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叶桉(学名:Eucalyptus camphora R.T.Baker)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树高达22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整个树皮光滑,但经常在树干基部堆积剥落的树皮,灰色至棕灰色至几乎黑色。幼叶卵形,微缺,绿色,稍变色。成叶卵形或宽披针形,有时微缺;叶片长6-13厘米,宽3.8-5厘米。花序腋生不分枝,每一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序梗圆柱状,长10-18毫米;花梗2-5毫米长。花蕾梭形,绿色至黄色,有疤痕;帽状体圆锥形或稍具喙,长4-5毫米,宽3-5毫米。蒴果倒锥形,长宽4-6毫米;花盘狭窄,水平或略微上升;果瓣3或4,水平或稍外露。种子深褐色至黑色,长1-2.5毫米,卵形或扁卵形,通常一端尖,通常腔隙,背面光滑或有浅凹坑,种脐腹侧。
植物学史
1899年,理查德·托马斯·贝克(Richard Thomas Baker)首次正式描述了该物种,并将其发表在《新南威尔士州林奈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上。1895年,他在赖尔斯通凯尔古拉的甘古迪溪(Ganguddy Creek)采集了该物种的标本。特定的种加词camphora,是指树叶精油中的樟脑。亚种名humeana是为了纪念探险家汉密尔顿·休姆(Hamilton Hume)。
形态特征
树高达22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整个
树皮光滑,但经常在树干基部堆积剥落的树皮,灰色至棕灰色至几乎黑色。幼叶卵形,微缺,绿色,稍变色。成叶卵形或宽披针形,有时微缺;
叶片长6-13厘米,宽3.8-5厘米,发亮,绿色;侧脉明显,在35°-40°;距边缘2毫米的边缘内静脉;
叶柄圆柱状,长25-40毫米。花序腋生不分枝,每一
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序梗圆柱状,长10-18毫米;花梗2-5毫米长。
花蕾梭形,绿色至黄色,有疤痕;
帽状体圆锥形或稍具喙,长4-5毫米,宽3-5毫米;萼管倒锥形,长2-3毫米,宽3-5毫米。
蒴果倒锥形,长宽4-6毫米;花盘狭窄,水平或略微上升;果瓣3或4,水平或稍外露。种子深褐色至黑色,长1-2.5毫米,卵形或扁卵形,通常一端尖,通常腔隙,背面光滑或有浅凹坑,种脐腹侧。
子叶双裂至长圆形;茎通常横截面圆形;叶无柄至具短叶柄,对生4-710,然后与叶柄渐长互生,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大致圆形,长2-8厘米,宽1.5-4.2厘米,基部圆形至渐细,边缘全缘或近圆齿,先端圆形或微缺,或多或少同色,无光泽,中绿色至略带蓝绿色。
产地生境
原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分布在昆士兰州瓦兰加拉附近,新南威尔士州格伦因内斯附近,然后从雷尔斯通区到美加隆谷,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高原到维克南部。生于森林山区的山谷和沼泽地。
生长习性
该物种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该物种拥有嵌入的营养芽,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来袭的寒流伤害。如果有温度波动,生长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栽培技术
樟叶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
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下级分类
1990年,劳里·约翰逊(LawrieJohnson)和肯·希尔(KenHill)描述了樟树的三个亚种,其中两个已被澳大利亚植物普查所接受。
Eucalyptus camphora subsp. relicta和E. ovata var. camphora是樟叶桉的同义词。
主要价值
在文化上对澳大利亚土著人来说具有多种用途和意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截至2019年,由于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清理,这些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清除前的地理范围为59,097平方千米,下降了23.6%至45,144平方千米。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颗。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畜牧业相关的开垦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