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村
安徽省广德市革命老区
杭村,是现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的一部分,是皖东南乃至安徽省与苏浙沪联系沟通的门户。1930年设广德县杭村乡。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杭村乡划归流洞区。1958年撤销杭村乡。
简介
杭村,是现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的一部分,是皖东南乃至安徽省与苏浙沪联系沟通的重要门户。
1930年设广德县杭村乡。1949年8月广德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杭村乡划归广德县流洞区。1958年撤销杭村乡。
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进入华中敌后,第一、二支队着手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杭村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外围屏障。
1943年 11月1日,王必成率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挺进郎溪广德地区,仅半个月时间,就解放了宣长公路以北的广大地区。11月21日,江渭清钟国楚指挥四十六团,发动溧高战役,解放溧武路以南地区,随后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署进入郎广地区,郎广北部地区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杭村就在这个中心区内。
杭村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贡献,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郎广人民不会忘记。
杭村大捷
战斗经过
1944年3月29日上午9时,驻门口塘(今安徽省广德县邱村镇)、流洞桥(今广德县新杭镇流洞村)据点的日本侵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百余人伙同一支300多人的伪军,携马拉步兵炮一门,窜至杭村附近公路两侧扫荡。
驻杭村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刘别生团长(化名方自强,人称方司令)闻报后,即刻向旅部王必成司令员报告,同时命令三营营长徐超,教导员郑大方占领杭村西南的慈姑山,截断日军归路;令一营营长曾旦生、教导员江淦衡率领该营占领杭村东南的牛头山高地,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方司令和罗维道政委亲临前线指挥。 当三营刚赶到阵地时,部分伪军已走出伏击圈。三营立即向其猛烈射击,日、伪军乱成一团。日军依仗优势装备,负隅顽抗。战斗正激烈时,王必成司令员亦赶至牛头山前沿阵地亲自指挥四十八团副团长饶惠谭率小炮排迅速赶来。王司令员命令“用小炮打大炮”,小炮即迫击炮,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没有瞄准器,射击全凭目测和经验。小炮排长戴文辉发射的第一发炮弹落在日军炮位附近,第二发炮弹击中炮旁马匹,马匹受伤狂蹦乱跳,日军大乱。
王司令员抓住战机下令出击,一、三两营立即从山岗、松林中跃起发起冲锋,将日、伪军全部压至公路西侧路西村以东的麦田里。郑大方挥起驳壳枪冲在前面,紧跟着他的一个排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战斗结果
日军大败,仓皇弃炮夺路向门口塘方向逃遁。激战一小时余,大获全胜。歼灭日、伪军70余名,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军马数匹及九二式步兵炮1门,炮弹3发。取得了杭村大捷。时任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郑大方和数名战士牺牲。当时杭村群众编了一首歌谣赞颂这次战斗:“杭村一仗打得好,军民抗战逞英豪,鬼子丧命又丢炮,日军从此威风扫”。缴获的这门炮现珍藏于北京首都警卫三师军史陈列馆。
历史意义
杭村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斗志,巩固了郎广抗日根据地,使广德县成为苏南根据地向南发展的基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方路
郑大方(1921—1944),上海市人,原名郑大芳,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任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1944年3月,日军4000余人对郎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3月29日,郑大方杭村战斗中壮烈牺牲。
1981年,安徽省广德县人民政府重修郑大方烈士陵墓。 1986年,原中顾委委员、江渭清郑大方烈士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广德市新杭镇街道有一条用郑大方烈士名字命名的道路叫“大方路”。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7 13:30
目录
概述
简介
革命老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