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
山西省晋中市辖区
榆次区,山西省晋中市辖区,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和顺县交界,西同清徐县毗邻,南与太谷区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地势东高西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31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榆次区常住人口93.53万人。截至2024年12月,榆次区辖9个街道、5个镇、4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迎宾西街133号。
历史沿革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
1958年,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
1960年,恢复寿阳县。
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
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
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
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榆次县,将榆次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顺城街。
行政区划
2021年4月,什贴镇整建制并入乌金山镇。
截至2024年12月,榆次区辖9个街道、5个镇、4个乡:北关街道锦纶街道新华街道西南街道路西街道经纬街道安宁街道新建街道晋华街道乌金山镇东阳镇长凝镇北田镇修文镇郭家堡乡张庆乡庄子乡东赵乡,另有1个社会服务中心,共有71个社区、208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迎宾西街13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榆次区地处山西腹地,晋中盆地的东北边缘,位于北纬37°23′41″—37°53′04″与东经112°34′13″—113°7′55″之间,南邻太谷区,西连清徐县,西北与太原市小店区接壤,东北与寿阳县相望,东南与和顺县榆社县次第毗连,榆次区面积13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榆次区境内地处晋中盆地东北边缘。地形总体为东高西低,海拔768—1814米,从东部的基岩山区经黄土丘陵、台塬区到平原区,依据海拔分为中低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平川区三个类型,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35.1%、40.6%、24.3%。地形分为东北、东南中低土石山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西南部平川区。主要山脉有八缚岭山系、罕山山系。境内最高峰八缚岭位于长凝镇庆城村海拔1813.8米,最低点郭家堡乡西荣村海拔772米。
气候
榆次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舂秋短促,冬夏漫长。多年平均气温10.2℃。1月平均气温为-5.6℃,极端最低气温为-22.3℃(2002年12月26日);7月平均气温为24.0℃,极端最高气温为39.6℃(2005年6月22日)。最低月均气温-8.3℃(199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5.8℃(2010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9.3℃,最大日较差14.9℃(1983年5月)。生长期年平均249天,无霜期年平均172天,最长达189天,最短为1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59.2小时,年总辐射量558千焦(133.37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49天(一般为3月16日—11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396.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71天,最多达97天(1990年),最少为44天(1997年)。极端年最大降雨量为601.5毫米(1973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为201.0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7月最多。
水文
榆次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2条,即潇河、涂河、龙门河、圪塔河、牛耕河、麻麻河、涧河、黑河、白龙河、泉子河、河口河、津水河。潇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涂河为潇河一级支流,其他均为季节性河流。潇河全长137千米,流域面积3720平方千米,潇河在榆次境内长40千米,境内汇入潇河径流面积46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77亿立方米。涂河全长43.5千米,流域面积365.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724万立方米。
榆次区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流域面积4754.9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黄河流域的潇河1条,总长138千米;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涂河、涧河2条,总长88.5千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河流总长度226.5千米,河网密度0.17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2.17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67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2.52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潇河,从东至西流经境内东赵乡、郭家堡乡、修文镇、张庆乡,长38.7千米,流域面积372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97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涂河、龙门河。
土壤
