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有院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财务局、发展建设局、国际合作局、成果转化局、重大任务局、直属机关党委、监督局等10个职能部门,作物科学所、植物保护所、蔬菜花卉所、哈尔滨兽医所等34个直属研究所,以及研究生院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共46个部门和单位。
历史沿革
建院初期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召开。
1958年3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及其直属研究所、室领导参加的会议。8月20日,农业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所属6个大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行政业务关系,除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云南省,全部下放到所在省领导,作为地方建制。9月22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大豆、油菜等22专业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
1959年6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分院成立。
1960年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精简机构任务,京内原有研究单位精简为11个,京外精简为14个。
1962年9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扩大会议的科学家时指出:“在精简中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过头了”、“这些机构当然要恢复起来”、“科学研究方面的设备、仪器、人才和场地都要解决,可做为紧急措施来处理”。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讨论和审议农业科学技术各有关专业1963-1972年的规划,座谈对20年至25年农业技术改造规划设想。
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发展到33个。
文革时期
1970年5月14日,在“不靠七千五,要靠七亿五”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该年度,原农林口各部门所属科研单位68个,职工13963人,下放后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暂编620人(其中干部603人,工人17人),组成35个科技服务组,分别到全国有关基层生产单位蹲点。
1971年1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工作简报》中指出,全院原有35个单位,职工27345人,根据农林两院体制改革方案,约需留下434人,占全院职工数的5.95%,应下放6911人。截至1970年底估计已下放京内外单位28个,职工25899人,占应下放人数的85.3%。12月9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成立。
1972年10月11日,农业部在关于中国农林科学院调整体制编制的报告中指出,该院是“全国农林牧渔综合性的科研机构”,除院部外,设情报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农业物理研究所、林业研究所、畜牧(养猪)研究所。编制1000人,其中干部800人,工人200人。下放所调整领导管理和任务,以院为主双重领导的8个研究所,带全国任务的23个研究所,属地方承担部分国家任务的4个研究所。
1975年10月21-31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在长沙召开第四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代表考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4省区4200余亩的双季晚稻的现场,并鉴定1400亩旱季稻的生产表现,一致同意宣布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恢复建制
1977年9月27日,农业部上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工作和调整农林科学、教育体制的报告》提出,中国农林科学院拟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农业气象室,原下放地方的31个专业研究所调整为以部为主和地方双重领导,完全下放给地方的有9个单位。此报告后经党中央批示同意。
1977年10月28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改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组。
1978年3月13日,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制。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党组。11月27日-1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建制后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2月6日,柑橘所、茶叶、蚕业、郑州果树分所、遗产室和甘肃畜牧三室的领导体制由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改为以部为主双重领导;郑州果树研究所分所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兰州畜牧研究室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1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迁出下放的研究所搬回北京,对下放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的研究所,恢复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7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迅速恢复和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学条件。
开拓发展
1982年2月20日,收回特产研究所,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升格为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
1985年2月7日,文化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8月19日,草原研究所实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农牧渔业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体制,同时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的牌子。
198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依法授权,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成立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4月25日,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组建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月16日,农牧渔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987年,情报所、院图书馆、农业科技出版社3个单位合并组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蔬菜研究所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1988年,养蜂所更名为蜜蜂研究所。
1989年10月9-11日,
中国水稻研究所落成典礼在杭州富阳举行。上海血研所更名为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
1990年,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从文献中心分出独立建制。
1991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
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11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机关调整后机构设置为八个职能部门,分别是:院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局、计划财务局、监察局、审计局、直属机关党委。
1997年,农业部将其直属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都沼气研究所、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3个单位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9月10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1998年4月13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组建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组建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8月,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建国家蔬菜改良中心,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组建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组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
1999年,遗产室划转给
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产室”的牌子。同年,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改名为生物技术研究所。
展望未来
2000年,柑桔研究所与
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以西南农业大学管理为主,加挂“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的牌子。6月,国家科技部批复,依托
中国农业大学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共同组建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月19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国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
2001年,农业气象所与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组建“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蚕业所并入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加挂“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牌子。同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加挂“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
2002年9月,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组建“
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9月27日,农业部批复在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组建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12月6-8日,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苏家禽科学研究所增挂“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牌子仪式先后在江苏徐州市和扬州市举行。
2003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华中农业大学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组建
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建国家苹果育种中心。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5月13日,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合并重组,暂名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7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正式成立。8月18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组建国家茶叶改良中心。8月25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与
黑龙江大学合并仪式在黑龙江大学举行。12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立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组建
