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
商鞅以变法之政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他亲自制定了
五刑,其中的
死刑中就有枭刑,就是砍头。与斩刑不同的,是砍头后要将死犯的头颅挂在高竿上示众,而斩刑中对死犯砍头后,即连同头颅和尸身一起予以掩埋。
执行枭刑的刑官,也就是
刽子手,就称作“枭人”或“刽枭”,其
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枭氏,取其厉气,免得先祖砍别人的头多了,其鬼魂会回来骚扰后代。
枭,在古代指一种不孝、恶毒之鸟,其长大后,会将哺育自己的亲鸟吃掉。在典籍《
说文解字》中注释:“枭,不孝鸟也。”在典籍《陆玑疏》中描述:“枭,自关而西,为枭为流离。其子适长大,还食其母。”后世人用“枭”来指责或斥骂那些大不孝、忘恩负义之人。
普六茹·
那罗延,就是
隋文帝杨坚的
鲜卑姓氏,其实他的族系是汉族,杨坚成为大隋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在杨坚还是
北周右丞相时,同乡杨素即投靠之,杨素是著名的军事家,杨坚对这位同乡甚是重用。后由于杨素在孤独皇后面前大讲太子杨勇的坏话,激起了皇后废太子的决心,杨素则借机劝隋文帝改立
杨广为太子。
因拥立之功,杨素被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封为楚国公,位居尚书令,拜太子太师,权倾朝野。杨玄感就是杨素之子,隋炀帝封赐其
开府仪同三司,即给以与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同等的待遇。
到了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玄感乘隋炀帝北伐
辽东朝鲜之机,在
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反叛,进围隋都
洛阳。守护洛阳的隋兵频战不利,城中大骇,甚至大臣们都已经“议欲出降”。后隋炀帝急撤攻辽之兵,以大将
宇文述领军与杨玄感大战于今陕西
潼关东南部,结果杨玄感战败被俘。
因杨玄感反叛,致使隋炀帝攻取朝鲜的战略功败垂成,故而厉斥杨玄感“恶如枭流”,遂“枭之”,就是砍了杨玄感的脑袋挂在洛阳城门上方示众,并赐杨素、杨玄感一族皆为枭姓。此后,该支杨氏族人即称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