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古萨共和国
以拉古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为中心所存在的国家
拉古萨共和国(拉丁语:Respublica Ragusina、意大利语:Repubblica di Ragusa、克罗地亚语:Dubrovačka Republika)是1358年到1808年之间,以拉古萨(今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为中心所存在的国家。在15至16世纪时受奥斯曼帝国的保护,国力达到高峰,是当时亚德里亚海惟一能与威尼斯匹敌的城邦。1808年,因拿破仑的入侵而灭亡。国家格言是Non bene pro toto libertas venditur auro(自由胜过黄金)。
名字由来
杜布罗夫尼克的克罗地亚语名字Dubrovnikdubrava达尔马提亚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以及是英语的旧称皆为拉古萨(Ragusa)。
此城斯拉夫名字的来源则是从该古城附近的斯拉夫部族dubrons而来。他们在11世纪末居住在拉古扎城北山上的橡树林之中;而他们受到其他部落的攻伐,于是向拉古萨共和国寻求庇护,并安置在城边缘的安置区内。自此,该区的难民以自己部族的名字来称呼收容他们的城市,而Dubrovnik因而得名。
Dubrovnik这名字并不为拉古萨共和国采用,在该国约千年的历史中,在大部份的文件上皆用其拉丁语名字-拉古萨代表该城市;共和国从建国起到1814年因奥地利的入侵而被灭时,即使在被灭后仍有一段时间使用该名字来代表该城。
基本信息
首都:拉古萨
常用语言:拉丁语、意大利语、克罗地亚语、达尔马提亚语
主要宗教:罗马天主教
政制:共和国
发展历史
在14世纪开始直至1808年,杜布罗夫尼克成为一自由邦,称为“拉古萨共和国”(拉丁语为 Respublica Ragusina,又称为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
早在公元615年,整个巴尔干西部还在饱受阿瓦尔人游牧集团的不断侵袭。当他们伙同自己的斯拉夫附庸,联手摧毁了古罗马城市艾派特多姆,迫使大批难民转移到北面的滨海小岛。稍后,又有更多斯拉夫人到隔海相望的近岸居住,催生出后来的拉古萨定居点。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比较滞后,需要大量的中转站为船只补充淡水或其他给养,这个二元混合的新城便成功走上了致富道路。加之当时的拜占庭帝国还尚有余力,自然为幼年期的拉古萨带去带去大量经济和军事利益。
由于拜占庭帝国的衰弱,拉古萨的人口渐渐斯拉夫比例越来越高,在12世纪成为斯拉夫城市。12~13世纪,随着十字军东侵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杜布罗夫尼克开始从事水陆贸易,在意大利同巴尔干半岛的贸易中起着中转站的作用。它输出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巴尔干地区的矿产、木材、牲口,输入西欧的贵重首饰和奢侈品。
不过,拉古萨也因自己的初露端倪而被其他海上入侵者所相中。来自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诺曼人,就两次从自己的西西里基地杀到门口,作为自己经略希腊的桥头堡。有着相同起源经历的威尼斯,也视其为能阻碍自己称雄这片水域的潜在竞争者。只要有机会予以占领,就会想尽办法来讨取他们。特别是在1205年,借助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部队,让拉古萨被迫臣服到圣马可雄狮脚下。尽管有限的占领相对宽松,但市民们还是需要为占领者的家乡纳贡。为了能凑出足够的资金,他们被迫去和控制半岛沿岸的势力进行交易,从而催生出一种很难被割舍的路径依赖。
1358年,日益壮大的匈牙利人南下,通过1358年6月27日的扎达尔条约签订,逼迫威尼斯当局让出对拉古萨的管辖权。这也是当地首次同大陆强权所绑定,从而给城市的菁英们以更多战略考量。尝到甜头的他们,随即在短时间内同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新进势力合作,将自己变为对方追求航运发展的不二人选。由于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地已几乎覆盖了整片区域,甚至向东延伸至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拉古萨又幸运地成为了突破口,为中欧或巴尔干的内陆强权充当海运枢纽。这个小小共和国的直辖地盘,也得以在海陆两头都有所伸展。到15世纪,拉古萨正式成为城市共和国。
与此同时,土耳其人小亚细亚半岛蜂拥而至,再次营造出极端不利于拉古萨发展的恶劣局面。原本还是多方争雄的战场,迅速演变成威尼斯海权与奥斯曼陆权间的终极搏杀。前者努力维持自己的东地中海航运体系,力图从外线锁死对手的发展空间。后者则不断在陆上兼并更多区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朝亚得里亚海岸袭来。无论哪方最终得手,都容易让处在夹缝中的拉古萨损失惨重。
于是,这个原先并不出挑的意大利小邦,就主动向君士坦丁堡派遣使节。通过每年11月1日前履行的纳贡义务,成功荣升为苏丹的意大利附属国(但在1526年莫哈赤战役前,拉古萨都未能完全摆脱匈牙利影响)。须知在这个决策出炉时,土耳其人的优势还不像后来那般明显。但在拉古萨的菁英掌舵人们看来,这种趋势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遭威尼斯对手逆转。而整个1460-80年间的历史也成功表明,如此大胆的判断并不是在异想天开。那些位于希腊海岸的几个威尼斯商业据点,纷纷在短时间落入敌手。意大利人的黑海殖民地卡法,也被跨海远征的近卫军连根拔起。
