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巽
画家
杜巽,道号履中,原名英信,祖籍浙江宁波鄞州管江村。从教42年桃李遍天下,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浙江林学院,为杭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始人、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院客坐教授,浙江林学院兼职教授,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名誉教授,江南书画院名誉院长,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
人物经历
管江杜氏为杜甫第十代子孙尚德公之后代。1940年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并以优异成绩被潘天寿院长指名留校任教。师从潘天寿、诸乐三、陆维钊、陆俨少、王伯敏、周昌谷、方增先等大师。主攻人物,酷爱山水。因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当时被誉为美院的“四大才子”之一。1965年秋应中央文化部之召,与蔡苟虹、华君武等一起设计布置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随中央代表团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周年庆典活动,并深入藏北羌塘草原、日喀则、亚东喜马拉雅山乃堆拉山口、易贡等地写生收集素材,于12月走川藏公路而归,回京创作了巨幅彩墨画《藏北草原之歌》。曾任浙江省美术创作办会室主任。
80年代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水墨画公募展中获张大千纪念大奖。90年代初泰国诗琳通公主老师林耀先生之邀考察写生泰国及柬埔寨吴哥窟等地。1997年作为贵宾应邀叁加荷兰华侨总会成立5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并由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阿姆斯特丹市政厅、荷兰华侨总会联合主办,在欧洲著名的MOZES画廊成功地举办了画展,又先后在全国和世界各地举办了20余次个展,获法国巴黎艺术家审查委员会授予艺术家资格证书,享有世界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1997年7月受浙江省政府之托,执笔将分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按其章法笔意仿真临摹,填补烧毁之段使之合壁完善,以窥原本全貌,并出席在黄公望故里富阳举行的海峡两岸书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圆合暨春江雅集活动。
2003年秋应杭州市政府之托,主创反映1927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的巨幅工笔淡彩《湖山嘉会》,并长期陈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2004年为支持江南六大古镇申报世界历史文仳遗产,多次奔赴周庄,同里、甪直、南浔、西塘、乌镇等地收集素材,反复构思,于2005年春节完成45000pxx35的工笔淡彩《江南古镇图卷》。接着为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查阅大量资料,作了上万字笔记,于2007年秋,全程考察写生京杭大运河沿途十八个城市,经慎密构思构图,于2010年夏创作完成京杭大运河百米长卷初稿,并完成了其中杭州及苏州、无锡风情图卷75000pxx875px。2010年秋至2011年夏应邀为江苏华西村新建74层高楼龙希国际大酒店创作了高3米宽22米巨幅国画《锦绣华西》。
杜巽从艺半个多世纪硕果累累。出版有画册、专著、论文等数十种。其人物画线条凝炼流畅,用墨用色由巧而拙,巧夺自然。山水画题材广泛,视野无垠,内涵深邃。擅作大画与长卷,尤以素墨淡彩江南雪为其一绝。偶作指画亦意趣盎然。无论是朦胧的江南烟雨,还是莽莽的北国风光;无论是异国风情,还是千里山河,无不充满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悟,对绘画事业的执着痴恋。他笔下的山水,正如著名作家赵丽宏所评:雄浑中风细腻,冷峻中见热情,他人在惊叹自然的雄奇中也感慨艺术的气象万千。著名美术评论家、他的导师王伯敏先生对他作品有四句赞誉:一、精练善琢;二、画里面有三大:取大貌、收大势、取大要:三、重内因又重外化;四、笔墨功夫冶练得很深,基础功底扎实。他的同窗挚友著名花鸟画家卢坤峰在《江南古镇图》跋曰:“杜巽先生乃当今中国画坛不可多得之全才也。举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属,无不精能,又善丈二大幅或百尺长卷,辄举重若轻,浑然天成,且融贯中西,独造妙境,矫矫不受约束,诚可谓画中龙也。”其代表作有:《东方奇观——吴哥窟》、《西藏万里行》、《快雪时晴图》、《江南古镇图》等。先后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出版专著画册《指墨山水》、《杜巽画册》、《杜巽画集》、《当代名家画家精选集》、《素墨淡彩江南雪》、《京杭大运河杭州风情图卷》、《画谱》等。
