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林凌(1926年-2018年5月25日),男,原名何颖达,曾用名何大海,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另有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福建籍中华民间集卡协会学术委员。
主要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港澳台与内地经济、南水北调工程等关系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
个人作品
著述、主编、与他人合作的主要著作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论》《四川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三线生产布局研究》《产权制度改革与资产评估》《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路》《企业商品论》《利润周期与经济周期》《林凌选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林凌文选改革三十年亲历》等。
出版图书
人物言论
“没感觉自己老了,现在还有精力和影响力,想多干点事儿,自己已经把经济学融入了生命。四川是改革之乡,我最欣慰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始至终坚持了改革的理念,“我还想活几年,看看今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我并不在乎什么地位,而是看重自己真正贡献了什么。别人觉得我受委屈,可我并没有觉得受了委屈。”
“我原来不是搞经济这一行的,刚开始没多少信心。跟孙冶方接触后,感觉经济学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社会的前进方向,这才坚定了信心”。
“在儿女的眼里,自己是一个成天干活的父亲,经常过节的时候不在家,家里的事儿一点也不管。一辈子太忙了,给子女教诲和照顾比较少,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年轻人一代,可能不会有老一辈的经历,但是一定要在自己的经历里做重要的事。”
人物故事
烟丝店学徒偷偷考中学
林凌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和2岁的弟弟相依为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幼的林凌参加了抗日活动。当时他在平定县城读高级小学,母亲则做小贩卖压面维持生计。 后来,叔叔托人让林凌到太原一个烟丝店当学徒。13岁时,母亲去世,弟弟被村里的好心人收养。在烟丝店当学徒期间,太原中学恢复招生。林凌白天干活,晚上点着油灯复习。瞒着老板和家人偷偷去考试,结果被录取了。林凌立即给叔叔写了一封信:“我想读书”。
刻苦求学:全省第三保送北师大
林凌一共有过三个名字,最初父亲起的名字叫何颖达,寄意今后能够读书当官。抗日后改名何大海。大学时,为躲避特务追捕,又一次改了名字,叫林凌。在叔叔、老师同学和奖学金的帮助下,1945年,林凌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并以山西省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北京师范大学保送生。1946年参加地下党后,根据组织的意见又调到了物理系。
参加革命:被列入抓捕黑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去晋察冀根据地参观。回到学校后,林凌很快参加了地下党。同时,他还踊跃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演讲、投票、选举、唱歌、组织社团、写诗、写时事评论等。还办了一个行知图书馆,通过同学捐款,购买了很多进步书报杂志。1948年,林凌的地下党身份暴露,被列入特务的抓捕黑名单。根据组织的指示,他与一个女同学扮作夫妻,前往冀中根据地河北沧县(现沧州市泊头镇。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继续从事学生运动。北京解放前夕,林凌调到刚解放的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今首都钢铁公司)任工会副主任,从事企业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人运动,和工人一起修复被破坏的设备,恢复生产。1949年后期,到天津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工作经验。
参建铁路:趴在铁轨上“听火车”
1950年,林凌与夫人一起南下重庆,开始了与四川重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林凌被分配在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工作,继续从事企业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人运动。1954年调至重庆钢铁公司任党委常委、工会主席、转炉厂党委书记。在重庆,林凌参与修建成渝铁路。这条铁路是解放后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过去修铁路,钢轨从外国购买。重钢有生产钢轨的设备和技术,可是钢坯不行,轧出来的钢轨不够长,于是得从鞍钢把钢坯运来。“工人们非常兴奋,一停车,大伙儿就趴在铁轨上,看钢轨上轧着的工厂名字,听火车运行中‘咣啷咣啷’的声音”。林凌说,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林凌到成都参加通车典礼。
1959年,林凌调到中共四川省委,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的秘书。不久,调至中共四川省委办的《上游》杂志任工业组副组长。1962年,调到新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交政治部任办公室副主任。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6:05
目录
概述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出版图书
人物言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