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利达爵士,GCMG(Sir Percy Cradock,1923年10月26日-2010年1月22日),英国外交官及公务员,1978年至1983年出任英国驻华大使,是英方的“中国通”和主要参与草拟《
中英联合声明》的英方人物。
早年生涯
柯利达在
1923年10月26日生于
英国达拉谟郡拜尔斯草坪(Byers Green)一个小农家庭,早年入读位于斯彭尼穆尔(Spennymoor)的威尔参事文法学校(Alderman Wraith Grammar School),童年经历过当地
采矿业不景气,所以曾经是
工党的热心支持者。柯利达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皇家空军服役,战后考入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是家族历来首位考入
大学的成员。
柯利达在大学主修
法律和
英文,表现杰出,屡获
奖学金,在校内还对魏理(Arthur Waley)的
中文翻译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柯利达在
1950年击败亲
保守党对手诺曼·圣约翰-史蒂华斯(Norman St John-Stevas)当选剑桥辩论学会主席,后来在
1953年为学会撰写及出版会史,讲述学会在
1815年至
1939年间的发展。取得
文学硕士一级荣誉成绩后,柯利达继续留校发展,除教授法律外,又获
法学硕士学位,
1953年从
中殿考获执业
大律师资格。毕业多年后,圣约翰学院在
1982年向他颁授荣誉院士衔。
外交生涯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在
1954年,柯利达放弃剑桥大学的工作,加入
外交部,最先自
1954年至
1957年间在
伦敦外交部本部供职,
1957年至
1961年获派往
吉隆坡的英国驻
马来西亚大使馆出任一等秘书,
1961年改往
香港学习中文,随即于翌年调往中国
北京的英国驻华代办处任汉务参赞(Chinese Secretary)。柯利达在
1963年至
1966年返回外交本部供职,至
1966年第二度回北京,出任参赞兼办事处主管。
1967年香港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驻华代办霍普森爵士(Sir Donald Hopson)和柯利达因大楼被纵火,惟有决定率一众职员及家属逃离代办处,并向包围他们的群众“投降”,结果霍普森与柯利达等人被群众殴伤,事后获
解放军送离现场,但与霍普森等人被软禁于
北京使馆区多月,到
1967年底局势缓和后,方才获释。
经历火烧代办处一事后,柯利达协助重修遭到红卫兵纵火和破坏的驻华代办处,在
1968年获
英女王颁授CMG勋衔,同年8月接替霍普森爵士出任驻华代办,至
1969年2月卸任返回伦敦。返国后,柯利达屡获重用,
1969年至
1971年任外交部决策人员主管,
1971年至
1975年出任
内阁厅次官,历仕
奚斯和
威尔逊两位
首相,
1976年至
1978年出任英国驻
东德大使,任内自
1977年至
1978年负责率英国代表团前赴
瑞士日内瓦出席会谈,与各国代表商讨全面禁止核试。
香港前途谈判
柯利达在
1978年获委任接替尤德爵士出任英国驻华大使,是他第三度在北京供职。 这时,由于香港的
新界地区是英国在
1898年透过与
清廷订立条约,租借99年而得来,租约将于十多年后的
1997年届满,使到时任
港督麦理浩爵士和不少商界人士开始担心,港府土地契约在
1997年以后仍否生效。为试探大陆政府对香港前途的态度,麦理浩爵士在
1979年应大陆邀请,率行政局
首席非官守议员简悦强爵士和港督政治顾问
卫奕信访问北京。对于计划提出讨论新界租约届满一事,麦理浩显得相当隐秘,在香港只有同行的简悦强和卫奕信得悉内情,而外交部方面则得到尤德和柯利达的协调,并获得外相大卫·欧文博士支持。可是,麦理浩与中共领导人
邓小平会面时,得悉邓小平决意要在
1997年或以前接收香港,遂为香港前途谈判揭开序幕。
与此同时,
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在
1979年上台后,对外交事务采取强硬态度,面对日渐浮面的香港前途问题亦不例外。在
1982年9月22日,刚在
福克兰战争带领
英国击退
阿根廷的撒切尔夫人在柯利达和尤德陪同下出访北京,与邓小平讨论香港问题,双方同意就香港前途展开外交谈判。另外,在
9月24日的会面中,撒切尔夫人提出中、英签署的《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和《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仍然生效,但为邓小平所否认,而中方重申将于
1997年前接收香港,使两方出现矛盾。撒切尔夫人会后步出人民大会堂时不慎失足跌倒,当时柯利达和尤德皆在场。
随后在同年10月至
1983年6月期间,中、英双方在北京召开首轮谈判,并由柯利达任英方代表团团长,但基于双方在香港主权问题上陷入重大分歧,谈判无法取得突破。有见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柯利达担心主导权会随时间的拖延而落入中方,到时候英方不单止会被中方大大牵制,且无法参与决定香港前途,于是建议撒切尔夫人作出重大让步,放弃坚持三个条约的有效性,这促使撒切尔夫人后来致函中方,表示如果双方谈判结果为港人接受,就会准备“向