人物评价
《江南古镇图》跋--卢坤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杜巽先生乃当今中国画坛不可多得之全才也。举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属,无不精能。又善丈二大幅或百尺长卷,辄举重若轻,浑然天成。且融贯中西,独造妙境,矫矫不受约束,诚可谓画中龙也。
大作《江南古镇图》即其新近之重要作品之一。观其内容之繁,章法之严,景物之设,笔墨之用,皆非常人所能到。若非全才,岂可望其项背哉!况当今时习,避难就易,了无规模,与此图不可同日而语也。故此《江南古镇图》堪为稀世奇珍也,后之子孙,当永宝之。兹书一绝,以致钦佩云耳:
大器由来晚岁成,功夫切莫自看轻。千年古镇才俊笔,写破江南万里情。
2006年第5期才气横溢的画坛全才
在第八届西湖艺术博览会上,杜巽创作的一幅题为《五峰直上插银河》的丈八匹山水画,赫然位居浙江世贸中心一楼展厅中堂,引来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这幅画气势磅礴、墨彩飞扬,在格局上有北方画派大刀阔斧的雄奇险峻,在细微处则有南方画派的细腻润泽。画面通过峥嵘的山川、湍急的瀑布,表现出高山流水的雄奇与壮美,带给人们一个博大、空灵、广袤的天地,画中所贯通的韵势,更是折射出画家胸有丘壑、气吞山河的壮怀,令人为之震撼折服。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对他画里表现出来的“大貌、大势、大要”,表示了由衷赞赏。
杜巽,原名英信,祖籍浙江宁波,1940年生于上海,自幼沐浴在浙东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对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1958年以优异成绩破格升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潘天寿、陆抑非、陆维钊、陆俨少、周昌谷、李震坚等名家大师。在校时主攻人物,山水也佳。毕业时他创作的表现江南风情、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水乡春意》图,被遴选赴上海、北京、加拿大等地展出,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因学业出类拔萃,杜巽被潘天寿院长指名留校任教,这在潘老所授百千爱徒中,获此殊荣者仅二人。那时候的杜巽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被视为未来的“希望之星”。
1965年夏,杜巽因才艺出众,应中央文化部之召参与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的设计布置,并随中央代表团深入西藏腹地及川藏公路写生采风,历时四月有余,他精心创作的人物画《羌塘草原之春》,曾被人民大会堂布展收藏。
然而,正当画家在艺海中乘风扬帆之时,却被卷入“文革”风暴,人生之路大起大落。所幸的是他尔后又重拾画笔,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杜巽在天目山区青山湖畔工作与生活了一段时期,那里蔚郁秀丽的山水景色燃起了他对山水画的炽烈之情。他决心进一步系统研习山水画传统技法,对宋人小品和元、明、清名家名画无不潜心临习。他将构图灵动别致、景象壮观宏伟、线条和谐完美、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形神毕肖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自己的学习范本,多次精心临摹,每次临摹时间均长达四个月。他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深掘中国画长卷内蕴,细细揣摩画家概括生活与提炼题材诸方面的高度组织技巧和表现能力,还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山水画长卷溯源》的学术论文。著名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仙逝前一年,观看了他的第三卷临本后赞叹不已,在引首题曰:“可下真迹一等”。