榆次区境内地带性土壤以褐土类型为主。全区范围内海拔790—1800米的广大区域均有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淡褐土。榆次隐域性土壤都在汾河一级阶地和潇河的阶地地形部位上,海拔在760—800米之间,其土壤类型均为半水成型的潴育性土壤、浅色草甸土、盐化浅色草甸土、草甸盐土等诸多土壤类型。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榆次区土地总面积为131814.43公顷,耕地面积48518.23公顷,榆次区(2010—2020)建设用地规划指标4250亩,根据《晋中市榆次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分析结果,榆次区易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为12165.96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为2678.94公顷。
矿产资源
榆次区境内共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耐火粘土、酸性粘土、砖瓦粘土、紫砂陶土、建筑用砂、铸型用砂、建筑石料、锰铁矿和矿泉水等。其中煤炭储量9.5亿吨,地质储量127.2亿吨,已经开发9座煤矿,位于乌金山镇,矿区面积70.4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4.3亿吨,可采量2.3亿吨,年产量289.78万吨。
生物资源
植物
榆次区境内植物种类齐全,林木、果木、药材、花卉、藻类、菌类皆备,共有116科、892种,其中野生植物747种。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
动物
晋中榆次区动物种类计有陆栖脊椎动物27目231种,其中鸟类172种,哺乳类42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雕、大鸨、玉带海雕、黑鹳、豹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斑嘴鹈鹕、灰鹤、大天鹅、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砖、普通鹜、鸟雕、白尾鹞、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雕鹗、小鹗、长耳鹗、短耳鹗、水獭、原麝、黄羊、青羊等26种。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榆次区常住人口93.53万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榆次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5.9亿元,比2022年增长-2.3%。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榆次区围绕总投资63.76亿元的54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专班推进、跟踪服务机制,涉及总投资23.4亿元的17项重点项目顺利竣工,引领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84亿元。
财税
2023年,榆次区百万以上重点纳税企业达到152户,增长9%,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亿元。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债券支持,年内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1.1亿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1.2亿元、专项债券资金6.7亿元。
人民生活
2023年,榆次区新增城镇就业5409人、失业再就业人员2502人、就业困难再就业人员319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46792元、25903元,同比增长3.8%、6.1%。
第一产业
2023年,榆次区新建0.42万亩高标准农田,腾退违法违规占用耕地0.38万亩,拯救废弃大棚521个,粮食播种面积超40.42万亩、产量达到3.16亿斤。
第二产业
2023年,榆次区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79亿元。
第三产业
2023年,榆次区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72亿元,同比增长7.3%。减税降费16.42亿元,发放科技创新奖励资金313万元。量身定做6大类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累计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34.25亿元。
交通运输
公路
榆次区公路交通运输客货兼营,108国道太长高速公路龙城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太旧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与冀、京、津国道主干线连成一片。榆次区公路总里程1470.328千米,其中,3条高速公路76.191千米(G20、G55、S2002);2条国道63.001千米(G339、G108); 4条省道98.324千米(S102太长线、S216盂榆线、S316榆古线、S318董榆线);农村公路1232.812千米(9条县道148.284千米、82条乡道449.616千米、1条专用道路3.291千米、513条村道631.621千米)。公路密度112.2千米/百平方千米。
航空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主体)与晋中市榆次区交界处,距太原南中环9千米,为国内省会级干线机场,是山西省最大的国际航空口岸,飞行区等级指标4E级,可起降B747机型,同时满足F类A380备降需要。现有航站楼2座,共计面积8.08万平方米(1号航站楼面积2.58万平方米,2号航站楼面积5.5万平方米);跑道1条(长3600米,含道肩宽75米),平行滑行道1条(长3600米,含道肩宽60米);机位54个(其中廊桥机位18个,远机位36个);值机柜台66个(国内52个,国际14个);安检通道30条(国内26条,国际4条);航空货站3座(集团2座,东航1座);基地航空公司3家(东航山西分公司、海航控股太原基地、昆明航空有限公司)。
铁路
榆次区铁路四通八达,南北同蒲线石太线太焦线太中银铁路大西铁路等铁路纵横交错。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榆次区新认定5所普惠性民办园,维修改造迎宾西街小学等25所义务教育学校,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位3069个,补充优秀教师229名,完成“放心午餐”学校11所。
