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基·帕纳
罗马尼亚政治家
格奥尔基·帕纳(Gheorghe Pana,1927年4月9日,盖尔基察,——)
人物传记
石油工人
1927年4月9日生于罗马尼亚普拉霍瓦县盖尔基察乡盖尔基察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有三个兄弟和一个妹妹。1933——1940年在家乡念书,一直读到小学7年级。1941年来到普洛耶什蒂,在罗马尼亚-美利坚炼油厂学徒工,学习车工工艺。1944年“八·二三”革命(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后,加入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改组为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1965年改称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1945年春天被工厂解雇后,他们转到维加炼油厂,由此开始接近工人运动
党务工作
1947年10月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同年任普洛耶什蒂一所职业学校的体育指导员。1948年在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中央团校学习,1949年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社会科学院学习。1948年10月——1949年7月任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中央宣传鼓动部指导员。1949年7月——1951年6月任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中央高等教育部副部长,1951年6月——1954年9月和1957——1958年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对外关系部处长。1954——1957年在莫斯科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直属高级党校学习。以后又在罗马尼亚高等学府进修深造并从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毕业。
1958年2月被增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布加勒斯特市委委员,任市党委宣传鼓动部部长。1959年任罗马尼亚工人党布加勒斯特市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设有第一书记),分管宣传工作。1964年10月23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宣传鼓动部副部长。1965年3月,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上台后,格奥尔基·帕纳从此平步青云。1966年11月28日任罗马尼亚共产党布拉索夫县委员会第一书记兼布拉索夫县人民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布拉索夫“历练”期间,帕纳表现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成为他日后晋升的一块政治基石。1969年,帕纳被调回布加勒斯特工作。1969年3月13日——1970年4月18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
平步青云
1969年8月12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组织工作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时年仅42岁的帕纳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央常委。1973年5月12日——1975年3月18日任经济和社会组织委员会主席。1970年4月18日——1975年11月11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74年11月27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75年3月17日被解除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职务,1975年3月18日——1979年3月30日任罗马尼亚总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政府成员)。1976年8月任日用消费品生产协调委员会副主席。1977年1月26日——1979年1月30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劳动部长。1977年10月当选为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4月任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生活水平、劳动条件和社会事务委员会主席。
1977年8月,受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中央的委托,格奥尔基·帕纳与伊利耶·维尔德茨赴日乌河谷地区处理“日乌河谷矿工罢工事件”,代表中央与罢工工人谈判,但是谈判已失败告终,最后动用安全部队、民兵政法机关将罢工镇压了下去,对当地实施了长期的严厉监控。1977年10月26日至27日,罗共中央全会听取并讨论了关于罢工事件的报告,从中央到地方一批党政高级干部受到组织处理。