国家烟草改良中心。12月19日,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在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揭牌。
2005年3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在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和
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动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兰州兽医研究所和上海兽医研究所分别加挂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哈尔滨分中心、兰州分中心、上海分中心的牌子。
2006年7月26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在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月15日,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
2016年6月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建立的中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中心在中国农科院成立。
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向全体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并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勇攀高峰,率先跨越,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作出批示表示祝贺。
2020年9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成立。
2022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2022年8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在黑龙江黑河召开,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市人民政府、大北农集团四方共同签署共建协议。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22年8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成立。
2023年7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揭牌仪式举行。
2023年9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原农谷举行。
2023年12月1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酒泉市合作共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酒泉戈壁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4年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温带农业研究中心在长春净月高新区揭牌成立。
2024年4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谷辣椒研发中心揭牌。
2024年10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中心揭牌。
2024年11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非洲科学院发起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组织体系
机构概况
据2018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院拥有34个直属研究所与9个共建研究所,组织架构包括:京内研究所、京外研究所、共建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海外生物资源研究室、海外粮食作物研究室、海外经济作物研究室、海外园艺作物研究室、海外植物保护研究室、海外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室、海外动物养殖研究室、海外资源环境研究室、海外农产品加工研究室、海外农机与装备研究室、国际农业标准研究室、海外农业经济政策研究室、海外农业大数据研究室、海外农业战略情报研究室、海外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海外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平台
人员编制
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院科研人员5000多名,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近5000人;先后有29位两院院士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拥有科技人才5122人,占在职职工的70.9%,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科技人才比例达49%;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02人,占科技人才总量的39.1%,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98人,占科技人才总量的13.6%;在职国家级专家6人,省、部级专家156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6人。
国际交流
据2018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83个国家、38个国际组织、7个跨国公司及盖茨基金会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有13个国际机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了驻华办事处,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62个。组织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参加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挑战计划”、盖茨基金会“绿色超级稻项目”等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016年4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陈萌山会见了来访的老挝人革党中央委员顺通·赛雅佳率领的代表团一行;5月28日,接待了来访的泰国国家立法议会主席
蓬佩一行。4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李家洋会见了来访的芬兰议会农林委员会主席亚力·勒帕;4月19日,会见了来访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副总干事
古斯塔夫森一行;4月19日,会见了来访的欧盟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发展委员菲尔·霍根一行。
科学研究
创新单元
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院建成了49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等科技创新平台,9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与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9个国家与部门野外台站、25个国家产业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以及36个国家与部门质检中心、11个国家或OIE认可的参考实验室等科技服务平台。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郑州)、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兴城)、农业部柑桔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重庆)、农业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农业部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天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棉花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安阳)、农业部烟草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青岛)、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兰州)、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农业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植物纤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沙)、农业部特种动植物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功能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镇江)、农业部糖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哈尔滨)、农业部禽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扬州)
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第五批):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能源微生物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茎纤维生物质与工程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烟草类作物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改良中心(分中心):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
国家苹果育种中心、国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国家桃 葡萄改良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
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国家畜禽分子育种中心、
国家烟草改良中心、国家牛奶质量改良中心、
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国家蚕桑育种中心、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
国家禽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
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国家级农作物种质库: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国家蔬菜中期库、国家水稻中期库、国家棉花中期库、国家油料作物中期库、国家麻类作物中期库、国家西甜瓜中期库、国家牧草中期库、国家烟草中期库、国家甜菜中期库
国家级农作物种质圃:国家种质北京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圃、国家种质海南野生棉圃、国家种质武昌野花生圃、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国家种质兴城梨 苹果圃、国家种质郑州桃 葡萄圃、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国家种质左家山葡萄圃、国家种质重庆柑桔圃、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国家种质徐州甘薯试管苗库