到了1481年,奥斯曼土耳其才真正开始以宗主国形象出现于拉古萨人面前。后者不仅被赋予了境内减税优惠,还获得了许多商业特权,被许可派船只到黑海克里米亚等地进行贸易。由于先前的热那亚人已经在10年前遭驱逐,拉古萨商人也就成为少数能进入当地的欧洲团体。
作为必然的回报,城市本身也沦为突厥人吸纳欧洲技术的重要窗口。依靠一系列看似稀松平常的交流或雇佣,便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新技术进行交流。但拉古萨本身的欧式体制也不会受到影响,足以继续同整个西欧保持联系,以便能更好地彰显自身价值。
当然,达伽马的首航印度成功,也给严重依赖地中海的拉古萨人当头一棒。但和更为特立独行的威尼斯不同,家业有限的拉古萨人还能靠黑海贸易维持基本生计。在奥斯曼苏丹决心联合圣马可的后裔们共同进退,又是拉古萨替宗主出面,招募来大批有丰富经验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水手。让他们驾驶威尼斯提供的舰船,搭载土耳其士兵直冲印度海岸。若非这批志愿军在1509年的第乌海战遭全歼,拉古萨人的商馆可能还会迅速开出东方分店。
此后,拉古萨人便再次回归低调,几乎不为奥斯曼宗主同西欧世界发生直接冲突。由于匈牙利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军,在1526年的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溃败,君士坦丁堡的外围省份已成功深入中欧。莫哈赤战役后,拉古萨向奥斯曼帝国缴纳贡税成为定制,但仍保持独立,拥有近300只商船。然而,更多怀有野心的冒险家,开始从匈牙利、德意志等地东进,将手中的最新技能出售给苏丹。这就让拉古萨共和国的中转地位有所下降。但凭借法国-奥斯曼同盟的构建,商人们又在西欧腹地寻找到新的庞大市场,得以将自己的繁荣又维持了一百多年时间。它的船队不仅抵达欧洲各大港口,而且远至北非小亚细亚,同威尼斯展开海上竞争。这里的手工工场生产以加工呢绒、颜料、肥皂、金银首饰和皮革为主,还铸造自己的铜币和银币。与此同时出现了商业组织和行会组织。
到了16世纪后期,西班牙帝国的重要性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奥斯曼土耳其。拉古萨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现象,但也清楚自己所在的地中海世界还存有不少特殊性。于是,又精明的同马德里方面签订协议,将商船队交由对方控制。只要西班牙人不与奥斯曼发生军事冲突,这种合作就将被长期执行下去。结果就是共和国一跃成为东西方两大强权间的缓冲,甚至在微妙关头还能交换不少紧俏货物。更重要的是,这两大帝国还都不爽两面三刀的威尼斯存在,也就乐于成为拉古萨的保护者角色。
然而,共和国的好运还是在17世纪时被逐步耗尽。一场地震在1667年降临城市,不仅摧毁了大部分建筑,也带走了包括许多菁英在内的5000多条性命。劫后余生的市民立刻开启重建工程,却苦于经济的日益不景气而进展缓慢。由于荷兰法国英格兰的商人都开始涉足东方,让拉古萨的中转站意味遭极大削弱。特别是不爽天主教强权的新教国家,都乐于将更多货物贩售给土耳其人,也让共和国的意义不再像过去那般明显。
此外,西班牙人一直在不计后果的将美洲白银运往旧世界,造成的恶性通胀危机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如果说马德里的宫廷可以用破产啃死麾下的热那亚银行家,那么君士坦丁堡的苏丹便只能靠加税和扩张来抵充损失。兜里依然有点存款的拉古萨,便被视为有价值拿下的对象。这迫使共和国在1677年向宗主国派遣特别代表,希望说服对方不要为短期利益而抹杀掉长期合作基础。依旧高傲的土耳其人,接受了这类中肯说辞,却为平衡权术争斗而故意做悬而未决式处理。
1683年,维也纳战役的结局预示着奥斯曼在巴尔干半岛的强势地位终结。共和国也被当作为外交谈判的添头,被土耳其人送到哈布斯堡帝国手中。同时期内,死敌威尼斯还忙于同君士坦丁堡内的苏丹继续交战。于是,拉古萨又在自己的衰亡期内获得了喘息之机,成为奥地利南下亚得里亚海的一个窗口。但此时的维也纳当局也不再有西班牙亲戚负责输血,逐步沦落到靠荷兰和英国的财政支持度日。
拉古萨人期盼的商业复苏虽有少许苗头,但终究没能变成自己期望中的伟大复兴。城市的菁英阶层也清楚地看到,这个小邦已不复往日的吸引力,只能努力在周边各大国的冲突中恪守中立。衰败的财政也无法继续支撑外交开拓,从而错过了在1783年同美国建交的大好时机。唯有整个欧洲因法国大革命而陷入混乱,才重新因中立地位而再度化身为转口贸易的基地。但拿破仑的军队还是在赢下奥斯特里茨战役后南下,将整片海岸都收归自己囊中。
这个古老而命运曲折的商业共和国,随即在1808年1月31日被法国占领军取缔,沦为新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即便法兰西帝国的江山迅速被列强合力掀翻,也没能在维也纳的外交会议中重获新生。1814年,拉古萨隶属奥地利,1918年归还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时至当代,拉古萨还是克罗地亚最大的港口城市--杜布罗夫尼克。但曾经的辉煌也早已是明日黄花。
议会
杜布罗夫尼克是一个贵族共和国,拥有5万居民,有自己的宪法和议会。贵族议会由两院组成;大委员会,即参议院,包括45位名门望族的代表,领导共和国的内政外交;小委员会由参议院中的11名代表组成,是共和国的执行机构。共和国的首脑大公领导小委员会的工作。
文化
杜布罗夫尼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建筑、绘画艺术和文学蓬勃发展,产生了一批知名的文学家。当时被誉为“南部斯拉夫人的雅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13:26
目录
概述
名字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