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是唐代诗人
李商隐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此咏古凭吊之作,感屈原之沉江,寓千古俊彦才士之冤抑,显有身世沉沦之叹。首联自巫山楚宫拟想湘江水清而深,屈子之迷魂无所归依而恨逐遥波。颔联云于今惟江上青枫,夜猿声哀;女萝山神,传语相邀,真使作者愁魂自断。颈联言屈原离世千多年,沉渊腐败已难招复,尾联言楚虽三户,亦必莫祭屈原而永怀之。
作品原文
楚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⑴,楚厉迷魂逐恨遥⑵。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⑶。
空归腐败犹难复⑷,更困腥臊岂易招⑸?
但使故乡三户在⑹,彩丝谁惜惧长蛟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漻漻:水清澈貌。
⑵楚厉:指
屈原,他投汨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归则为厉”(《
左传》昭公七年),亦可称“迷魂”,即冤魂。
⑶“枫树”二句:化用屈原、宋玉原诗为句,写楚厉的生活环境。女萝山鬼:女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山鬼,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称“鬼”。
宋玉《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击千里兮,伤春心。”屈原《
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⑷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鱼腹了。
⑸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鱼腹,故日“困腥臊”。
⑹三户:指楚人。《
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⑺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棕子。《
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死,楚人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白话译文
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唯有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埋在土里,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不用说是葬身鱼腹了。只要楚人还在,谁会可惜那喂食蛟龙彩丝包的食物?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寓意,注家说法不一。近人
张采田认为是公元848年(大中二年)诗人由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幕返长安途经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时作,专吊
屈原,并无其他寓意。以张说较是。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此诗既吊屈原,也融进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这样围绕迷魂来构思,内容集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书写,从而使诗具有回环唱叹之致。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屈原忠而见疑,沉湘殉国,此诗亦即从眼前所见之湘江落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诗人悼念不已。在诗人的眼中,清深的湘波,全都是泪水汇成。这“泪”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也有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湘江流淌着不尽的泪水,也在哀悼屈原。而在这如泪的湘波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屈原的迷魂。“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之时,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千秋万代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颔联又从湘江岸上的景物再加烘托。这联化用《楚辞·招魂》、屈原《
九歌·山鬼》语句。“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下句的“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此联景象凄迷,悲情如海,读之使人哀怨欲绝。
下面四句似议似叹,亦议亦叹,抒发诗人内心的慨叹。五、六两句是说: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
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
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
这首诗化用《
楚辞》和屈原作品中的词语和意境入诗,而不着痕迹,读来语如己出,别具风采;全诗以景托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清
翁方纲《
石洲诗话》评李商隐诗语),感人至深。
名家评价
清·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通首写“楚”字,而无“宫”字意,恐题有误。何焯曰:“宫”疑作“厉”。又曰:“楚厉迷魂逐恨遥”,生下四句······吊三闾,意极沉郁。纪昀曰:三四自佳,五六太拙。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此过楚宫而吊屈原,睹湘水之深情,哀其魂迷而恨逐水之遥也。······起以“如泪”领“清”,通用《离骚》“楚些”融洽出之,若断若续,用古活法。妙在一结道出灵均心事,归于忠蹇,得体。
清·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此哀忠魂之不谅于世也。湘波暗淡,怨魂如存,计唯有夜猿、山鬼町共语耳。要其日月争光之心,必不沉没于此水可知也。
清·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虽直咏三闾,而自有寄慨。首句暗寓湘妃啼竹之意。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三年(847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
温庭筠合称为“
温李”,与
杜牧并称“小李杜”。有《
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