问题遂搁置下来,直到
隆熙三年(1909年)《
间岛协约》才确认
石乙水为中朝边界。据在
元山的中国官员
姚文藻所说,李重夏在勘界过程中一方面意识到自己观点是错的,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遵奉国王旨意,其处境可谓是左右为难。而李重夏之子李范世所写的《李重夏行状》则记载李重夏在
丁亥勘界时面临
中国官员的威压,仍抗辩不屈,称“吾头可断,国疆不可缩!”,并称“至今知此事者,皆叹
府君以积弱之势,能抗强敌而不辱君命也”。
光绪十四年(1888年,高宗二十五年),李重夏自元山调回中央,任同副承旨。光绪十六年(1890年,高宗二十七年)任参议交涉通商事务(外衙门参议)、
吏曹参议,同年十二月受任
忠清道暗行御史。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朝鲜爆发
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
宗主国清朝乞援,同时将李重夏擢升为外衙门协办兼带
工曹参判,负责迎接清军。随后
叶志超、
聂士成率领2500名清军,为镇压
东学党起义之事来朝鲜
牙山驻扎,李重夏前去犒劳接待,他“备供给惟谨”,与清军将士相处甚欢。六月下旬,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援朝清军与日军交战于
成欢,后败退
平壤,李重夏在乱军中脱出,自
公州回京。
甲午更张以后任议政府都宪,旋即获任
庆尚道宣抚使、宁海永川按核使和庆尚道慰抚使,负责宣抚当地东学党。完成任务后,于十二月回京任内务协办。
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五月二十九日,李重夏又被外放为
大邱府
观察使。同年冬,
金弘集内阁颁布“
断发令”,令各地方官严格施行,引发
义兵运动。李重夏“抚谕境内,素得众心”,又不强迫民众断发,所以义兵饶恕他,没有进攻
大邱。世上也传言他与许蔿等义兵将领有关系。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
俄馆播迁”,
金弘集内阁倒台,同年5月
永川郡守许烒上疏弹劾李重夏为
金弘集同党,应予严惩。虽然弹劾未见效,但李重夏仍两度上疏请求辞大邱观察使之职,最后在建阳元年(1896年)8月获得批准。其后他“归卧南山下旧第,闭门不出,日与数三邻朋
围棋赋诗者数年”。
大韩帝国光武三年(1899年)以后,李重夏又做了掌礼院少卿、外部协办、署理外部大臣等职,
日俄战争爆发后外放
平安南道观察使,负责对当地日军的交涉。光武九年(1905年)6月调任
庆尚北道观察使,但被他辞掉了,于是改任闲职宫内府
特进官。光武十年(1906年)以后又任掌礼院卿、太医院卿等职。到
隆熙二年(1908年)时,日本统监伊藤博文与傀儡政府决定撤废各庙坛的祭享,遭到李重夏反对。史载“重夏欲辞之(指掌礼院卿一职),则咈博文意;出仕则坏数百年典礼,获罪祖宗神祇,徊徨烦懊者历月,其子范世力谏,重夏慨然抗疏,力辞再三,竟递”。此后他退出了政界。
隆熙三年(1909年),李重夏在太皇帝(
太上皇)高宗的劝谕下游览
日本。同年末发生一进会发起的“合邦请愿运动”,李重夏坚决反对,同
闵泳韶等人组织“国民演说大会”,与
一进会针锋相对,他还向皇帝和政府上书弹劾一进会,反对日韩合邦,但还是归于失败了。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
日韩合并条约》签订,
大韩帝国灭亡,
朝鲜半岛沦为
日本殖民地。日本人欲赏给李重夏“恩赐金”3000元,但李重夏拒绝接受,回乡隐居。
大正六年(1917年,纯宗十年)9月26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