山西省大学城位于榆次区北部新城,距太原市中心仅25千米。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在大学城设有分校区的院校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11所院校。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榆次区共培育“小升规”企业12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发展“专精特新”企业12户。
文化事业
2023年,榆次区举办粉红世界嘉年华、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
医疗卫生
2023年,榆次区优化调整16个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范围,新增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DIP付费实现全覆盖,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通过验收。
社会保障
2023年,榆次区新建2所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华晟咱家”获评省级模范养老服务机构,完成城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项目建设,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主体完工。
历史文化
晋商文化
榆次区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埠集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号、典当、钱庄、票号遍布全国各地,从而使榆次商帮成为晋商的一支劲旅。正太(即石太)铁路通车后,商业更是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时期。这里创造了以明理诚信、勤奋节俭、精于管理、勇于开拓为特点的晋商精神,也创造了博大宽厚、兼容并蓄、自强不息的晋商文化。
在唐朝时,榆次王湖、聂村就以生产“并州快剪刀”著称。宋代时,榆次所产的彩陶“木理纹瓷”闻名于世,被称为“北方宋窑”。
榆次商业兴盛于元代和明代,鼎盛于清代。明朝中叶,榆次的商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清乾隆时,各种商号、当铺、钱庄、银号、票号发展迅速,仅典当、钱庄、票号就有90余家,分号遍布全国。其中,榆次车辋常家、聂店王家等与太谷、祁县、平遥等县商人,驰骋商海,富甲天下,一道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商业劲旅、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山西商帮——晋商,创造了名扬四海的晋商文化。
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重商、经商的世代传统,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造就了榆次众多商贾英才。如繁盛三四百年、家资不计其数的聂店王家;被誉为中国外贸世家、儒商第一家的车辋常家;把生意做到大半个中国的大张义宋家,还有王村郝家、永康许家、北田侯家,以及金融大亨贾继英、清初八大皇商之一的翟堂等等。他们都为晋商文化的形成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饮食文化
榆次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花样繁多,特色鲜明,有百余种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刀削面、拉面、饸饹、揪片、包皮面、擦尖、剔尖、抿尖、圪朵儿、拖叶子、拨烂子、饺子、蒸馍、包子、馅儿饼、煎饼、石头饼、和子饭、片儿汤、拌汤等等,还有小米饭、黄米枣糕、馏米、油糕等米食、油食。
老字号
得新成(杂货店)是聂店王家开设在榆次城内的老字号之一,创立于明代,初名“得兴成”,后更名为“得新成”。
德盛园(饭庄)创建于清乾隆初年,榆次著名的老字号。以制作经营由傅山先生配方的“头脑”而出名。
北谦亨(烟店)创办于清乾隆年间,山西著名的老字号,是山西烟草大亨怀仁村胡氏开设的烟店,生产的“北生”、“魁太”等品牌久负盛名。后又增设绸布生意。
中兴和(账庄)约创办于清道光初年,东家是榆次史家庄(今北胡乔村)的史致庸,总号在张家口,上海、北京、太谷、榆次设分号,因其涉及地域广,在清代金融界影响颇大。
瑞隆裕(铁麻店)是车辋常家于清道光年间开办的,以经营铁器和麻制品为主的老字号,曾在榆次享有盛誉。
聚兴顺(茶庄)王村郝家商号,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经营茶糖杂货等。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集股形式改组,取名聚兴顺和记。
协和信(票号)聂店王家第十二代传人王栋于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后更名为协同信票号。
恒兴德(百货)创办于清咸丰年间,是聂店王家在榆次城里的又一处生意,是以经营绸缎花布为主的百货店。
长虹蛎(金店)创办于清咸丰年间,聂店王家制作和销售金银首饰的老字号,在太原、北京等处设有分号。
大隆号(糕点)是一家经营糕点的老字号,创于清光绪初年,掌柜许鼎一,其制作的糕点为榆次名点之一。
吉履谦(钱庄)大张义村宋家商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设于大张义,后迁至城内,是宋家“吉”字号中最响亮的商号。
达生春(药店)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榆次王都村郝家、源涡村原家、东长寿村郝家合资,主营中药零售和中成药加工,自制的山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等,均享有盛誉。
万利恒(钱布庄)是交城段村马家于清光绪年间在榆次开设的钱布庄,以借贷、存放、汇兑为主,兼营彩帛布料业务。
祥记公司(煤油庄)是由孔祥熙开办的独资公司。民国五年(1916年)创办于太谷,榆次设分号。垄断包销英国亚细亚煤油,壳牌汽油、机油,兼营洋碱、洋蜡、白糖、颜料等商品。
天一(服装店)前身为天顺号、大有号,民国七年(1918年)更名为“天一”店,是聂店王家开在榆次城内一家有名的服装店。
会元银号创办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大张义宋家、东阳赵家等集资创办,总号设于太谷,榆次、太原设分号,天津、汉口设分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会元银号与和记钱庄合并,易名“聚元商业银号”。
吉生庆(钱庄)前身是郭村王家开设的永生泰商号,民国十年(1921年)大张义宋家接办,更名为吉生庆,是宋家鼎盛时期的“铁牌子”。
义聚(煤油庄)创办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主要股东为大张义宋家。宋氏与美国美孚油行签订包销合同,首次将美孚煤油引进山西,成为美孚山西总代理。
广云集(颜料庄)主营颜料,兼营杂货批发业务,原号在太谷,创设年代不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迁入榆次。生意红火,尤其是杂货批发业务。是榆次著名的商号之一。
