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村,
中国传统村落,隶属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林寨镇,分为石镇、兴井2个自然村,位于林寨河(浰江)北岸,距镇政府1千米,村域面积8.84平方千米。林寨古村东至省道S229线,南至
东江,西至楼镇村,北至兴井村。
村落历史
元朝,陈姓从福建迁入。元朝以来,兴井村民凭借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
明朝初年,林秀荣一脉从福建莆田秀荣迁居林寨王章围和老圩坝一带衍居。
清朝时期,境域属和平县仁义图。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在林寨扎营月余,曾强攻永贞楼。
中华民国时期,属和平县林寨乡。
1949年,属和平县林寨区。1958年,属和平县浰江公社。1963年,先后属和平县林寨镇石镇村、兴井村。1964年5月,境内发生特大水灾。2005年,又连续发生洪灾。2009年,该地以古民居建筑打造古村旅游景区,将两村合并为“林寨古村”。2013年,和平县开始了《林寨古村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15年12月,
林寨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林寨古村位于林寨镇
浰江北岸,距林寨镇政府1千米,东至省道S229线,南至
东江,西至楼镇村,北至兴井村。村域面积8.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林寨古村坐落于浰江北盆地中间,村前是古云山、大岭山,正面远眺林寨主峰铜锣嶂。四周均为宽阔平整的良田。
水文
浰江在古云山、大岭山中间,自西向东流经林寨镇,长约14千米,在东水汇入
东江。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林寨古村村前视野开阔,有田可耕、有水可渔,形成“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之势。村落东南方为水口,东侧的古云山,俗称象形山,与西侧山峰对峙,在堪舆学中,被称为“狮象守水口”。
空间布局
林寨古村村廊城墙环成船型,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林寨古村分两部分,南部以宗祠为中心,建筑群分布如船状。北部是以家族为为单元分散布置,建筑相对独立,房屋建造的防御性较南面楼房严密。
林寨古村多为建木石结构的楼房,既有西式洋楼、又有中式庭院。每座楼三层以上,每层面积数百至数千平米不等。主要建筑有福谦楼、谦光楼、宣仪第、赤楼、洋楼、永贞楼、薰南楼、颍川旧家、司马第、朝议第、中宪第、德馨第、下镇当铺等。
建村智慧
林寨古村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建筑物的墙体选择了较厚的石材,东西向墙体很少开窗,开的窗户也较小。一般建筑物的外墙以颜色鲜亮为主,利用反射隔热的办法,将热量反射在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以达到隔热的效果。
经济社会
人口
林寨村村民主要有陈、黄、林、马、汪、张、曾、蓝等姓,以陈姓为主。2015年末,林寨村有户籍人口6373人,常住人口4963人。村民大多为汉族,还有数户共19人为畲族。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105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33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
经济
林寨村民传统以经商为主,包括船运、典当、屠宰等行业,又兼养鱼、种植蔬菜。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大豆等。
2013年春节期间,林寨古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游客以珠三角地区的散客为主,也有少量团体游客。
主要景点
谦光楼
谦光楼,始建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正方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以四个楼阁为定点,中间以瓦屋连接楼阁。其中楼阁高4层,以石灰墙、火砖、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条为主要材料彻成。天井、走廊道边以长短不一的麻石条镶成,门匾、横梁、窗、护栏等制作手工非常考究,雕刻有文案图画、黄金材料题字。
颍川旧家
颍川旧家,始建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颍川旧家整体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搁瓦布檩式结构,平面布局为二进二横式,依中轴线向两边平均布置,正中依次为大门、门厅、中厅和上厅。横屋为三层走马楼式楼房,楼前有长25米,宽3米的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屋内石木构件均大量运用镂雕和浮雕手法雕刻着草木花卉、松鹿、麒麟、锦鸡、瓶花、人物故事等图案。
