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地处蛇山西半段,总占地面积403000平方米。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唐代诗人
崔颢题下《
黄鹤楼》一诗而闻名于世。黄鹤楼与江西南昌
滕王阁、湖南
岳阳楼并称为“
江南三大名楼”。
历史沿革
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223年),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因耸立于黄鹄矶而得名。
南北朝时期,刘宋大明六年(462年),鲍照作《登黄鹄矶》诗。此为迄今所见最早咏诵黄鹄矶的诗。刘宋泰始五年(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这是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唐贞观十年(636年),黄鹤楼的称谓第一次载入正史。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唐宝历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史牛僧孺对鄂州(今武昌)城垣进行大规模改造。据传在这次城垣改造中,黄鹤楼首次与城垣分离,成为立的景观建筑。
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最后一座“清楼”。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为一场大火焚毁。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1955年,修建
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
1985年6月,黄鹤楼重修工程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更高大雄伟。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以后各代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因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占地面积403000平方米,旅游区中心地理坐标大约为东经114.306225,北纬30.543301,东起大东门,西至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北临京广线,南靠武珞路和武汉长江大桥引桥。
气候特征
武汉市黄鹤楼公园地处中低纬度,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气候特点。春秋短,各约60天;冬夏长,分别约为110天和135天。
建筑格局
黄鹤楼公园已形成东区、北区、南区、西区四大游览区域,涵盖80余景点。蛇山西半段为黄鹤楼公园的收费区域,东半段为免费开放区域,整个蛇山面积为40.3公顷,绿化面积35.6公顷,全园绿化率为88.34%。东区以历史遗迹为主,有首义园区涵盖抱冰堂、烈士祠等历史遗迹,另涵盖岳飞铜像及岳飞亭等景点;北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南区以诗画文化为主,有九九归鹤图、毛泽东词亭等人文胜迹;西区以黄鹤楼文化为主,有胜像宝塔、黄鹤楼等历史景观,四大景观区域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构成“天下江山第一楼”这一名胜古迹。
主要景点
黄鹤楼
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
黄鹤楼公园西区,海拔61.7米的蛇山顶,1985年重建对外开放,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黄鹤楼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建筑面积4117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底层外有抱厦门廊(宽3米),中央大厅高10米,后部设电梯。各层均有外廊回绕,层层飞檐,“四望如一”,顶层和屋顶为四方攒尖顶,四面各突起一座骑楼。五顶平立。屋顶置一座金色顶瓶,瓶口嵌一红灯(航空障碍灯)。
黄鹤楼楼的造型分上、中、下三段处理。第一段是底层,长宽各30米,层高12.3米,其间6米高处为跑马廊及接待厅。四周以宽大的抱厦(门廊)环绕,门廊宽3米。二、三、四层是第二段,它直通向上,不作“收分”(即逐层收缩),每层长宽各22米,二层高7.1米,三、四层各高6.6米,至五层楼面处高程为32.6米。第三段是顶层,长宽各18米,顶部空间为水箱间和电梯机房。各层都设有大厅、回廊。
