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1502年1月7日-1585年4月10日),又译格雷戈里十三世、格列高列十三世,国瑞十三世,生名Ugo Boncompagni,第227任教宗(在位1572年5月13日—1585年4月10日)。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
公历。
后世往往有人指责他不应当支持爱尔兰叛乱分子抵制英格兰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的反天主教行动。1572年8月24日巴黎发生
圣巴托罗缪之夜惨案,大批
胡格诺派教徒被害。事后格列高利在罗马大唱
《赞美颂》以示庆祝,此举也受到谴责。
1585年3月23日,来自日本的4位少年使者拜访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早在1582年,日本九州的天主教大名
大友义镇、
大村纯忠、
有马晴信决定派遣4名少年出使罗马教廷。一行数人乘坐葡萄牙船从长崎出发,经中国的澳门、印度的考沁港、非洲的好望角,抵达葡萄牙的里斯本,然后进入西班牙、意大利,1585年3月到达目的地罗马,并拜见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敬呈了三位大名的书信和礼物。在罗马短暂逗留期间,恰逢教皇逝世,这样,他们又参加了希斯特五世的就任加冕议式。当得到新教皇同意每年斥资援助日本兴办神学院的答复后,少年使节团开始回国。1590年7月终于返回长崎,结束了长达8年的出使,并带回了活字印刷机等大量西方物品。用此印刷机,教会先后在长崎、天草等地开设了印刷所,印制了不少罗马文和日文书籍。
现行公历即格里历(英文:Gregorian calendar),亦有译为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是由
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格里历是阳历的一种,于1912年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夏历(农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一种
阴阳历,因而格里历在中文中又称阳历、西历、新历。格里历与儒略历一样,格里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闰日,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日,即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而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日,约每128年就误差一日。到1582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3月21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同时规定,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格里历的纪年沿用儒略历,自传统的耶稣诞生年开始,称为“公元”,亦称“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