国家级野外台站: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全国农业土壤肥力效益野外研究站网络、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部野外台站:农业部迁西燕山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洛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祁阳红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昌平潮褐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德州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杭州茶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沅江麻类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廊坊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锡林浩特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兴城北方落叶果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武昌花生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商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昌平畜禽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新乡矮败小麦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大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镇江桑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徐州甘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祁阳红壤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洛阳旱地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迁西燕山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昌平潮褐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德州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杭州茶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寿阳旱地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沙尔沁牧草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沅江麻类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廊坊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锡林浩特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兴城北方落叶果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武昌花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商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昌平畜禽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乡矮败小麦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大理农业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镇江桑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徐州甘薯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乡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桂林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廊坊数字水肥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密云生态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鄂托克旗牧草资源与育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杭州水稻种质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江中下游棉花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平安油菜育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贤红壤地区油料作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汉川转基因油料作物环境安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武清转基因生物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藁城农业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彭州农产品产地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南京农业机械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郑州果树瓜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阿克苏果树瓜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青岛烟草资源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张掖牧草及生态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葫芦岛落叶果树生理生态及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乡农业水土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廊坊蔬菜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信息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系统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岳阳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那曲高寒草原生态与气候变化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密云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共和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兰州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永宁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大荔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崇明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东营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祁阳综合试验站、德州综合试验站、沅江苎麻试验站、葫芦岛综合试验站、左家综合试验站、豫西与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郑州综合试验站、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育种与繁育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加工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加工研究室、设施与设备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机械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育种与种子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加工研究室、设施设备研究室、育种研究室、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加工研究室、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栽培与耕作研究室、综合研究室、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室、遗传与育种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栽培与综合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环境控制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加工研究室、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病虫害防控与质量监督研究室、育种与授粉研究室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际棉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麻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肉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蜂产品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参考实验室:国家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参考实验室、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
获OIE认可的参考实验室: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OIE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OIE马流感twinning实验室、OIE口蹄疫参考实验室、OIE禽传染性法氏囊病twinning实验室、OIE人兽共患病亚太区协作中心、OIE羊泰勒虫病参考实验室、FAO动物流感参考中心
部级质检中心: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植物抗病虫性及农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水利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农业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机械工业旋耕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械工业茶叶加工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烟草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烟草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青岛)、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
科研成就
——创立了水稻、小麦品种光温反应特性理论,发现并建立了
蝗虫、黏虫、小麦条锈病等重大害虫流行规律和防治技术体系。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和第二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
——牵头开展了小麦、棉花、油菜、黄瓜、
马铃薯、甘蓝、烟草、西红柿等农作物基因组测序,发掘了一批有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基因。
——实现了杂交水稻、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高产大豆、畜禽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
——取得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中低产田改造,瘦肉猪、肉鸡、奶牛、肉羊、牦牛等良种繁育体系,优质高效配合饲料和集约化养殖技术,猪瘟、牛瘟、马传贫、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高效疫苗等一大批实用科研成果。
——联合组织开展籼型杂交水稻的全国科研大协作,突破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等关键技术,实现“三系”配套,使杂交水稻很快用于生产,并在水稻产区迅速推广,增产20%-5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研制成功马传贫疫苗、口蹄疫疫苗、禽流感疫苗和猪蓝耳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为中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利用国产抗虫基因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已达200多个,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8%,全国累计推广国产抗虫棉3.5亿亩。之后又研制出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增产超过25%。
——培育出近30年来中国推广种植面积最大、利用时间最长的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其多抗、丰产、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均超从美国、欧洲引进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比主推品种增产15%-20%,在病害常发地区增产幅度高达30%。
——培育出一批以“中双4号”、“中双9号”、“中油杂2号”为代表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综合性状突出,品质、产量和抗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覆盖中国油菜种植面积的1/3以上。
——培育出一批以“协优9308”、“国稻1号”、“国稻6号”为代表的超级稻新品种组合,高产潜力大、米质优良、抗逆性强,已超过农业部、科技部制定的超级稻第二阶段的产量目标。
——先后创建了100多个科技型企业,形成了种子种苗、农化、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饲料、特色农产品食品及加工品等5大支柱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自1957年建院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多项,获奖成果2400多项,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20余项。
2002年至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共获得国家奖成果98项,省部级奖成果56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249项,社会力量奖成果139项。
资源条件