精心临摹《清明上河图》为杜巽日后长卷画艺术创作夯实了基础,又由于青年时代西藏的采风写生之行久久萦回于心中,20年后他激起了欲将神秘瑰丽的西藏绘成长卷之念。于是他再次踏上了“西藏万里行”的艺术征途,只身远涉丝绸古道,漫游八百里秦川,西出阳关遥望昆仑嘉峪,深入新疆戈壁腹地,这次“远征”行程长达1.4万公里,燃起了他描绘西藏的灵感与激情,于是,一个雄浑壮阔、圣洁美丽的长达40余米、宽41厘米的纸本设色巨幅长卷《西藏万里行》在画家笔端脱颖而出,它艺术地再现了峥嵘的横断山脉、皑皑的雪域群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浩淼宁谧的高原圣湖、辽阔壮美的羌塘草原以及孕育了东亚远古文明的雅鲁藏布江和银峰高耸的喜玛拉雅、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等。此画运用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等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以首尾连贯、极富变化的宏大结构、有张有弛的无穷变幻,对西藏的风情物貌进行了重新组合,达到新的艺术审美高度。此外,杜巽的新近创作的另一幅18米的长卷《江南古镇》,同样以构图宏大严谨、线条流畅遒劲的手法巧取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直、乌镇、南浔、西塘之精华,评论界称此长卷“填补传统山水画描绘水乡民俗之空白”,被誉为“现代清明上河图”。
杜巽以长卷和巨幅山水彪炳画坛,一时名闻遐迩,此外他的雪景山水画也成了“杜氏一绝”:杜巽所绘的一幅幅独辟蹊径的雪景,大都取材于江南水乡之冬。他用皴纸法绘制,整幅画卷用夸张独特的构图意识、凝炼精奇的用笔、以黑为主辅以淡彩的基调加以精莹洁白的大块空白,使画面在清润毓秀中饱含苍茫浑厚的神韵,如梦似幻,达到“超以物象,得其环中”的佳境。王伯敏先生称其“用笔绵密,笔胜于墨,一点一拂,神采飘然”。
2006年5月,杭州六和文化会所为杜巽举办了《杜巽画集》首发式暨画展。《杜巽画集》分山水卷、山水小品卷、长卷、人物卷、指画卷和异国风情卷,可谓洋洋大观,精彩纷呈。杭州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同时主办了杜巽作品研讨会,与会者都对杜巽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著名花鸟画大家卢坤峰教授称杜巽为“当今中国画坛不可多得之全才也。举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属,无不精能”;王伯敏先生为《杜巽画集·山水卷》作《序》说,杜巽是位非常有作为的画家,不论画千山或万树,画行云或流水,无不“于施巧中而藏拙”,或“与拙味中而见巧趣”,获得这个成就是不容易的。他认为,杜巽的画还未定型。不少山水画前辈如黄宾虹早学晚成熟,七十岁作画未定型,到了八十岁画法大变,豁然神化。王伯敏说,杜巽的艺术有潜力、有发展的远大前景,预祝他今后“细研一斗墨,不只是落笔可人,还必将是落笔惊人”。
2007年初,杜巽又投入了京杭大运河百米长卷创作的巨大工程。他客居杭城半个多世纪,对西湖与运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着浓郁的感情,特别是那几年我国的一些志士仁人,动议将西湖与运河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他就突发灵感,也想为申遗添砖加瓦。经过半年多的前期资料准备,是年秋,已近古稀之年的杜巽只身从北京通州沿运河一路南下,考察了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楚州、高邮、杨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城市,历尽艰辛,收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创作素材,沿涂所见所闻更激发了他想描绘还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创作热情。如何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流程最漫长、工程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人工运河用中国画长卷的形式描绘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大半年的艰难构思、构图,选择京杭大运河最灿烂的明朝时期作为历史背景,终于把1700多公里流经六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的大工程,通过“方寸之内,体百里之迥”的手法,——浓缩在百米长卷的构图之内。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完成了杭州与无锡运河段长20米宽35厘米的画稿,把运河两岸沿途的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世俗风情、繁华街市、四野阡陌、舟楫桥梁、各色人物等等,一一刻画得栩栩如生,气象万千,构架新颖,视野开阔,格调典雅,清丽婉转中涌动着雄视千年古文明的大气魄。
杜巽从教42年,从艺50余载,依然孜孜不息,视艺术家的一生是洗骨伐髓、苦修终身的一生。著名画家孔仲起、吴山明等诸多学友,希望杜巽继续保持周密不苟的创作特色,发展求索成果,使生活更斑斓,作品更璀璨,渐臻艺术至境!