国会建议将香港主权移交中国”。撒切尔的函件间接暗示英方在香港主权争议上的退让,从而造就双方的第二轮谈判。
在
1983年7月,中、英双方在北京进行第二轮谈判,正式就香港的前途作具体讨论。英方代表团继续由柯利达出任,其他成员包括港督尤德和港督政治顾问
麦若彬,至于中方代表团则由姚广出任,后来再由
周南接替。 可是,第二轮谈判与第一轮谈判一样遇到很大困难,其中,英方提出香港主权可于
1997年后移交中国,但为维持香港繁荣稳定,建议由英国保留治权,有关建议却被周南批评为无异于“以一个新的
不平等条约代替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使谈判再度陷于胶着状态。面对谈判和香港前景不明朗,港人信心受到动摇,并引发信心危机。在
1983年9月,港元兑
美元汇率急跌,引发市民恐慌,市面更出现抢购
白米等日用品的情况。港府为隐定局面,在同年10月宣布实施
联系汇率制度,将港元跟美元挂勾,但中方则抨击英方是港元汇率急跌的幕后黑手,扬言如果一年内未能达成协议,就会单方面采取行动,自行在
1997年前获得香港主权。
柯利达相当担心中方放弃谈判和单独采取行动,最终成功在同年11月说服英政府,放弃坚持英国在
1997年后,在主权与治权上与香港维持任何关系,有关决定被不少评论视为英方第二次的重大让步。此后,中、英谈判取得明显进展,双方确认了一些主要原则,当中包括为香港实施“
一国两制”、过渡前后设立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以及让香港的英籍居民和英国在
1997年后维持某种不具居英权的关系等具体方针。柯利达的团长身份虽然在
1984年1月由
伊文思爵士接替,但双方的谈判结果基本上已在柯利达任内定调,成为后来《
中英联合声明》的基础。为嘉许柯利达在中、英谈判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在
1983年获GCMG勋衔,而在此以前,他早已在
1980年获KCMG勋衔,成为
爵士。
几经谈判,中英双方在
1984年9月26日草签《中英联合声明》,并在同年
12月19日由撒切尔夫人和赵紫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正式签署。作为英方在《中英联合声明》的主要草拟者,柯利达亦有亲身出席签字仪式。[15] 可是,《中英联合声明》当时并未能向港人提供充足信心,从民意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16受访者对《联合声明》感到放心,百分之76受访者持保留态度,另有三成受访者认为《联合声明》提出的“一国两制”行不通,反映港人对中、英协议抱有怀疑。
香港过渡时期风波
柯利达在
1983年年底退出中、英谈判的英方代表团时,有传闻指他会接任
港督,但未有成事。相反,本身因懂
普通话而有“撒切尔的中国通”(Maggie's Mandarin)之称的柯利达,一直深获首相撒切尔夫人信任,所以着意要他调回伦敦。这时柯利达已届外交部法定的60岁
退休年龄,理应退休,不过却获撒切尔夫人破格委任为外交部副次官兼英揆外事顾问,专责监督中、英就香港前途所进行的谈判。《中英联合声明》在
1984年年底正式签署后,他复于
1985年出任三军情报委员会主席,专门向首相提供战略意见,同时留任外事顾问。有评论认为柯利达深获信任,是因为他跟撒切尔同样视
苏联为英国最大敌人,而且又同样视
美国为重要盟友,因此在决策上容易协调意见。后在
1987年大选期间,柯利达继续为撒切尔担当顾问角色,至
1990年约翰·梅杰接任首相后,他得以继续在
唐宁街10号首相府行走,但关系没有像撒切尔般良好。在
1991年2月7日,
爱尔兰共和军对伦敦唐宁街10号发动
炸弹恐怖袭击,当时约翰·梅杰和柯利达等官员正进行
内阁会议,虽然内阁会议室的
窗户被炸弹全数震碎,但庆幸无一官员受伤。
另一方面,自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进入主权移交前13年的倒数,即所谓的“过渡期”,期间,中、英两国原本持续就香港主权移交的细节作深入讨论。
晚年生涯
柯利达在
1993年获封
枢密院顾问官,
1996年至
2000年任《
南华早报》非执行董事,晚年定居伦敦西南部的
列治文(Richmond),专心撰写有关香港前途谈判和外交策略的著作。柯利达在
2010年1月22日因病卒于
伦敦,终年86岁。遗体在
2010年2月6日于伦敦西部特威肯汉姆(Twickenham)的圣玛丽教堂(St Mary's Church)举行丧礼。对于其去世,柯利达生前好友前
布政司钟逸杰爵士表示哀悼,但
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
李柱铭就指“我不认同他是香港的朋友”(I don't think he was Hong Kong's friend)。
评价
新华社形容柯利达是“一个对华友好,又时刻不忘维护国家利益的英国资深外交家”,而且“历史验证了他的真诚和中肯”。
家庭
柯利达在
1953年娶任职外交部的波蒂·玛丽·戴伦(Birthe Marie Dyrlund)为妻,两人无子无女。柯利达生前是改革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