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院拥有中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玉米病虫草害诊断系统、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中国生态农业信息数据库、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法规数据库、中国农业生态环境规范标准数据库、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网、中国草地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中国转基因作物检测与监测网、中华农业文明网、中国烟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中国水稻基因数据库、中国家禽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源。
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院拥有72种期刊,编著出版图书30项。
学术交流
农科讲坛,又称中国农业科技报告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以发布农业科技最新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研讨农业科技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每月1期。农科讲坛的定位是高端、权威、前沿和体现原创性。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讲坛举办了41次。
人才培养
创新团队
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十五”以来,中国农科院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和重大需求,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发展战略目标,实施“杰出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持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和培养机制。
培养模式
“
青年英才计划”是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的青年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吸引一批40岁以下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探索形成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符合院情的引才用才新机制、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学术引领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研究所为依托,坚持“立足科研、质量为本、科教兴农”的办学理念,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为特色开展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招生、授课和学位授予,课程学习期间由研究生院实行全方位管理;课程结束后跟随导师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完成毕业论文,在所期间,研究生主要由各专业研究所负责管理,研究生院进行辅助管理。
据2016年10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共有在读研究生44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2900余人;予博士、硕士学位9600余人。
据2018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院形成了作物、园艺、畜牧、兽医、资源与环境、工程与机械、质量安全与加工、信息与经济等8个学科集群、130多个学科领域、300多个研究方向的学科体系。
博士后流动站:兽医学、畜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园艺学、草学、农业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自主设置)、农业生态学(自主设置)、设施农业与生态工程(自主设置)、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自主设置)、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自主设置)、农业水土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自主设置)、药用植物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加工利用(自主设置)、作物土壤机械工程学(自主设置)、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自主设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置)、农业遥感(自主设置)、农业环境学(自主设置)、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杂草学(自主设置)、入侵生物学(自主设置)、转基因生物安全学(自主设置)、生物防治学(自主设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畜禽环境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中兽医学(自主设置)、兽药学(自主设置)、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自主设置)、饲草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自主设置)、饲草生产加工及利用(自主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主设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主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管理(自主设置)、产业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分析学(自主设置)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大气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气象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自主设置)、农业生态学(自主设置)、设施农业与生态工程(自主设置)、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自主设置)、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自主设置)、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粮食 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装备、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自主设置)、药用植物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加工利用(自主设置)、作物土壤机械工程学(自主设置)、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自主设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置)、农业遥感(自主设置)、农业环境学(自主设置)、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杂草学(自主设置)、入侵生物学(自主设置)、转基因生物安全学(自主设置)、生物防治学(自主设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畜禽环境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中兽医学(自主设置)、兽药学(自主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自主设置)、饲草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自主设置)、饲草生产加工及利用(自主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主设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主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管理(自主设置)、产业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分析学(自主设置)、情报学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博士点: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徽整体为圆形图案,中间是梅花图形,梅花图形上方是院名,下方是农科院的英文简称“CAAS”,梅花图形内是“业”的艺术图案,与梅花图案紧密相连,其标准色为绿色。
院徽诠释了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内涵,传达了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功能定位、精神信念和发展活力,展现了中国农科院人“严谨求实、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爱国为民”的精神风貌。
会徽标志图案的主体形状由“50”组成,体现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五十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以院徽组成“0”,流畅的“5”字中间形成了一个“祥云”的符号。祥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祥和的代表,它和标志下方的彩带一起呈现出一派欢庆、祥和的气氛。
院庆标志的主色调为鲜红色。
《中国农业科学院之歌》
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农科院人奋斗自强。
探索科学的真理,传承知识的力量。
肩负科技兴农的重望,追寻现代化的理想。
新型农业、农村、农民,谱写自主创新的篇章。
啊……啊……我们勤劳;啊……啊……我们开拓。
攀登农业科的高峰,为民高呼,为国争光。
啊……啊……我们前进;啊……啊……我们昂扬。
走在世界的科技前沿,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再创辉煌!
文化精神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祁阳站一代一代的科技人员,怀着对农业科技事业的热爱,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扎根土壤,心系农民,坚守农村,乐于奉献,甘于清贫,求真务实,创新进取,为中国南方14省区红壤土质的改良和农业的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科技人员履行职责、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祁阳站科技人员身上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顽强执着的精神、务实求真的精神、创新进取的精神,正是“祁阳站精神”的核心和个性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在这些科技人员身上的具体体现。
领导集体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举办活动
2021年3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巡视整改工作会议。
2021年3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欧盟驻华代表团联合举办了“中国农科院与欧盟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
2021年4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院青工委、院团委共同举办“忆百年史 励复兴志 铸农科魂”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
2021年5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陕西省安康市院地合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21年5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首次召开所局级干部试用期满正式任职集体谈话会议。
2021年5月18日,中国农科院与三亚市共商推进南繁育种创新。
2021年5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辅导报告。
2021年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法国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INRAE)承办的“中法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21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座谈会。
2021年6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工作会议召开。
2021年6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2021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决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12月15日,中国农科院启动“沃田科技行动” 成立国家耕地科学中心。
园区地图
中关村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