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
常州画派,亦称“毗陵画派”或“武进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毗陵、武进皆为江苏常州的古地名,常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宋的居宁,南宋的于青言,元代的于务道,明代的孙龙,清代的唐于光和恽寿平等。其中祖述、徐崇嗣赵昌等人的画法以草虫、花卉写生为主。
发展历史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来文人辈出,“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明清之际,“五大学派”横空出世:常州学派、常州词派、阳湖文派、孟河医派和常州画派,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与苏南区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互为借鉴和影响,形成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声名卓著的清代“四王吴恽”六大家。常州地处江南经济中心,为南北交往要冲,水网交织、山明水秀,湿润的气候造就了江南文化特色,也造就了常州画派的水墨文化体系,既有浓厚的地域审美,也浓缩了主流文化的代表性。常州画派以其影响的深远和名家辈出,名扬海内外。近代的大师刘海粟、谢稚柳等更以深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造诣将常州的绘画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被普遍认可的高度。
影响
恽寿平尝言:“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 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世称“恽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居宁画迹不复可见,据梅尧臣(1002-1060)诗“宁公实神授,坐使群辈伏。”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孙龙受其影响 。于氏祖孙画迹亦失传,日本知恩院藏有南宋于子明《莲花图》对幅 ,钤有“毗陵于子”印,或即于青言之作。恽寿平与唐于光实源出于氏。恽寿平尝言 :“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 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世称“恽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历史背景
常州画派的名称,最早见诸于《清朝画征录》。这部书,初名《国朝画征录》,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者系秀水(今浙江嘉兴)画家张庚(1685一1760年)。他在该书中写道:“及武进恽寿平出,凡写生家俱却步矣。近世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南田而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又说:“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张庚上述几段话,说了下列几个要点;
(一)“遂有常州派之目”,正式为常州画派定了名;
(二)“莫不家南田而户正叔”,说明有一群画家集合在恽寿平的旗帜下因而能够称“派”;
(三)及武进恽寿平出”,说明恽寿平是这个画派的创始人,开宗立派的时间是“恽寿平出”的康熙年间。
(四)“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恽寿平创没骨体画法的渊源是“以北宋徐崇嗣为归”。
风格形成
作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恽寿平当然并不是专画花草虫鸟的。他的山水画有很高的造诣,杰出的艺术成就。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画,从他20余岁直至去世前,有许多精品传世。他的山水画是“南宗”的路子,老师是他的堂伯父恽向。
所谓“南宗”,就是以南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画派。中国的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背景出现的。隋唐之际才成为独立的画种,这时的名画家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等,但传世作品极少。到了五代,山水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依据不同的风格,分为南方和北方两派。北方派以后梁荆浩、关同为代表。南北两派的不同画风,其突出的标志是:以董、巨为代表的南方派,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画的多是山清水秀、草木滋润的江南山水,“淡墨轻岚”;而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派,则长期生活在中原山区,画的是巍峰穷谷、草荒木寒的西北山水,“雄伟峻奇”。“恽寿平学习传统的路子十分广泛,晋、唐、五代、宋、元、明各大家都是他师法学习的对象。他学习的重点是元代黄、王、吴、倪四大家和高克慕、赵盂顺、陆广、马琬,方从义以及明代的王绂、徐贲、沈周、文征明、唐寅等文人画,即所谓“南宗”的路子,但是也不排除学习北宗的长处。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恽寿平的山水画风格特点是:题材广泛,注重意境、神韵和笔墨,大幅求“势”,小幅求“趣”,淡墨、浅色、湿笔,追求一种幽深、寂静、清新、高逸的情调,表现自己对于真山真水的感受。恽寿平古文根底深厚,具有诗人气质,并且工于书法。他喜欢在画面上题诗跋文,使画面熠熠生辉,平添许多情思,耐人寻味,令人神往,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代表人物