1979年1月31日——1985年12月16日任罗马尼亚共产党布加勒斯特市委员会第一书记兼布加勒斯特市人民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79年3月起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在主持布加勒斯特市委、市政府工作期间,领导了1977年布加勒斯特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工作,1980年3月起展开大规模现代化的市政建设。维修翻新城市基础设施,拆除旧、危建筑,铺设供热管道和拓宽道路,修筑地铁和公交线网,修缮凯旋门布加勒斯特国家竞技场自由公园、少年宫、布加勒斯特机场等。
1979年11月23日罗共“十二大”、1984年11月22日罗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24日罗共“十四大”,格奥尔基·帕纳均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1985年4月1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12月16日——1986年7月11日任食品工业和农产品收购部部长。1986年8月26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事务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是齐奥塞斯库所设立的一系列党政合一机构之一,受党中央和国务委员会双重领导,附属在部长会议之下,负责统筹、协调人民政权建设工作。
1969——1975年当选为布拉索夫县弗格拉什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5——1980年当选为雅洛米察县斯洛博齐亚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0——1985年当选为当选为布加勒斯特市梅塔卢基内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5——1989年当选为布加勒斯特市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
访华
格奥尔基·帕纳曾于1951年、1966年访问中国。
近卫军和宠臣
自1969年罗共十大以后,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时代的一批“老近卫军”退居二线,以伊利耶·维尔德茨、维尔吉尔·特罗芬、格奥尔基·帕纳为代表的“青年近卫军”进入政治权力的核心。进入20世纪70年代,齐奥塞斯库的作风越来越主观武断,听不得不同意见,出了问题,唯下面是问,对干部实行快速轮换、调动以及撤换,造成罗党和政府领导层的人事变动十分频繁,搞得人心惶惶。同时还对党的干部、政府官员、人民群众进行监视、追踪和窃听。这大大抑制了干部能力的发挥,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增加了党内的不稳定因素。
齐奥塞斯库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干部,如格奥尔基·帕纳、格奥尔基·奥普雷亚利娜·乔巴努等人,他们高官厚禄、唯齐是从,严重脱离了群众和实际,而真正有所作为、敢于坚持己见、希望改变罗马尼亚面貌的干部却被排斥。齐奥塞斯库被一群极不称职的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包围着,其中就不乏像埃米尔·博布杜米特鲁·波佩斯库、米乌·多布列斯库这样的马屁精。
格奥尔基·帕纳与齐奥塞斯库夫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一直处在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休闲小圈子”里,斯特凡·安德烈、伊利耶·维尔德茨、埃米尔·博布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库马尼亚·曼内斯库等人都属于这个小圈子的常客,他们被邀请参加齐奥塞斯库一家举办的度假、游乐、狩猎和餐会,进入这个“小圈子”里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在罗马尼亚政坛发挥影响力的人物,可以被视作权力圈子的延伸和权力洗牌的风向标。这一点和斯大林的“孔策沃别墅的晚餐”很相似。
社会主义新首都
格奥尔基·帕纳是最早吹捧、讨好齐奥塞斯库夫妇的中央领导人之一。在当时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丝毫不吝国力、不惜民力的齐奥塞斯库大兴土木,搞城市建设。1977年以后,齐奥塞斯库提出“要把布加勒斯特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首都”的宏伟计划,首先是“共和国大厦”,接着是“社会主义林荫大道”、“社会主义广场’等等,工程投资规模巨大、连法国意大利的同类建筑也无法媲美。格奥尔基·帕纳在1979年接替扬·丁卡,担任布加勒斯特市党政第一把手后,极力迎合齐奥塞斯库,投其所好,直接负责实施了这一系列劳民伤财、损耗国力的“面子工程”。在他主政布加勒斯特的六年是这项工程的高峰期。
大拆迁的序幕徐徐拉开,仅仅在大地震后的半年即1977年11月,政府的历史古迹局被关闭。局里的建筑师工程师工人被遣散。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人类学系和考古系的学者们也被勒令闭嘴。新的布加勒斯特,不再需要历史、追溯、文化,推土机不会发问,不会质疑,只会坚定地去执行那“铁的意志”。城里的许多座古教堂、宫殿、公共建筑和民宅,许多被列为受保护的文化古迹,都没有幸免。重大损失包括沃克雷什蒂修道院(1716-1722年间建成),它是“18世纪罗马尼亚最杰出的建筑”,政府花了3年时间拆除它。罗马尼亚知识界曾经群起上书反对拆除修道院,其中一位写道:“每个民族以其创作的作品使自己的存在合法化······当这种创造力的证明被压制,这个国家的身份就会一点一点消失。”他们的请求被置之不理。
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原来最大的联盟广场附近,开辟了一条宽达120米的社会主义胜利大街(the Boulevard of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其中,建于1835年的布兰科沃内斯库医院的被毁最令人痛心,这是整个罗马尼亚最有历史价值的医学建筑。这样,齐奥赛斯库就可以从他喜欢的共和国宫广场通往登博维察河对岸的社会主义广场,大街的两旁还计划修建豪华大楼。有3万户的住宅建筑被拆除,许多不幸的住户们被勒令24小时内滚出自己的家,一些业主自杀了。被吓呆的老人被逐出自己的房屋,像阴森可怕的幽灵一样在他们被推土机铲倒的房子周围转来转去。根据某个官僚的主意,这些不幸的失去家园者不仅要签字同意拆毁自己的住宅,有时甚至还要支付拆毁的费用。