激情和哲思---赵丽宏(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静夜,无风,无月,一个人独对青灯,然而思绪却如同展翅的鹏鸟,在辽阔的天地间翱翔飞舞,眼前不时闪过奇异美妙的景象:忽而是朦胧的江南烟雨,忽而是莽莽的北国风雪;清澈的溪涧在山谷中蜿蜒,晶莹的月光在荒野里流动;亿万年的古岩,化作了表情庄严的脸,沉静的目光正穿越无穷时空,审视着现代人浮躁的灵魂……
这是我读了浙江画家杜巽的一本山水画册后产生的遐想。在我的印象中,杜巽是一位擅画人物的中国画家,我曾见过他画的人物,有独到的个性和功力,想不到他也能画出如此丰富多姿的山水!杜巽是江南人,他在画册的自述中有这样的自白:少年时代在故乡宁波东钱湖旁的一个山村里读书樵牧耕作,自幼对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有着天生的眷恋之情。他用画笔描绘江南风光时,饱含着对家乡的感情,那种湿润温馨的气息从画页中扑面而来。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小桥流水、桃云柳烟,还是湖波帆影、古树老村,都画得空灵而朦胧,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可以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如果这本画册仅此而止,那么格局大概还不能算大。然而画家的感情并不局限在江南的山水。他的视野,飞越千山万壑,绘北国,画异域,为人们展现了和江南山水完全不同的景象。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在描绘雄伟的北国风光时,尽管客观景物的反差那么大,但他却依然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在雄浑中见细腻,在冷峻中见热情,细腻的笔墨,画出了气势阔大的景象,使人在惊叹自然的雄奇时,也感慨艺术的气象万千。值得一提的是,他画异域风情的几幅画,如梦如幻,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合上画册,我的眼前还浮动着吴哥窟石像的那种幽远神秘的目光。
杜巽的画册中,没有一览无余的浅薄。在形形色色的山水中,不仅能感受到画家的激情,也能体味出他深沉的哲思。这是一个经历了风雨坎坷、阅遍了人世沧桑的现代人对自然、对生命、对历史的思索和憧憬。这些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出来的思索和憧憬,要比概念化的文字动人得多。这和文学创作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仅仅有技巧和激情,没有独特的哲思,很难写出深刻的作品。我想,这是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画的更深层的原因。
巧思奇想觅见直趣---孔仲起(中国美院教授、博导)
杜巽原名英信,1955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与我(本科)同学同事有年,少颖悟,早岁有附中三载的造型训练打下扎实根基,转入本科专攻人物,睿智加努力,学业勤进,时为浙江美院佼佼学子。
由人及景 借景开境
杜巽善人物,尤善民俗风情,长期心仪千古艺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虽已年近“知天命”,还三次全本临摹《上河》巨著。
由人及景,由景入境,景色越画越多,境界越画越广。其表现题材和取向随着年事的增长,逐渐趋向山水画,移情于广袤的大自然变化。光景常新的山山水水,盖得益于熟练的造型和笔墨功底,尤其造化之助,纵游天下名山,异域他邦,其作品旨趣追求郁茂充实、真意弥漫的境界,寓情于景,人境兼备。每多浓烈的乡土意识,民族情结,犹不乏异国情调的精品。诸如早期的《水乡春意》即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羌塘草原之春》为人民大会堂布置用,《水乡情》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性水墨画展中获大奖,《吴哥奇观》又获国际荣誉金奖,创作的《江南水乡》等长卷精品巨制,将为世界休闲博览会作贡献!
由技而巧 巧夺自然
杜巽有着非同凡响的造型手段,能熟练地表达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则毋庸置疑!但他不满足于驾轻就熟技术的堆积,为了应对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及千变万化的表现对象和时代特征,画家长期来苦思冥想,上下求索,注重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力创迥异于别人的风格面貌,着意于“巧”字上做文章,不拘一格倾注创作激情。
得益于“巧取”, “巧取”则妙在其中,从大自然中搜妙创真,得真趣及艺术之真谛,达到“妙造自然”之妙境。
所以看杜巽的作品,不乏巧思奇想,或变形、或变色、或周密、或概括、或秉持传统的三远、三叠,起承转合,或取西洋的制作效果,块面分割、平面构成……一切为了提高表现对象的审美情趣,甚而视觉冲击。
由巧而拙 自然而然
然则,熟能生巧之余作者更在意由巧而拙的追求,诚如人们在繁华巧密极致后追求朴素、真实,谓之归真返朴。该“真”是一个具有人文内涵的“真”,该“朴”则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朴”。画道由熟而巧,由巧而拙,能得真趣,不熟而巧是欺世,不巧而拙是做作,盖“弄巧成拙之拙”质言之,熟而生!盖流盼运笔于有意无意间,时遇措手不及的险境。既生又熟,既熟又生,天机勃露,有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格高难求,愿画家继续保持周密不苟的风情创作特色,发展求索成果,使生活更斑斓,作品更璀璨,渐臻艺术至境!