屋顶直接取用清楼形制:“攒尖顶”上托着葫芦形的宝顶。基座为荷叶边式样,中部宛如宝葫芦。顶端的红色球形航空障碍灯直径0.8米。楼顶以中央的“攒尖顶”为核心,四面各突起一座“歇山顶”的骑楼。骑楼下的两块博风板之间,分别悬挂一大匾。每块匾长5.5米,宽2.7米。正面(西面)的一块正对长江,“黄鹤楼”3字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的手迹。南面的“南维高拱”4字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尔重所写。东面原为“远举云中”,今改为“楚天极目”4字,由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所书。北面的“北斗平临”4字则为水利工程专家陶述曾所写。全楼五顶并立,主次分明,屋顶轮廓高低错落。楼的檐角均向上挑起,形成层层飞檐。每层屋脊上装饰着“鱼尾”。屋角下雕刻着“龙头”。每个飞檐翘角下悬着铜铃。铃高33厘米,直径22厘米,重约10公斤,铃锤上带有四面风叶。飞檐下面排列着斗拱和撑拱。斗拱即檐下成朵、突起的装饰物。
黄鹤楼底层正面(西面)大门正上方的大匾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书写的“气吞云梦”4字。匾长3.5米,宽1.5米。门两边的圆柱上挂有一副木刻楹联。楹联由原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海粟撰书:“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南门大门上方的门匾上是原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亮书写的“势连衡岳”4字。门两旁的楹联为湖北大学教授朱祖延撰,朱乃正书:“飞阁出重霄,环顾三楚风云,顿觉诗情来眼底;名城留胜迹,相迎五洲宾客,常怀友谊话楼头。”东面入口处的门匾上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书写的“簾卷乾坤”4字。门前的楹联由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关山月撰书:“龟伏蛇盘,对唱大江东去也;天高地阔,且看黄鹤再来兮。”北门门匾上是原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邓少峰书写的“云横九派”4字。门前楹联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黄苗子书写:“鹤舞帆飞,两水浪开东海日;楼成景换,五洲客醉楚天春。”
一楼大厅大厅内分前、后两厅。前厅宽22米,深14米,高12米。地面用花岗岩麻石镶铺。空中高挂着两个长1.7米,每方宽0.9米,绘有松鹤图案的六方型宫灯。顶上装有彩色藻井,绘有鹤形图案,显得古香古色、五彩斑斓。厅内16根圆柱直通楼顶。前面正中的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副长达7米,由清代符秉忠撰、原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吴作人所书:“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前厅正面的厅壁上是一幅大型陶版壁画,名为《白云黄鹤图》。壁画高9米,宽6米,由756块彩色陶版镶嵌而成。画面分为天上、人间两部分。天上,仙人竹笛横吹、驾鹤腾飞;人间,众人载歌载舞,欢聚黄鹤楼前。楼前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四周有大片的白云缭绕,背后是滔滔江水。整幅画面呈现出欢乐、浪漫的意境。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精心创作,宜昌陶瓷厂烧制,展示了黄鹤楼的设计者为一楼大厅确定的艺术主题——“神话”。一层楼的后厅较小,宽10米,深4米。两根大柱上挂着由清代宋荦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遐举书写的对联:“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去,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厅壁正中的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面是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华琴书写的“水光山色”4字。匾的下边是一幅木刻《黄鹤楼》,介绍了黄鹤楼的古今兴废史。
