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
台湾家族名号
林本源,是一个家族的名号。林本源家族俗称板桥林家。祖籍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即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埔尾村。清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莆山社林姓十四世孙林应寅(讳逊伍,号敦厚)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四十五年,其子林平侯(又名安邦,纬颜顺)入台。林平侯有五子: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别立五号:饮、水、本、思、源。以国华本记和国芳源记,对家族发展影响最大,故合称林本源。
漳州阿哥
经营事业
林平侯花钱捐官,先后署浔州通判、桂林同知、柳州府正堂等,后引疾归台。 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林平侯举家从新庄迁大溪,投入富厚资本,开始发展土地开垦经营事业。当时,大溪聚集了大量漳州人。林平侯向官府申得土地开垦权,将土地租给移民去开垦耕作,自己做垦首和大租户。当移民把承租的土地再出让给他人耕作时,他自己就成了小租户。这种一块地上有佃户的耕作权,小租户的小租权和大租户的大租权的土地权益关系,在台湾普遍存在。这种地租形式,大租户的利益相对不大,林平侯是精明人,他一改通常的经营形式,开始向小租户收买小租权,渐渐形成大租户直接经营的格局。这样佃户每年交的地租,全归林家。在大溪,林家每年收租谷达数万石,盖了好几家租馆专管收租。在林本源的悉心经营下,漳州人聚居的大溪迅速繁荣起来。林本源的土地经营,也从大溪扩展到新竹、桃园、台北,甚至宜兰,成为台湾北部第一大地主。
第二代迁至板桥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林家第二代主人林国华、林国芳兄弟举家迁至板桥,成了台北地区漳州人的领袖,咸丰五年,林国芳开始率领漳州人兴建板桥城。板桥城是台北平野上的第一座城。城墙高一丈五尺,厚两尺多,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和小东门。各大城门设城楼,城外有护城河林家花园大观义学。林家第三代主人林然让、林维源兄弟,把妹妹嫁给泉州举人庄正。由庄正主持义学,折收漳泉子弟读书。这样,不但使漳泉之间的宿怨逐渐化解,而且使板桥文教风气日益浓厚。
开台功业
巅峰时期
林本源的开台功业,到林国华之次子林维源,达到巅峰时期。林维源字时甫,成丰七年(一八五七)其父去世后,经理林家产业。光绪年阎多次捐巨款,支助兴建台北府城基隆抗法斗争,授太仆寺少卿。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台湾建省。林维源任垦务兼团防大臣,帮办全台抚垦局。他全力支持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设防、抚番、清赋等项措施,对发展台湾盐、米、糖、矿、工、商、交通运输和文教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林家产业,经他历时五十年的苦心经营,也大获发展,田园数量居全台第一,成为台湾首富。甲午战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台湾民主国”成立,推毕林维源为“议院议长”,他辞而不就。
回厦门居住
捐银一百万两助抗日军民,随即携春回厦门居住。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卒葬莆山社故梓。林维源之子林尔嘉林尔嘉捐巨款,升为侍郎。可是这笔款项被慈禧挪作修颐和园林尔嘉愤而辞职归故里。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南靖县水夹,林尔嘉向海外募银三万两,修堤筑坝。民国二年(一九一三),他在鼓浪屿营建菽庄花园,立菽庄吟社。台湾光复后,林尔嘉策杖回台,返板桥重振家业,到一九五一年病逝。
台湾第一家
林本源家族林平侯林熊征林熊祥、林柏寿、林景仁、林衡道等,都颇负盛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6 14:52
目录
概述
漳州阿哥
经营事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