文保
截至2024年,榆次区境内有14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榆次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位于东大街中段,据民国版《榆次县志》及庙中现存碑刻记载,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其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至现址。城隍庙初建时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正德十年(1515年)增建玄建楼,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乐楼、影壁等,重修山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形成现在的格局和规模。各殿内原神像均已不存。现存建筑除显佑殿为元代遗构外,余皆为明清建筑。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957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兼作乐楼、戏台)、显佑殿、后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影壁、东西配殿等。1996年,榆次城隍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什贴墓群
什贴墓群地表现存圆形封土6座,呈南北向排列,底径约10米,残高6—8米。1998年曾暴露1座,采集有青釉四系瓷罐和盘口壶等残片,经鉴定时代确为北齐。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12月,榆次区共有非遗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南庄无根架火;省级项目9项:九曲黄河阵、城西铁棍、黑陶制作技艺、四眼井醋酿造技艺、堡子酒制作技艺、鱼羊包烹饪技艺、枣木制版拓片、雾酒疗法、手博术;市级项目30项:榆次锣鼓(拍三官)、晋派内画鼻烟壶、冯氏正骨手法、魏虎仙元宵制作工艺、晋作家具、榆次剪纸、五娃葫芦雕刻技艺等;区级项目49项:南阁的传说、高跷、榆次抬花轿、形意拳、魏榆龙灯制作工艺、榆次黄氏铜铸雕刻鎏金技艺、葫芦髹饰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2人。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是广泛流行于山西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及周边县区一项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俗社火活动。南庄无根架火高十三米开外,每层都用桌子装饰成殿宇、楼阁,其中一层二层各用三张桌子装成不同的三座庙。一层开扇内设三尊神,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意蕴滋养天地万物;二层为不开扇;三层四层两侧饰假山水,内装戏台,且有折戏造型。从三层到顶层为一桌一层,共计十二层或十三层,它的顶架不需用通天柱固定,故称为“无根架火”。架火用不同造型的彩纸、彩炮、彩灯、彩旗装饰而成,其外观浑然一体,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2014年11月11日,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次石头饼制作技艺
石头饼是榆次古老的风味小吃,造型独特,酥脆鲜香、味醇不腻,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易于保存、方便携带等特点。2022年,榆次石头饼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风景名胜
截至2024年末,榆次区共有A级景区11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6家(常家庄园、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国际文化生态园、榆次老城、后沟古村、小西沟文旅小镇)、3A级旅游景区5家(明乐庄园、小五台、黄土农言、老西醋博园、潇河莲花湾景区)。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隋开皇二年(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建,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后历经百余年,建成占地60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的宏大规模,其建筑面积居山西所有晋商大院之首。常家庄园共对外开放面积共计约12万平方米,其中宅院4万平米、园林8万平米,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
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交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1.33平方千米,现有居民75户,251人。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神庙系统相当完善。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
2003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乌金山森林公园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由乌金山、大洪山、紫金山、中林山等25座山脉和明珠湖组成。总面积5.5万亩,森林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乌金山海拔较高,最高可达近1500米。所以山底和山顶气候温差较大。
乌金山狂欢谷主题公园
乌金山狂欢谷主题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第一个主题公园,华北最大的欢乐谷。作为山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鸿篇巨制。乌金山欢乐谷由“印象乌金山”“七彩国度”“深海幻想曲”“九龙小镇”“星际嘉年华”“矿谷部落”“百宝峡谷”“欢乐门”等八大主题组成。由8大主题24个游乐项目组成,摩天轮、过山车、魔幻城堡、露天泳池等景点。
九龙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园