一层楼前、后厅之间设有电梯间。两部电梯一次可载送24人直达顶层。电梯间的两侧是楼梯,供游客步行上下。
一、二层之间存在夹层,绕着夹层前厅的是一个跑马廊,其南北两侧原为黄鹤楼文献、书画陈列室,现为香币、玉石、书画等工艺品的经营部。南面陈列室门前的楹联由当代诗人洪源撰、上海书法家钱君匋书:“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艰,三楚名楼曾付火;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沿跑马廊到后厅,夹层的东面是来宾接待室。室内面积约32.5平方米(5.7米×5.7米)。黑色大理石地面上铺有红色地毯,四周摆放着一圈红木茶几、靠椅。墙壁上的一幅壁画长10米、宽1.5米,画名《辛氏酒家》。
黄鹤楼第二层楼大厅的艺术主题是“历史”。厅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仿制模型。正中的墙面上镶嵌着崇阳县出产的大幅青石板。石板上镌刻着唐代阎伯理撰、当代书法家王遐举书、陈继祥和安志友雕刻的《黄鹤楼记》,记载了唐代黄鹤楼的历史风貌。在石刻《黄鹤楼记》的两侧,各有一幅仿汉代瓷嵌壁画,画面古朴凝重。右边的一幅为《孙权筑城》,以工匠背石登山的画面,再现了三国时孙权率军在临江负险的黄鹄矶上筑城建楼,以瞭望江面敌情的历史场景。左边的一幅为《周瑜设宴》,描绘了周瑜为讨还荆州在黄鹤楼设宴,企图谋害刘备,而诸葛亮神机妙算帮助刘备脱险的传说。两幅壁画均由中央美术学院孙景波创作。
黄鹤楼第三层楼大厅正面是一幅大型陶瓷壁画《人文荟萃·风流千古》。它是三幅相连的绣像组画,描绘了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的潇洒风姿,并选录他们歌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如真人般大小,形象栩栩如生,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创作,山东淄博陶瓷厂烧制。它表现了这一层楼大厅的“人文”艺术主题。
黄鹤楼第四层楼的大厅是接待厅。黑色大理石地面上铺着红色地毯,空中悬挂着12盏仿古宫灯。正面居中的厅壁上挂着《古黄鹤楼》挂毯,沿壁摆放着红木案、椅。厅前的大匾上是书法家曹立庵书写的李白诗句“长江万里情”5字,四周悬挂着启功、沈鹏、范曾等书画家的作品共50余幅。大厅以仿古雕花格扇和红木屏风相间隔,厅内还备有案台和文房四宝,可供游客即兴赋诗题词、泼墨作画。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文雅备至,表现了黄鹤楼设计者为此层楼大厅确定的“传统”艺术主题。
黄鹤楼的第五层楼是全楼的顶层。大厅空间高敞,天花、藻井金碧辉煌。厅前圆柱上的楹联由清代萨迎阿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沙孟海书:“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大厅四周是直接绘于壁上的大型壁画《江天浩瀚》,由中央美术学院楼家本创作。壁画共10幅,面积90余平方米,全部采用写意渲染的国画技法绘制而成。正中壁上的3幅是组画的中心,分别描绘了长江的古老文化、汹涌波涛和黄鹤楼的兴废变迁。其他7幅绕大厅一周,分别表现的主题是: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及沧海横流。10幅壁画从大禹治水、屈原行吟到李白醉酒、岳飞抗金……完整地表现了万里长江的自然与人文风采,体现了这一层楼大厅所内涵的艺术主题——“永存”。大厅的四门两侧都挂有楹联。西门楹联为清代方维新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书。
东区景点
岳武穆遗像亭简称
岳飞亭。位于公园东区岳飞铜像前,蛇山中部的山脊上,在黄鹤楼以东574米、白云阁以东302米、武昌路涵洞上偏东处。1983年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铜雕,在黄鹤楼以东612米、白云阁以东338米处,与石牌坊群毗邻。岳飞铜雕高8米,整座铜雕像净高6.3米,重16吨,塑像耗铜14吨多。
石牌坊群中第五座为岳飞功德坊。此坊高10.7米,宽7米,4柱5梁,选用白色大理石精雕而成,4柱的下部有8个石狮作支柱,牌坊上部是由50组斗拱撑托的复式“品”字形的巨形牌楼结构,石牌坊群1992年5月动工,于当年12月上旬落成。
南区景点
跨鹤亭位于公园南区紫竹苑西北角,在黄鹤楼东南107米的半山坡上,距白云阁西南197米。1986年重建跨鹤亭于紫竹苑西北角的半山坡上。亭面西朝东,长4.2米,宽2.8米,高4.74米,横面呈六角型。