厦镇堂
厦镇堂,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历代皆有修缮。现主体建筑完好,被定为“河源市家训文化示范基地”。因厅堂明亮宽敞,村内文化活动多在此举行,当地人称之为“大厅下”。
司马第
司马第,又叫九栋屋,是司马第、朝议第、上新屋三幢楼房依次连贯成九栋的总称,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为朝议大夫陈鸿铭兴建。司马第为府邸式结构,厅廓屏风十分考究、木刻镂雕别具一格。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相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龙川县令赵佗为防御来犯之敌,派林可来此筑寨守关。因林可立了战功,遂获此地作为其食邑,命名为林寨。
历史人物
陈琼润,优录拔贡,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考取进士,历任运盐司副使、通政使司参议、直隶州知州、道光钦命两广巡抚等职。
陈国相,曾任清嘉庆广西容县知县。
陈襄廷(1875—1944年),晚清举人。中华民国时期曾两任和平县县长、广东省参议院议员兼广东省督军府顾问。
传统民俗
林寨古村以前客人探亲,如上午或下午来访,因不清楚其有无用餐,一般到来后主人必先煮上鸡(鸭)蛋米粉给来客,意为垫底(俗称“打点”),待午餐或晚餐再一起入席用餐。如婚嫁相亲者的当事人到访,加上媒婆和陪伴者共有三四人,每人亦需吃一碗煎荷包鸡蛋米粉,有心的主人常常会在碗底下多盛两个蛋,俗称“露二蛋垫二蛋”,凡送客人都会奉送一些米粉和蛋品。
林寨古村民间婚筵喜宴以猪肉、鸡鸭、鱼及豆腐或油炸豆腐、粉丝或香菇、海味、腐竹等为基本菜色,辅以笋干及各类蔬菜。一般九至十碗,大体上以猪鸡鸭鱼为主。富裕家庭以酿豆腐、酿香信、酿蚝豉、酿虾米、鱿鱼、墨鱼、海参、红焖猪肉、牛、羊、鸡、鸭、鹅、肉丸等(宴席禁用狗肉),称之丰盛酒席。
林寨古村丧事以吃豆腐、南瓜等为素菜。但正席要有猪肉。一般是猪肉、豆腐(吃白豆腐)、粉丝、腐竹及青菜瓜类等。多为七至八碗,九碗为丰盛。大部分人家以吃肉为主,菜肴不能比婚筵差,甚至要十碗荤,以示对协助办理丧事及前来吊丧者的敬重和感谢。随着政府规定实行火葬, 很多事情简单多了, 丧事也象办成喜事,甚至比喜事更浪废,丧事的菜肴吃过是没人要的,餐餐要新鲜,饮料酒类也用得特别多。做满月、迁新居及庆寿筵,酒席类似婚筵菜肴,也多到街镇、县城操办。
文物古迹
林寨古村文物古迹众多,下镇村大岭头岗和古云寨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林屋山曾挖岀南朝古墓群,兴井小学门前曾挖掘出晋代古墓一座,出土玉器、兵器、陶矸等文物。
非遗项目
林寨古村举行的“华光大帝巡游”,俗称“阿公出行”,为东江上游少有的民间艺术活动。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为华光大帝巡游大典之期,期间有舞龙、舞狮、演粤剧等节目。
村志族谱
《陈氏族谱》中指出客家精神为“爱国爱乡、荣我家邦、遵纪守法、勤俭和忍、崇文重教、诚信做人、自强不息、唯吾德馨”,同时载有“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祥,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方言
林寨古村村民大多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
客家方言。
物产美食
林寨古村传统食品有腌荞头、炒番薯干、糖饼、粄皮、米糕、油果、油糍、糍粑、灰水粄、凉粉、艾粄、奶姑粄等。
林寨古村
客家菜中颇具特色的有:
酿豆腐、酿香信、酿苦瓜干、酿荷包蛋、酿蚝豉、酿全鸭、酿猪肠头、酿菜卷、酿春卷、酿腐卷等。
荣誉称号
林寨古村有全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以客家的四角楼建筑而出名,定位于“东江商埠,客家水乡,田园古堡”,是23届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观赏点,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之一、“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先后获得过“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广东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
2012年11月,林寨古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12月,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2014年2月,林寨古村被评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旅游信息
京九铁路和龙川县旅游大道从林寨古村村后经过,省道骆米线和县道X206线从村旁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