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本文选自
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集》)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
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
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欧阳修,谥号
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
吉安永丰(今属
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
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
吉州原属
庐陵郡,出生于
绵州(今四川
绵阳),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
韩愈、
柳宗元、宋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合称“
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
知制诰、
翰林学士;
英宗,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
兵部尚书,以
太子少师致仕。卒谥
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
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
南唐余风。曾与
宋祁合修《
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又喜收集
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
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
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
开封新郑(今河南
新郑),新郑市
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
六一堂。
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
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
毛晋《
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
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
宋本《
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
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
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代表作有《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