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
研究林木遗传育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林学学科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建设,2014年通过建设期验收。实验室的前身是“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本信息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建设。2011年4月初,科技部发布了《关于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建设计划的通知》,公布了49个立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与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北林大)联合申报的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位列其中。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林业行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的空白,而且使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有了新的更高水平的平台。这是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国林科院、东北林大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心血的结晶。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是在原“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于2011年获科技部批准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筹建的林业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林木遗传育种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林木种质创新与利用、林木分子育种和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等方面开展研究,促进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林木良种,并打造国际一流的林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平台,并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最终为我国的林木良种选育与培育服务。
实验室具有一个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1人。已经培养了博士硕士300余名,博士后20余名,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名,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1名。重点实验室科研总用房4750平方米,科研用地17000 平方米以上,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试验示范基地1600公顷,先进仪器总价值达4000余万元。
重点实验室近5年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80余项,经费9000余万元;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发表了SCIEI收录的文章100余篇;培育了新品种10余个;获得了发明专利10余项。这些科研成果均居我国林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前列。
揭牌仪式
2012年7月8日,东北林业大学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万钢部长出席庆典并在会上与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宪魁一同为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农村科技司和办公厅调研室相关负责人一同出席揭牌仪式。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获科技部批准,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建设,也是科技部第一次在林业部门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立是科技部围绕林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我国林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学 委 会
主任
万建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
副主任
李天来,教授,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
张守攻,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培育
委员
施季森,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
葛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化生物学
朱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
蒋湘宁,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林木分子生物学
王高峰,教授,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森林培育
王晓茹,教授,瑞典于默奥大学,林木遗传育种
李来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物学
尹佟明,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
吴蔼民,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
杨传平,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
姜立泉,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林木分子生物学
曾庆银,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遗传育种
领导班子
曾庆银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林木遗传育种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
2006年在瑞典UMEA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6至2017年相继在中科院植物所任研究员、基因组和蛋白质功能进化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林木比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Plant Cell、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发表在Plant Cell上的两篇论文均被编辑部在同期配发评述论文。已培养博士8名,其中3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位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队伍
博士生导师:杨传平教授、刘桂丰教授、柳参奎教授、李玉花教授、阎秀峰教授、张含国教授、沈海龙教授、姜静教授、姜廷波教授、王玉成教授、王秋玉教授、詹亚光教授、李成浩教授、戴绍军教授、王洋教授、金丽华教授、李莉教授、刘关君教授、程玉祥教授,邹学忠教授(兼职),段安安教授(兼职),马伟教授(兼职),卢孟柱研究员(兼职),苏晓华研究员(兼职),邱德友研究员(兼职),齐力旺研究员(兼职)
硕士生导师:李开隆教授、夏德安副教授、魏志刚副教授、曲冠证副教授、李淑娟副教授、徐启江副教授、许志茹副教授、李立新副教授、曾凡锁副教授、王超副教授、高彩球副教授
讲师:齐立志、马旭俊、李慧玉、李志新、郑磊、郑密、王丽娜
领导机构
重点实验室理事会(领导机构)
名誉理事长:
李希明 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理 事 长:
杨传平 教授,实验室主任,校长
副 理 事 长:
曹 军 教授,副校长
李 斌 教授,副校长
秘 书 长:
李凤日 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副秘书长:
刘桂丰 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林学院副院长
理 事:
邸雪颖 教授, 林学院院长
柳参奎 教授, 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李玉花 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范德林 教授, “2011”计划办公室主任
胡海清 教授,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顾凤岐 教授, 实验室设备管理处处长
张含国 教授, 实验室党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刘守新 教授, 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平台建设管理部部长
翟雪峰 副教授, 教务处处长
周宏力 副教授, 人事与专家工作处处长
田海 高级会计师, 资金筹措与财务管理处处长
黄靖强 副教授, 学校办公室主任
刘宪国 副研究员, 资产管理处处长
沈海龙 教授, 林学院副院长
魏志刚 副教授, “2011”计划办公室副主任
曲冠证 副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
方向一:林木种质创新与利用
●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以杨树、落叶松、杉木、桉树等树种为对象,开展产量、材质、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育种值的BLUP估计、综合和特异性状鉴定与早期选择研究,建立高效、精准林木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开展杨树、白桦等重要树种的特异种质全基因组测序,发掘重要性状关联的功能基因,为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基础。
●育种群体构建:研究杨树、落叶松、杉木、马尾松等林木遗传变异规律,评价主要经济性状的育种值,筛选优质核心种质2000份;利用EST-SSR、SNP等分子标记系统评价优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构建主要树种的育种群体5-10个。
●优异种质创新与利用:利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创制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杨树、落叶松、杉木、桉树等优异种质材料60-80个,审(认)定良种或获得新品种权5-7个,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我国林木良种使用率。
方向二:林木分子育种
●功能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利用EST-SSR、SNP、EST-SNP、Indel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杨、松、杉、桉等主要造林树种特有的新型分子标记;通过QTL定位和关联遗传学分析,鉴定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阐明相关标记的有效性和育种价值;利用已开发的功能标记开展前述树种的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获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分子标记10-15个,鉴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种质50-60份,相关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多基因聚合育种:深入研究多基因转化及外源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体系,拓展和改进林木转基因聚合育种技术;基于品种设计,利用生长、材质、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通过多基因转化获得优良性状聚合表达的植株。选育出目标性状有重大突破的林木新品种10-15个。
方向三: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解析林木材性、抗性形成的分子基础:以杨树、落叶松、白桦、柽柳等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等技术,建立林木材性品质形成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组织、器官在高盐、干旱、重金属等逆境胁迫下的转录组及表达谱,鉴定和克隆影响这些目的性状的关键基因,揭示其基因调控网络,阐明目标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初步建立起高通量分析性状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平台,形成每年能够筛选、鉴定候选基因50-80个的能力,明确抗逆调控基因调控信号通路并确定其所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及生理学代谢途径,林木适应逆境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分离、鉴定决定林木材性、抗性的功能基因:在前期筛选得到的大量与木材材性、抗性等相关候选基因的基础上,利用基因超表达、RNAi、突变体分析等手段,分析转基因植株的材性变化,鉴定出控制木材形成的关键基因,确定其对林木目标性状改良的作用。5年内在木质部分化机理上取得突破,获得用于材性改良的功能基因3-5条;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耐盐功能的验证,评估其用于耐盐分子育种的价值,获得具有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5-7条,为优质、抗逆种质的创制提供重要功能基因。
●林木细胞生长、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机制:利用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手段,阐明紫杉醇等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及调控机理,分离鉴定调控其合成过程中的限速基因,研究其表达与次生代谢合成的关系;研究细胞生长、胚性诱导等过程的调控机制,建立林木细胞生长、代谢等调控技术体系。获得有林木改良价值的基因2-3个。
通过验收
2014年4月16日,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建设的“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这是国家林业局所属单位及教育部所属高校共同建设的第一个林业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学科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在林木种质创新与利用、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和林木分子育种等三个方向,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在杨树多基因高效共转化技术、杨树生长素转运蛋白PIN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设期间,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6篇,出版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2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6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完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验收会上专家们还就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参考资料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2:18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