常州画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恽寿平和唐匹士,同时擅长山水和花鸟。恽寿平还兼擅诗文、书法。他的好友王石谷和表兄孙承公,多次劝说他要他放弃画花卉。理由是担心他分散精力,影响在山水画领域的艺术成就。他们说,研精卉草,且求其趣,其于烟云山水之机疏矣,恐久耽于此(指画花卉),便与云烟林壑、墨雨淋漓之趣渐远。但是,恽寿平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生本与山水相发,一花一叶布置,与于岩万壑意趣略同,惟能深知泼墨之理,方与布色点染之妙处有合。”恽寿平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体会到“研求宋元诸家山水笔法,皆能一一剖析其精微,故于写生,一洗流传庸史之积习,破院本刻画之滥觞,抉前人未发之奇秘,驱造化于毫端,曲折纵横,无不如意;赵文敏以来一人而已。恽寿平不仅没有接受亲友的劝告,放弃对于花卉虫草画的追求去专工山水,而且有意识地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没骨法花卉画的创新,艺术天地的浩翰广阔深邃,是用不着相互谦让的。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完全可以“各得其所”。事实也正是如此。从恽寿平本身来说,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没骨体花卉画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同时,他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当然也不会因为他在山水画领域的成就而缩小了王石谷在山水画领域自由飞翔的天地。
恽寿平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创造了新的画法,以其伟大的艺术实践和成果树起了一面大旗,并在这面旗帜下聚集了一群画家,形成了一个画家群体,开创了常州画派。
“没骨”写生花卉画法,作为中国花鸟传统画法之一,湮没了几百年,恽寿平大胆进行挖掘,“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宗,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给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勾花点叶”派末流为之一扫,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开创了“常州画派”。当时的入室弟子有:马元叙、范廷镇、张伟、董瑜等人,他们学习并继承恽寿平“没骨”写生花卉画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世继承
源远流长
恽寿平去世后,学习他的人更多,尤其是他的子孙,纷纷学习浑寿平的画法。如恽源浚、源景、怀英、怀娥、馨生、宅仁、与三、恽育、恽滇、恽珠、恽冰等,其中他的从玄孙女恽冰最得恽寿平写生花卉的神髓,杨臣彬先生说:“这是常州派的后劲”。(杨臣彬:《悍南田》第97页)。
常州画派在常州后继有人,除恽家后人外,还有钱维城、毕涵。汤贻汾、汤世渤、黄山寿以及当代的房虎卿刘海粟、马万里、戴元俊等。
当代常州画派
认识
在现代转型期,“常州画派”的内涵和历史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它常常被过度地膨胀或是过度地萎缩;更由于当代文化领域与其它领域一样面临着激烈的纷争局势,处于弱势地位的地级市文化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创造新的文化,必须对本地区的优秀传统进行发掘和继承,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代常州美术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汲取其它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融入这个时代的主体精神,才能发展、繁荣先进文化,才能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大家庭中,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构建
自觉地构建中国画艺术的当代常州画派,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常州中国画能否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它是常州中国画自身生存的需要。此外,更加现实的需要是常州绘画在中国文化平台上如何凸现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如何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因此,当代常州画派的构建应当以独特的个人或部分人的艺术行为发展为大部分画家的共同追求,使它成为当代常州画家一个共同的学术课题和目标。“传统特质、时代特色、个性特征”的艺术方向是常州画家的学术目标。
当代常州画派的建构,勾联着与中国传统和人文学科的广泛联系,一道强调与历史的承接,一道重视与当代生活的融通;一道要求建造与时代并驾齐驱的直通者,另一道则坚守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阵地。这是两道互为关联、彼此相望的思想护堤,它们将有效地扶掖着当代常州画派的发展和前行。
特殊贡献
常州画派的一个特殊贡献是,诞生了一大批女画家。在恽氏宗族画家中,已出现了许多,而且很有成就的女画家,如恽兰溪、恽怀娥、恽冰、恽珠等不下十余位。历史悠久的常州,如第一章所述,雅好文艺早成风气,到了清代,文风更浓,使得许多闺阁女子参与研习绘画及诗文创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向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庸。如果以中国古代女性诸多方面的成就来论,通过常州画派研究,就会发现,在清代画坛上女性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些女画家以自觉与不自觉地求和,挣脱“无才便是德”的自身束缚,不断有作品问世,有些女画家甚至藉以为生。她们以自身不凡的天赋和刻苦努力,脱颖而出,留下了许多生辉之作。这一方面显示了清代文人阶层与社会市井对恽格画风的喜好;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女性在清代社会逐步开放和被重视。许多女子自小就受到诗书画的教育,而这些女画家出嫁后,继续从事书画创作,又在当地产生影响,把恽格画风带向了全国四面八方。恽格没骨花卉画表现出来的柔美温和形态,正符合女性所具有的性格本质,以使有众多的追随者。恽格在世时,即有习忍学其画,此后因为乾隆帝对恽冰作品的夸奖,使得闺秀女子学习没骨花卉成为了时尚
评论
谢稚柳在《清代绘画概论》中说:
自道光至同治(1821-1874)五十多年间,花鸟画的盛世已过。南田一派,少有习法,较为闺阁中人所喜爱。点笔一派,日渐风行。
这肯定了女画家在没骨工笔花卉传承中的作用,也透露出随着扬州画派的兴起后,社会上写意花鸟画开始占据主要位置,而没骨工笔花鸟,主要在闺秀中传承。这现象说明清代后期女画家愈来愈多,成为清代画坛的一个特殊现象。但是,真正意义上能传承出新的女画家则很少,成就上除马荃与恽冰并誉外,其他没有能超过她们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1:0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