崔颢题诗图浮雕在黄鹤楼以东118米、白云阁以西163米处。位于主楼和南楼之间,与搁笔亭相对,是一座石照壁形式的浮雕。它被称为诗碑,又被称为题诗图。图上雕绘着唐代诗人
崔颢在云霞缭绕间,长袖飘逸、峨冠博带、潇洒挺拔、运笔赋诗的形象,图的中央雕刻着他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题诗浮雕长12米,宽8.2米,浮雕画面为4米X8米,1990年6月竣工。
搁笔亭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132米、白云阁以西南159米处。1984年在规划黄鹤楼园林文化景区时重建搁笔亭,坐南朝北,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有12根古铜色粗柱,柱高3米,柱围1米。亭中间置有石长条案,案上放有石墨砚和笔筒,并配4个石腰鼓凳。
奇石馆建于1990年,原称文苑,是书画、工艺品展览场所。该建筑位于黄鹤楼正东偏南153米、白云阁西南133米处,1997年,公园将文苑辟为奇石馆,该馆分为室内和室外展区两部分。室内展出奇石262块,室外有奇石35方。该馆于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
紫竹苑位于蛇山南坡,在黄鹤楼东南176米、白云阁西南6米处,东毗诗碑曲廊,西临跨鹤亭,紫竹苑是1988年利用原旧房改建的一座仿古建筑,占地面积1410平方米,其中:天井280平方米,内走廊91平方米,正房内圈430平方米,正房外圈570平方米,门庭为41平方米。黑瓦白墙,具有明、清建筑的风格。
南楼旧时称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等,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的“四大楼台”。1985年重建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东南185米、白云阁西南100米处,新南楼背山面南,面阔5间,长16.5米,进深3间,宽7.5米,高9.5米。上下2层。占地120余平方米。
毛泽东词亭坐落于公园南区南楼东南侧,在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词亭于1992年建于现址防空工事约2.16米高的台基上。亭坐北朝南,长、宽各为6.6米,高9.5米,亭中央矗立着一高3.2米、宽1.8米、厚0.245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有毛泽东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水调歌头·游泳》。
九九归鹤图位于黄鹤楼东南240米、白云阁西南85米处,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总面积达184.32平方米,总重量约240吨,由343块长宽各为80厘米、厚30厘米的枣红色花岗石镶嵌拼接组成。
白龙池位于公园南区,南楼南侧,在黄鹤楼东南240米、白云阁偏西南90米处,白龙池是1986年重新挖掘的。水面200多平方米,水深2米。
古碑廊在黄鹤楼东南200米、白云阁西南100米处,长30米,高15米,主要用于保护、保存历代古碑。
鹅池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东南209米、白云阁西南103米处,与白龙池紧紧相连,是南区景观的中心,鹅池水面面积约600平方米。
鹅碑亭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245米、白云阁西南约93米处,亭坐东朝西,面对鹅池,高6米,木石结构,呈六角型,单檐翘角,粉墙黑瓦,亭壁的青石上的“鹅”字高2.5米,宽1.25米。亭的左右面各有一扇高2.5米的通门。
落梅轩建于1993年,位于黄鹤楼东南300米、白云阁以南97米处。西与公园南区接壤,南近黄鹤古肆,北濒白云阁,该轩长约50米,宽15.5米,高17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
黄鹤古肆位于黄鹤楼东南290米、白云阁以南120米处,呈东西向,坐落在蛇山山麓公园南大门东侧,一期从1987年底破土动工,于1988年建成,称古肆西街,全长72米,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使用面积1413平方米。二期从1988年动工,1989年底建成,叫古肆东街。东西二街合称黄鹤古肆,全长200米,面积5500平方米,呈“T”字形。古肆西街分为南北两厢,中间是青石面街道,街道宽4.5米,两旁是重檐琉璃的仿古建筑,檐高4.2—5.2米,最高点9.75米,每型结构由圆柱、梁、楼面、屋面及各种古典细致结构组成。