曾经是犹太人在布加勒斯特的主要聚集地的区,这里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却被毫不犹豫地列入了拆迁计划。更可悲的是,夷平了66公顷街区以后,这里却荒废了。齐奥赛斯库原本计划在这里修建一个3平方公里的游乐场,这块地一直到2009年都是荒芜的,后来被出租给一个奥地利商人来开发。而过去商业资产阶级住宅和历史纪念碑林立的、位于布加勒斯特城高点的乌拉诺斯区成为拆迁的重中之重,对这里的拆迁计划涵盖了154公顷土地,推土机摧毁了无数建造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精巧美丽的住宅和别墅及大量的历史遗迹。其中损失的重要建筑包括中央军事博物馆、旧共和国体育场、旧兵工厂、拉霍瓦里喷泉(Lahovary Fountain)、陆军剧院等以及4座建筑年代从1568年到1765年的重要教堂。 而在推平这些土地后,这里将出现对于齐奥赛斯库来说新布加勒斯特的最重要的象征——共和国大厦(正式名称叫做共和国大厦“Casa Republicii”,但是罗马尼人称其人民大厦“Casa Poporului”),这座声名狼藉的建筑就是后来的罗马尼亚议会宫
整座建筑没有任何风格,是齐奥赛斯库受到朝鲜相似结构建筑的影响构思出来的。这座宫殿统治着整个城市中心,也是继美国五角大楼之后世界上占地面积第二大的建筑。它共有12层,地下4层,大约有1100个房间。共和国大厦耸立在17世纪早期米哈伊·沃德修道院的原址上。原来的宗教建筑以及所在的乌拉诺斯小山都被移走,腾出空间。修道院的教堂保留了下来。但是在1986年被移送到一个新的地点,湮没在政府新建的水泥大楼之中。教堂之所以幸免是因为它是由一个被齐奥赛斯库喜欢的罗马尼亚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瓦拉几亚大公“勇敢的米哈伊”(Mihai Viteazul)所建(中国观众对曾被引进的罗马尼亚1970年的电影《勇敢的米哈伊》不会陌生)。
为了修建共和国大厦,罗马尼亚倾全国之力,调拨了100万立方米的特兰西瓦尼亚大理石;用来制作480盏吊灯的3500吨水晶;70万吨优质钢材和铜;90万平方米木板,包括橡木胡桃木樱桃木和榆木等;20万平方米羊毛地毯,其中最大的一张由一台安放在大厦内的机器现场编织;上百万吨的丝绸和锦缎窗帘以及无数镀金和镀银的建筑饰件。齐奥赛斯库希望这里的豪华程度超过凡尔赛宫,并计划把这里变成住宅与政府办公所于一体(如克里姆林宫一样),到时候,总统府、大国民议会、部长会议和最高法院都会在这里。共和国大厦的主体到1989年才竣工,罗马尼亚为此花费了62.2亿列伊(约10亿美元),占罗马尼亚外债总额的十分之一。花钱多,有一个原因是齐奥赛斯库的要求多变,他经常来视察施工进程,看到不顺眼就勒令拆除重建,许多地方反复拆建多次。并且除了他本人和施工人员,其他人不允许进入参观。这座建筑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完工。
罗马尼亚学者多尼娅·彼得雷斯库认为清除布加勒斯特老城的大片街道,以修建“婚礼蛋糕”式样的共和国大厦取而代之,是试图否认“一种压迫人的现实,并以一个奇迹来代替它”那座新建的大厦外表庸俗廉价,宛如新古典主义的怪兽。除了共和国大厦外,其他大兴土木的“成果”还包括:科学、文化和教育之家(13.2亿列伊)、罗共及齐奥赛斯库博物馆(20亿列伊)、政府部委办公大楼(13.7亿列伊)、全国歌颂罗马尼亚文化创作中心(3.24亿列伊)、国家图书馆(8.23亿列伊)、革命民主各级会议中心(5.98亿列伊)、国宾馆(6.23亿列伊)、青年社会主义教育、创作和文化中心(1.65亿列伊)等。到1989年,这些工程仅钢筋混凝土的造价就高达200多亿列伊。
建筑屠杀直到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垮台才告结束,布加勒斯特的老城区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布加勒斯特,被拆毁的古迹面积达380公顷到500公顷。其中250公顷是极为主要的历史古建筑群。根据齐奥赛斯库的指令推倒了27座古老的东正教教堂,6座犹太教堂和3座新教教堂,其中“圣星期五教堂”的摧毁仅仅用了一天时间。齐奥赛斯库厌恶这座可以在山顶俯瞰布加勒斯特的16世纪建筑。这场罗马尼亚人文历史的空前浩劫引发了强烈的社会震动和不满,是齐奥塞斯库时代最不得人心的工程。
剧变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共产党解体。同年12月24日,格奥尔基·帕纳在布拉索夫被逮捕,1990年1月5日回到布加勒斯特。1991年3月被布加勒斯特军事法院宣布无罪释放,1992年4月再次入狱,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1994年3月由罗马尼亚总统扬·伊利埃斯库签署特赦令,获得赦免。出狱后,帕纳潜心撰写回忆录,2006年,格奥尔基·帕纳的回忆录出版。
荣誉
格奥尔基·帕纳曾荣获多项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包括:三级劳动勋章(1954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五级勋章(1957年)、四级“八·二三”勋章(1959年)、二级劳动勋章(1964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之星”四级勋章(1966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金星勋章(1971年)、一级劳动勋章(1977年)、“为社会和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和反帝国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勋章(1984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7 19:08
目录
概述
人物传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