九龙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园区位于榆次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离太原武宿机场5千米, 是集旅游度假、餐饮、会议、住宿、休闲、娱乐、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园区,总占地面积3900余亩。依托天然的自然资源,开发了九龙山庄、九龙国际滑雪场、九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九龙国际越野车俱乐部等几十个项目。
地方特产
特色小吃
榆次区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榆次民谣:榆次三件宝:元宵、灌肠、豆腐脑。就是指榆次非常有特色的三种风味小吃。
南门洞元宵
榆次的元宵在历史上负有盛名。民国时期,在榆次街头巷尾,售卖元宵的店家和小贩特别多,其中南门洞昌盛号韩正保的元宵,因其风味独特而最有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魏虎仙元宵继承了这一传统味道,经手工做馅、温水泡米、石碾碾粉、笸箩滚动,多次滚制而成,有桂花、五仁、黑芝麻等多种口味。
榆次灌肠
榆次灌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以荞面制作而成,爽利而筋,味烈,素淡开胃,可热炒,可凉拌。
豆腐脑
鱼羊包
鱼羊包被称为是一个汉字造就的“中华名小吃”,鱼羊包是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肉馅食品,其配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滋味鲜美,皮薄馅嫩。
榆次桃花面
榆次桃花面是榆次当地的一种特色面食,距今有 150多年的历史。桃花面配料讲究,主要原料有胡萝卜、烧肉片、丸子、荷包蛋、菠菜、生姜丝、大葱段等,整碗汤面图案形似“桃花”故为“桃花面”。 所以当地还有句谚语“想交桃花运,去吃桃花面”。
地标特产
长凝大蒜
长凝大蒜产于榆次长凝,种植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成为皇家贡品。榆次长凝大蒜的品质特点是紫皮或白皮,四、六瓣,色香味美,辣味纯正,刀切后隔夜放置不退色、不变色,砸烂三天不变色,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因以上特点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长凝大蒜食后口无异味,用老陈醋腌制后颜色呈翠绿。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长凝大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赵小白梨
东赵小白梨,曾为历代皇家贡品。其特点是色美皮薄,果嫩肉厚,汁多渣少。2019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东赵小白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榆次苹果
榆次苹果,果型端正高桩、果色鲜艳、果肉白色、口感香脆甜爽。2019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榆次苹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什贴小米
什贴小米脂肪和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它产地,由于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谷子的品种称“毛谷”。这种谷子碾出的小米比一般小米颗粒小,色泽金灿灿。用其做成小米饭,金黄发亮,清香可口,越嚼越得劲,如果与南瓜、红薯同食,更是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被称为小米“皇后”。2019年,“什贴小米”又成功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著名人物
榆次历代名人有三国时魏国名将郝昭,两晋名著文坛的孙楚、孙绰,著名史学家孙盛、王溥,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李三娘,明清时直臣循吏寇(天叙)侍郎、周(鈇)御史、褚(鈇)尚书、桑(芸)布政使,还有提督张彪等。
(注:正史仅提及盖聂曾在榆次出现过,但没有确认盖聂是否就是榆次人。此外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明确点明”盖,姓;聂,名“,因此不存在盖聂的”盖“与聂政或什么”聂村“有关的说法,)
刘知远
刘知远(895—948年),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先祖是少数民族沙陀部人。大唐中和初年(881年),其父率全家迁居榆次西左付村。刘知远初与石敬瑭同为后唐明宗手下将领,后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留守等职。出帝石重贵继位后,又拜中书令,晋封为北平王。开运四年(947年),后晋灭亡,刘知远在晋阳称帝,更名刘暠,建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王爱爱
王爱爱,1940年生于榆次南关村。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主攻青衣,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
张继钢
张继钢,1958年生于榆次。12岁开始从事舞蹈艺术,曾在山西省歌舞剧院任演员、舞蹈队长、编导等职,后调入总政歌舞团任副团长、团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2008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晋升少将军衔,一级导演。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总导演。张继钢创作的作品360多部,代表作有《黄河儿女情》《黄土黄》《野斑马》《千手观音》《一把酸枣》等。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12日,榆次区被国家民委办公厅确定为第三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2020年1月,榆次区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9月29日,榆次区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22日,榆次区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18日,榆次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6月21日,榆次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1月,榆次区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18: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