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一种民间漆器髹饰传统技艺。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事实上,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已超过五千余件,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以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
历史溯源
提起漆器,荆州市民都不会陌生,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在不少楚墓的发掘中都会看到漆器的身影,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富丽光彩。这些漆器的颜色能够经久不衰,与其所使用的漆有着紧密联系,楚式漆器技艺的魅力可见一斑。漆器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荆州与楚式漆器技艺渊源深厚。荆州从古至今都是江汉平原的经济和文化重镇,南临浩浩长江,北有悠悠汉水,西靠三峡崇岭,东接百里洞庭。这里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优质树木生长,
春秋战国时代盛产
金丝楠木,多植漆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荆州城内仍种植有大片漆树。长江中游的荆江段曾多有沙金,“荆州府枝江·江陵·赤湖城皆商人淘采之地”(《荆州府志·物产》)。丰富的物产,为楚式漆器的成就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条件。
荆州市群艺馆的专家经过考证发现,秦汉以后镇墓兽之类的漆器已经罕见,但鼓架类的挑鼓架、背鼓架、艺术品类的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工艺品,则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元末生产的“金漆盆盘”和明代生产的“朱漆盒”曾闻名全国,晚清生产的成套髹漆木雕“十殿阎君”、“八仙过海”、“大闹天宫”还曾远销到南洋群岛、美国、日本和印度。宣统元年,沙市金漆盆盘还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27年第23卷第7号《东方杂志》在《沙市》一文中还记载了“沙市多漆工……,大宗盆桶等木器加以油漆,平匀光洁,咸称佳品,故漆器为沙市特产一大宗也。”在日军侵占沙市以后,由于经济萧条,“金漆盆盘”生产逐渐消失。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荆州地区出土了大量精美漆器,为适应市场需要,在荆沙地区又开始出现了以仿制楚漆器为主的制作漆器的小作坊。
技艺特色
胎质形制多样 楚式漆艺与时俱进
在采访中,荆州市群艺馆相关专家介绍,在2000多年不断的传承中,楚式漆器技艺发展脉络清晰,从最开始的贵族身份象征到普通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漆器的品类越来越齐全,技艺越来越精繁。各种胎质,异样形制,应有尽有,雕镂刻画、镶拼巧饰无所不能。但最有特色的则是榫卯彩绘木雕、金漆盆盘和甲骨胎漆器。
髹漆彩绘榫卯木雕类
髹漆彩绘榫卯木雕类的作品非常有艺术特点,无论是动物、人物,花卉造型,都浪漫神秘,瑰丽奇异,超出想像,使人过目难忘。装饰纹样也是以凤鸟、龙蛇、虎鹿、花枝、祥云为主题而千变万化。如以鸳鸯造型的“鸳鸯豆”;以金凤和莲花造型的“金凤莲花豆”;以凤鸟造型的“双连杯”;以鸳鸯凤鸟造型的文房用品,如砚盒、笔架、纸镇、印泥盒等,以凤虎鹿造型的“虎座立凤”和“羽人”等等。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品是“挑担鼓架”。
榫卯组合是荆楚髹漆彩绘木雕的第一特色。榫卯是中国传统木工艺的绝活,而将榫卯用于木雕组合,则是楚人的创造,由于木雕组合多是异形榫卯,除了要能熟练的应用传统木制家具的多种榫卯形式,还随形独创了许多无名榫卯形式。彩绘是楚式髹漆木雕的另一特色。以红黑金(黄)为基本色调,颜色饱和,瑰丽雅重,在地下水浸泡中,历时二千余年仍光彩夺目,主要是因为彩色漆料完全选用矿植物色素,遵照古法炮制。
金漆盆盘类
“金漆盆盘”原指楚国民用漆器中的杯盘盒勺,因工艺简单,当时以制作精细工艺品为主的楚国作坊,多不生产此类物品,一般都来自外地,后因需求量大增,元末明初开始在荆沙制作,并以“金漆盆盘”的名声远近闻名,直到上世纪初期仍是地方特产中知名品牌。荆沙合并前,由
中国地图出版社编绘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册集》里,在仅有80个字的沙市市简介中,就用了16个字介绍“沙市市手工业品,以荆缎、金漆盆盘著名”。
荆沙“金漆盆盘”包括盆类的澡盆、脚盆、高脚盆(腰子盆)、脸盆、鞋盆;桶类的提桶、座桶(座鼓子)、站桶;盘类的茶盘、串盘、果盘;盒类的提盒、首饰盒、茶食盒;屏类的挂屏、座屏、屏风;家具类的圈椅、圆桌、方凳、火盆座(架)等。荆沙“金漆盆盘”采用的木料,一般要存放两年以上,待完全干燥后,才加工制作成白坯器物,然后再用天然国漆经过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
瓜果甲骨胎类
楚式漆器中的瓜果胎和甲骨胎在全国稀有,且颇具特色。是楚国先民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美化后的利用,有实物可证。荆州高台28号墓就曾出土了一件用半边长柄葫芦髹黑底漆,绘红色纹样的勺子。在荆沙地区;民间一直有用葫芦经髹漆绘画制成酒壶,药壶等实用工艺品的承传。瓜果胎类的还有桔柚胎漆器,桔柚胎漆器,是受荆沙民间“柚塑”、“桔塑”艺术的影响形成的。甲骨胎漆器,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响。1973年荆州凤凰山8号墓曾出土了一件西汉“龟盾”,它用龟的腹甲为胎,整体髹黑漆正反两面均绘有朱红色神人、神兽和人物,是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龟甲胎漆器。直到解放前夕,在荆沙街头仍可见到摆放在测字算命摊桌上的髹漆或未髹漆的龟甲。
保护传承
古老技艺亟待保护传承
荆州市群艺馆已在普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谱系、技艺水平、制作能力、工艺流程和现有作品,并撰写了“楚式漆器及工艺”的考证文件,摄制了有关的录相与图片资料。保护承传“楚式漆器技艺”,对研究荆楚文化东方漆艺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意义。
荆州市群艺馆经过走访了解到,荆沙地区虽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大多数只以一般材料,一般油漆,仿制出土器物为谋生手段。采用地道国漆,高精材料,传统工艺,因成本高昂,费工费时和技艺难以遵古而经营者极少。有少数楚式漆器的传承人虽身怀绝技,能制作精品和新品,也因资金和熟练技工的缺少而难有作为。而且老艺人年迈,后继者乏人。
现 在,荆州市群艺馆确定荆州区的邹德香和邹传志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并重点调查了邹氏父子的传承谱系。记者采访得知,邹德香曾应荆州博物馆邀请,参与过西汉古漆木器等一些文物复制工作。邹传志则受父亲邹德香影响,对楚式髹漆木雕产生浓厚兴趣。2000年成功设计开发出《斗牛》、《鸳鸯墨盒》,最 近又发掘了失传已久的甲骨胎彩绘漆器“龟盾”和以桔、柚为胎的髹漆露胎杯盏。
如今,楚式漆器技艺已成为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市群艺馆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通过组织专人负责,成立“楚式漆器技艺保护工作小组”,对这一技艺开展研究、开发利用。开办“楚式漆器技艺培训班”,定期招收学员,鼓励拜师授徒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市场开发营销机制,推广荆州市的“楚式漆器”产品,保护这一古老技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获得“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