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会议(Berlin Conference;德语:BerlinerKongress),指1884年11月15日由德国首相
俾斯麦主持,在德国首都
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
非洲的会议。
背景介绍
斯坦利的探险
1881年7月,一支由美籍
探险家斯坦利带领的
比利时远征军,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跋涉,踉踉跄跄地赶到了距离
刚果河河口400公里的
马莱博湖左岸。但他们沮丧地发现,一面
法国国旗已在右岸的恩古玛上空飘扬。一个班的法军士兵正守卫着那面三色旗。这表明由布拉柴率领的法国远征军,已在深入刚果内陆的竞赛中抢先了一步。
就是这位斯坦利,四年前刚完成了从东向西横贯赤道非洲的探险,发现了刚果河的主河道和入海口,从而在
欧洲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刚果热”。斯坦利所著的《穿过黑暗大陆》一书成为轰动欧美的畅销书。他的有关修建铁路、开发富饶的刚果黄金资源的宣传,引起欧洲王公大臣、富商巨贾的极大关注。
利奥波德二世与“国际刚果协会”
拥有私人财产达1500万金法郎的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是个对外扩张野心十分强烈的人。考虑到比利时是个小国,他便打出了“国际开发”的旗帜,在1876年成立了“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后又改名为“国际刚果协会”,积极筹划非洲探险活动。
1878年7月,利奥波德同斯坦利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斯坦利将率领一支比利时远征军,在“国际协会”的旗帜下,开辟一条可以进入刚果内地的200英里长的道路。斯坦利并要负责“劝导”当地酋长,签订承认国际协会“保护”的条约。
利奥波德的这项计划实施不久,就同法国发生了严重冲突。原来法国早在1875年就计划占领富饶的刚果河下游。
法国远征军捷足先登
1876年国际刚果协会成立后,法国远征军在“法国分会”名义下,由
意大利人布拉柴率领进入刚果,同巴帖克人国王马科科签订了条约。马科科“承认”法国对其全部领土的“保护”权。
1880年10月,布拉柴在马莱博湖右岸建立了据点,升起了法国国旗。
比利时远征军紧随其后
1881年7月,斯坦利率领的比利时远征军赶到马莱湖左岸后,立即宣称布拉柴签订的条约无效。后又诱使马科科国王同他签订了另一份条约,同意让比利时人的“国际协会”驻扎在马莱博湖左岸。这样便形成了比利时远征军同法国远征军在刚果河下游的尖锐对峙局面。
英葡条约不甘落后
正与法比冲突闹得难解难分之时,
葡萄牙人也出来对斯坦利占领刚果河出海口提出抗议,
葡萄牙政府宣称,它自15世纪起就对这片土地拥有权利。英国看到刚果河流域有利可图,利用英葡的同盟关系,与葡订立条约:
英国承认葡萄牙对刚果河岸地区的主权,葡萄牙则保证英国可在这一地区享有同自己相同的商业和航运权利。
法国政府对英葡条约的签订表示抗议,与英国有矛盾的德国立即公开支持法国的抗议照会。
美国也宁愿这一富饶的地区控制在力量较弱的比利时手中。
会议召开
法、德、美几大国在刚果问题上基本一致的态度,使英国不得不宣布放弃英葡条约,但提出应召开国际会议来最后解决刚果问题。德国首相俾斯麦立即表示赞同。1884年11月15日,柏林会议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召开。计有
德意志帝国、
大英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
美国、
意大利王国、
西班牙、
葡萄牙王国、
奥斯曼帝国、
荷兰、
比利时、
丹麦、
瑞典和
挪威共15个国家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专门讨论非洲事务的,但却没有任何一个
非洲国家参加。在这次历时104天的国际会议上,刚果问题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会场以外解决的。利奥波德利用各大国都想染指刚果,相持不下的局面,通过各种外交手段,使柏林会议最后同意成立“
刚果自由邦”,并同意利奥波德作为该邦的元首。由利奥波德分别与有关国家签订协定,各国则承认他在刚果的“主权”。根据这个决议,法国被迫把马莱博湖左岸让给比利时,葡萄牙则放弃了对刚果河口北岸的要求。比利时协会终于为自己取得了刚果河口北岸的土地。
这样,
欧美列强第一次在远离非洲的
柏林,在地图上划定了他们各自在热带非洲地理上的界限。为了避免各国在非洲的争夺中兵刃相见,柏林会议还着重讨论了“有效占领”的问题。经过各国与在非洲占有最多领土的英国的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措词极为含糊的决议:与会各国今后凡占据非洲沿海上地,必须分别通知其他国家;兼并同在所占领的非洲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项权益的统治权力。在讨论刚果河流域自由贸易问题时,柏林会议把比利时协会的领地,法属刚果和安哥拉北部都划入自由贸易区。关于内河航行自由问题,最后通过在刚果河流域实行国际监督下的自由通航。柏林会议最后签订的议定书共38条,洋洋6万字,但大多是官样文章,都没有得以实施。会议所企图解决的因瓜分中部非洲所引起的冲突问题,反倒没有正式拿到会议桌上讨论,而是在会下通过政治交易来获得解决。议定书中并没有包括这些内容。这次会议的有限成果,就是显示了欧洲列强在非洲业已形成的力量对比,标志着它们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柏林会议后,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大为加快。1876年,欧洲列强仅占有非洲土地的10.8%,1885年增加到25%,柏林会议后的1900年更猛增到90.4%。到1912年,非洲大陆已全部被瓜分完毕,只剩下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国保持着表面上的独立。在空前激烈的非洲争夺战中,英国制订了从
开普敦到
开罗的所谓“二C计划”,企图建立纵贯非洲南北大陆的殖民帝国。法国制订了从
塞内加尔到
索马里的“二S计划”,企图横断非洲东西大陆。德国制订了从东非洲到西南非洲的斜穿
非洲大陆计划。利奥波德的比利时协会仍在极力占领整个刚果河流域。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各有自己的扩张计划。欧洲列强都想实现自己在非洲大陆的扩张计划,因而引起了严重的纠纷和冲突。这些纠纷和冲突,成为导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条约内容
此次会议,西方列强划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势力范围,确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准则,从此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会议最后形成了长达6万多字、包括38项条款的《总决议书》。决议书中核心的一条是第36条款,规定今后列强在非洲沿岸占领土地或建立
保护国时,必须通知其他在本协议书上签字的各国,以便它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要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只有这样才能被认为是有效占领,才会被其他列强确认,也就是说《总决议书》公开承认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为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最后瓜分非洲提供依据,各签字国在不影响其他列强利益的情况下,对那些还没有被瓜分的地区谁先占领了,就属于谁的势力范围。
结果
比利时王国国王
利奥波德二世成为会议最大的受益者,获得了私人领地“
刚果自由邦”,各列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得到初步确认,为日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