西区景点
胜像宝塔亦称宝像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砌为主,内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砖,塔的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盖、宝顶5部分。宝顶为合金制作。
原在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1984年迁入公园西大门入口处。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白云阁以西433米处,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像宝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于它的外形轮廓酷似灯笼,又有三国时诸葛亮在此燃灯为关羽水军导航的传说,曾被误封“孔明灯”的称号。因为该塔分地、水、火、风、空5轮,故也称五轮塔。有时还被称为大菩提佛塔。
云衢轩南轩、北轩从西大门进入黄鹤楼公园,在主楼中轴线的两边,就是与黄鹤楼配套的南轩和北轩。两轩位于黄鹤楼以西106米、白云阁以西379米处,两轩形制规模相同,轩长12米,宽5米,轩顶均为金黄色琉璃瓦铺设。
揽虹亭亦称南亭、北亭,位于黄鹤楼前台阶中轴线的两侧。系黄鹤主楼的配亭,揽虹亭坐南朝北,揽虹亭坐北朝南。均呈八角正方形,长、宽各为9.5米,每边长2米,圆柱高8米,亭高13.85米。
黄鹤归来铜雕位于黄鹤楼以西50米的正面台阶前裸露的岩石之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该铜雕高5.1米,重3.8吨,系纯黄铜铸成。
宝铜顶即清同治黄鹤楼楼顶,陈设在黄鹤楼正东92米、白云阁以西185米处,铜顶为青铜铸成,中空,顶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重约2吨。整个顶分为三部分,上端为宝瓶攒尖顶,中部呈两个球体叠加形成的葫芦型,底部为莲花宝座型,为便于观赏和保护铜顶,修建了一座高1.5米、直径2米的圆柱体石台,专门用于存放铜顶,离石台1米处。
千禧钟又名千年吉祥钟,位于黄鹤楼以东沿山脊轴线的高台上,是以古编钟钟架为创作原形,衍生、转化而成,此钟重21吨。
西爽亭亦称功碑亭。1987年重建于公园西区,在黄鹤楼东南约50米的通道旁、白云阁西南247米处,亭坐南朝北,长、宽各4米,高6.75米,呈十字型,12柱,八角重檐攒尖顶,顶尖呈葫芦形,仿青砖地面。亭中立有纪功碑,碑高2.16米,宽0.8米。
北区景点
涌月台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266米、白云阁西南角约10米处,是明清时期与黄鹤楼紧密相连的一古建筑景观。
1992年1月建在南区的涌月台,是比照毗邻首义公园的实物稍加放大的仿制建筑,呈四方框架形。白麻方石柱,柱高约4米,柱间距离3.4米,有4级台阶,占地面积54平方米。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比黄鹤楼仅低10米,白云阁占地面积69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794平方米。地面一楼大厅面积564平方米,为多功能展览厅,2~4层面积分别为144平方米、190平方米和160平方米,供观光之用。在体量上,白云阁仅次于黄鹤楼。
1993年春,费祎亭依费祎跨鹤憩于黄鹤楼的传说而建。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东北约70米、白云阁以西214米处的山北坡上,离吕仙洞门前约8米。1993年重建的费祎亭位于吕仙洞前,坐北朝南。
吕仙洞又名吕公洞,位于黄鹤楼东北脚下73米、白云阁以西206米处,“吕仙洞”是在原洞址上扩展重建的。洞呈“U”型并贯通,内设有由一整块汉白玉石精雕而成的吕洞宾平卧雕像以及香炉等,整座雕像长3.1米,高1.71米,重5吨,吕洞宾神态安祥、栩栩如生。洞门为青石牌坊。
留云亭由古时压云亭变名而来。建于公园北区,位于黄鹤楼以东104米、白云阁以西170米处的山北坡上,新建的留云亭,坐南朝北,亭有三段,两低中高,交叠对称形式。为八柱长方形,全长5.56米,宽2.6米。左、右段各长1.3米,柱高2.7米,顶高3.2米,中段面长2.9米,柱高3.2米,顶高4.5米。通体花岗石,歇山式坡顶。
百松园位于蛇山北坡西端,在黄鹤楼以东150米、白云阁以西137米处。占地270平方米,该园于1986年建成。
石照亭古称石镜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东北150米、白云阁西北134米、吕仙洞以东50米处,1993年重建的石照亭依山而立,背倚岩石,为二柱半方花岗岩石体,长3.59米,进深1.59米,亭高5.12米。
