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学院(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Wuhan Universit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成立于2010年6月25日,是国内少数几个具有国学
本科、
硕士、
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武大自2001年起,联合哲、历史、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力量,在国内率先创办国学本科试验班;2005年开始招收
国学方向的
研究生。
历史沿革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
高等教育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当时
北京大学的国学门、
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
燕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所及
无锡国专等纷纷成立。之后,由于中国传统学术在“文史哲艺”诸学科分别发展,整体性的国学研究势力渐微。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学术呈现出明显的交叉、融合趋势,本来就强调义理、经世、考据、辞章并重,文史哲艺融通的“
国学”研究与教学出现了新的热潮。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崛起,也使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由漠视转向推崇,这也为新一轮
国学学科的复兴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武汉大学自2001年起在中国大陆率先创办国学试验班;2005年开始,国学挂靠相关学科招收硕士生;2007年,正式挂靠哲学一级学科设立国内首个国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并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批准。在十年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武汉大学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了国学院。
学校院训
武汉大学国学院以悉心培养国学的读书种子为唯一宗旨或目标。院训取自《
论语·述而》篇,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办学宗旨
武大国学院遵循传统中国学术所强调义理、经世、考据、辞章一体的特质,文史哲艺交叉并重,与现代学术分科体系有着显著差异,体现了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武大国学院旨在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小学与宗教的基本知识、基本典籍和治学门径有一定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同时要求至少掌握两门外语,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并能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真正将国学传播出去。
国学班采用“小班授课、经典导读”的方式,克服了六十多年来我国大陆文科教育分科过细,又只有通论、通专史课程而不读经典的毛病。
郭齐勇院长说:“武大国学院的建立不为别的,只是想培养一些‘读古书的种子’,守先待后,把文化传承下去,并与各文明对话,国学院的教育不仅是知识性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理想、较高的人生境界与认真做事的精神!
学院招生
武大国学院招收国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学制分别为4年、3年、4年。国学本科试验班已连续招生17年,硕博士生已连续9年招生。2010年12月,“国学”专业作为武大唯一的人文实验班纳入武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成立了“
弘毅学堂”国学班。
硕博士生招生分为:经部研究、子部研究、史部研究、集部研究和佛道研究5个方向。
武汉大学国学院师资队伍阵容强大,汇集武汉大学以及海内外人文社科领域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详见武汉大学国学院网站“师资队伍”一栏。
现任领导
国学先贤
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
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
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
武昌,被任命为
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
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四川
井研。中国著名哲学史家,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6年受邀回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是现今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并以此为基地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珞珈中国哲学学派。
著有《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与许苏民合著)、《王夫之评传》(与许苏民合著)、《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吹沙纪程》、《萧氏文心》、《萧萐父文选》。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哲学史方法论》、《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
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大乘起信论·释译》、《玄圃论学集》、《众妙之门》、《传统价值:鲲化鹏飞》等。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