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肛蛙(
学名:Rana unculuana)为
蛙科蛙属的
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蛙体较肥硕;头顶较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呈三角形;吻长约为眼间距的2倍;吻棱明显,斜达吻端,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吻棱下方,略近眼;鼻间距大于眼间距;
鼓膜不清晰,可略见其轮廓,位于眼后下方,分布于
云南等地。
成体:雄蛙体长76mm,雌蛙体长79mm左右。蛙体较肥硕;头顶较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呈三角形;吻长约为眼间距的2倍;吻棱明显,斜达吻端,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吻棱下方,略近眼;鼻间距大于眼间距;
鼓膜不清晰,可略见其轮廓,位于眼后下方;舌大,梨形,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发达,白内鼻孔内侧始,斜达内鼻孔后端而不相遇,每侧有齿6—7枚。
前肢较短而弱;指略扁平,端部钝圆,指长顺序3、1、4、2;第一指长于第二指,关节下瘤及内掌突均发达,第一指最大。后肢发达;胫跗关节前达吻端;后肢全长约为体长的1.8倍,胫长略超过体长的1/2,胫跗关节重叠,足略短于胫;趾端钝圆,趾间几为全蹼,但缺刻较深;第四、五趾间蹼仅达酸部远端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发达;内踱突卵圆形,无外酸突。
皮肤光滑,颞褶及背侧褶明显;眼后之枕部微有肤沟,肛上方有极显著的横肤褶,肤褶边缘上有深灰色之疣粒,肛部两侧及其下方有圆形和长形疣粒,肛内皮肤有痣粒,雄性肛部挟褶腹面深处有锥状黑色大角质刺;肛壁下方角质刺较小。
生活时体背为褐色,有的分散深褐色斑纹;沿吻棱、颞褶及背侧褶有黑褐色条纹,但背侧褶的较窄;在背侧褶部位还有细的浅色线纹;吻部的吻棱之间色浅,与头及背部颜色相同;枕部有黑褐色的横纹;体侧色浅;四肢背面具黑色横纹,掌、踱部及蹼颜色深,肛周围带灰黑色。体和四肢腹面土黄色(液浸标本则为白色)。
该蛙生活在海拔1500~2400m左右林区山溪内。5~6月在溪岸边所获雌蛙多于雄蛙,雌蛙腹部丰满。剖视采于5月的雌蛙,卵巢内卵径4 mm,怀卯量87~116粒,推测该蛙的繁殖季节可能在7月左右。蝌蚪生活于小流溪回水凼内,底栖;5月31日采到具四肢的变态期蝌蚪,属于越冬型。
分布于
云南等地,常见于森林地带山沟、水塘以及草地或倒伏的树干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650至2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