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
齐桓公与
鲁庄公在
柯邑缔结盟约。
鲁国的大夫
曹刿对
庄公说:“
齐国进攻鲁国的军队已到城下。
作品原文
昔者
齐桓公与
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
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
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
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
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
左右曰:“要盟可倍,
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
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
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
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
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新序·杂事四》)
作品注释
当:对付
倍:同“背”,背弃
盟:结盟
作品译文
”
齐桓公便答应了
曹刿的要求。
曹刿请求结盟,
齐桓公就与
鲁国缔结了盟约。结盟后
曹刿弃剑离开盟坛。桓公身边的臣子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可以背弃,
曹刿可以视为仇敌,请求大王您允许我们背弃已订的盟约,发兵伐曹刿。”
管仲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
但国君却不背弃;
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于是
齐国没有背弃盟约。
天下的诸侯不约而同地归顺了
齐国。
齐桓公主持鄄邑之会,幽地会盟,诸侯没有不参加的;主持
阳谷之会,贯泽会盟,连边远的国家都来参加。
齐国向南讨伐强大的
楚国,因这楚国才敬奉菁茅的贡品;向北讨伐
戎国,替
燕国开路。
齐桓公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的国家得以延续,尊奉周王朝,九次会合诸侯,使淫乱动摇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巩固,他的功德仅次于三王,成为
春秋五霸之首。
寻源追根,他的信义却是从
柯邑的缔结盟约开始建立起来的啊。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今王田猎于此
D.舍相如广成传舍
2.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3.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4.翻译句子(3分)
(1)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答案:
1-3:C D A
4.(1)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