仙枣亭又名吕仙亭。明初始建于武昌蛇山山顶。1993年初春复建于公园北区,位于黄鹤楼以东175米、白云阁西侧北坡100米处。
杜鹃园位于蛇山北坡中段,距黄鹤楼以东217米,白云阁东、西、北的周围处,占地4190平方米。
抱膝亭原在蛇山山顶,1994年春复建于公园北区,在白云阁东北侧山北坡上52米处,距黄鹤楼以东326米。
重建的抱膝亭,六角重檐攒尖顶,羽翼舒展,筒瓦脊饰,6根石柱支撑。亭高7.2米,柱高3米,柱围2.06米,石亭整体全部采用白理石。
四季牌坊用青灰石雕塑而成,为典型的徽式风格。每座之间均相隔50米,系二柱坊。每坊高约8米、宽7米;二柱的下部均有6面石鼓作帮衬,牌坊上部中是由34组斗拱所撑托的“品”字形的牌坊屋顶。
梅园位于蛇山北坡东端,与杜鹃园紧邻,在黄鹤楼以东418米、白云阁东北144米处。占地6000平方米,梅园从1987年开始筹建,至1989年竣工,1992年后在梅园东面又种植了一片腊梅林。
乖崖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以东474米、白云阁东北约200米的山北坡上,1993年重建此亭,坐北朝南。亭呈六圆柱扇面形。亭高4.43米,斜坡顶。前弧长2.97米,后弧长6.80米,弧距3米。
一览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以东400米、白云阁东北侧北山坡上约126米处,1994年在山北梅园重建一览亭,处在东垠石桥、南衔山脊之间。亭分上下两层,八角攒尖顶,层檐飞展,迭角高挑,筒瓦脊饰。下层背南朝北,无护栏,东西北贯通;上层朝北面南,从亭至山巅有小石桥通过,东、西、北有石护栏柱。亭高8.9米,8根青石柱的间距各为1.87米。一、二层的衔接处为菊花石刻雕。
奇章亭位于黄鹤楼以东548米、白云阁东侧山北坡上274米处,距东区岳飞精忠报国石坊东北约20米,1994年春重建此亭。亭坐东朝西,为三连环形,由北向南,三亭连体。红砂石建造。如以甲、乙、丙三亭计,分开看,三亭各为8根红砂石柱,由于甲乙、乙丙之间又各有两柱重叠,故三亭实有20根石柱。甲亭直径为3.66米,高6.9米;乙亭直径为3.63米,高5.23米;丙亭直径为3.61米,高5.07米。柱高3米,柱围0.9米。北边的甲亭略高,为双层飞檐,瓶盖顶,约7米,乙、丙两亭各高5米。
文化活动
名称由来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
“因仙”之说又分有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此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
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人文历史
相关诗文,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据统计,与黄鹤楼有关的诗篇都有1000多首。
景区文化
黄鹤楼重视对历史流传下来的诗、词、书画、传说的搜集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黄鹤楼藏古今名家书法选》《黄鹤楼藏画集》《黄鹤楼纵横谈》《黄鹤楼楹联选》《名人与名楼》及《黄鹤楼》等系列丛书;启动黄鹤楼五楼壁画修复工作,同步拍摄专题纪录片,还将出版文化书籍,记录壁画修复过程、留存珍贵史料等工作。
所获荣誉
1997年,
湖北省旅游局授予武汉黄鹤楼公园“优秀旅游景点”称号。
2007年,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获批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5月,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2023年,武汉市黄鹤楼公园当选2023年“精致公园”。
2024年6月,黄鹤楼公园被授予“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称号。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全价票:70元。
交通线路
抵达黄鹤楼景区公交线路
电车1路、电车4路、10路、61路、64路(内环)、108路、401路、402路到黄鹤楼站下。
411路、413路、507路、519路、537路、542路、554路、561路、571路、584路、
607路、608路、609路、706路、710路、905路到阅马场下。
参考资料
黄鹤楼历史.中国黄鹤楼公园官方网站-天下江山第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