杜兄索序,聊发几句随想,以为然否?愿互勉之。
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
山川自然,为人造福,人亦为之美化。是故山川为自然美,然而亦具人文美。
山川景色,各地不同,四季不同,更有风晨雨夕的不同,千变万化,丰富之至。画家有个性,有专嗜专好者,作画取材各不同。有画五岳,有画三江,有专画高楼大厦,有专画桥梁或舟车;有画大海骇浪,有画万顷波澜,甚至写没有星星的夜山。概括言之,既可图华岳千寻,又可画长江万里;高的万山重叠而及于云霄,广远则无涯。正使四方八荒,同所见的美景,尽归之于画家之笔底,故谓山水画为大美,诚非虚言也。
画家杜巽,善山水,却又情系于江南雪。他爱雪的素洁,更爱雪的晶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曾越昆仑,入西藏,到达冰天雪地。也曾经过帕里,仰望珠穆朗玛第三峰的冰雪。有一年,他在冬季登峨嵋山,那时风寒砭骨,道路匿迹,却使他行于琼林玉树间,居然给他尝到了别一番大雪的滋味。
杜巽,南方人。南方严冬不像北国,但也大雪纷飞,不过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幽静、素美的。这在杜巽的少年,早已深深地印于脑际。总之,有关雪的这种种不同的感受,对他来说,通过他那敏捷的审美情思,画出了山川景色中雪的各种美的特质与意趣,而使读者们对这些美好的画而引起了美好的共鸣。
杜巽雪景画展,形象地展示了他为什么要画雪景。他画出来了,那么它的最美的表现在哪里,又怎么去认识这些雪的世界,由于我的笔拙,赘言必徒劳,于是这篇小序,就让展品的笔墨,一一地向读者观众来诉说回去,如何!如何!
杜巽稳健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路
文/吴山明
杜巽是我的附中直至中国画系的老同学。记得当年一进附中,我与杜巽便分在同一寝室,他睡上铺,我睡邻床下铺。尽管大家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但杜巽的自理能力要比其他同学强得多。当年我很欣佩他的井井有条的学习与生活作风。在整个附中学习期间,杜巽专业成绩因此也得以稳健上升。可能因为他孩时生活在农村之故,杜巽尽管后来生活在大城市,但一点没有城里孩子的骄娇之气。每当我们下乡时,他更显得特别能干与活跃。不但非常适应农家生活,而且懂得农活,会捕鱼捉蟹,是抓黄鳝的高手。我尽管幼时也居住乡村,但与他比,对农民与农村的了解显得差多了。我之所以谈这一切,是因为杜巽的质朴而自然的绘画品格的形成与其有着潜在的联系。
杜巽真正能力的显示,是在进中国画系以后。当年,他在中国画系的全面发展很受领导的关注。为此,他在一毕业便得到了领导指派的令人羡慕的参加文化访问团赴西藏写生考察的机会。杜巽是从人物画进而涉足山水画的,他运用自己在人物画上的造型方法与能力以及在人物画上学到的构图本领,把传统与现代,程式与生活,山水与人物等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演化出了一种有创意的雅俗共赏的杜家山水样式。杜巽的人物画基本功是很坚实的。记得大学期间,他的《鲁讯像》等作品曾给老师与同学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尽管主要精力放在山水画的研究上,但仍一直画着人物画。我见到了其不少有新的意趣的人物画作品,其中有人体、现代中外人物肖像、风俗风情画等等。这些画与他的山水画一样,从中可看出他所具有的全面的基础与修养对其艺术上的演进的作用。作为一位当代有影响的优秀画家,能出版这样规模的大型画集也是非常难得的。我作为老同学、老朋友,对杜巽兄艺术生涯中的这件盛事表示衷心的祝贺!因为这不仅全面反映了他丰富而多彩的艺术成果,同时也是他艺术道路上阶段性成就的一个总结。“野渡无人舟自横”,杜巽仍与其中年和青年时代一样,每天在勤奋耕耘着,稳健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路,并且成功地形成了不同于前人和他人的绘画风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9 14: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