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苏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
水苏(学名:Stachys japonica Miq.),是唇形科水苏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80厘米,有在节上生须根的根茎。茎单一,直立,四棱形,具槽。茎叶长圆状宽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3厘米,叶柄明显,长3-17毫米;苞叶披针形,无柄,近于全缘。轮伞花序,6-8花;小苞片刺状,微小,无毛;花梗短,长约1毫米,疏被微柔毛;花萼钟形,花冠粉红或淡红紫色,雄蕊4,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花柱丝状,花盘平顶;子房黑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珠状,棕褐色,无毛。花期5-7月,果期7月以后。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地,生于水沟、河岸等湿地上。
植物学史
水苏,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味辛,微温,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至南北朝,陶弘景日:“方药不用,俗中莫识。”可见,在此时水苏已不知何物。唐《新修本草》开始对水苏有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生下湿水侧,苗似旋复,两叶相当,大香馥。……青、齐、河间人名为荠苧,吴会谓之鸡苏。”五代时期的《蜀本草》言:“叶似白薇,两叶相当,花生节间,紫白色,味辛而香。”到宋朝的《本草图经》认为江左人所称谓的鸡苏、水苏是两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水苏、荠苧一类两种尔。水苏气香,荠苧气臭为异。”可见,历代本草对水苏的认识尽管较为混乱,但均认为是一种有香气,长在潮湿的环境下的唇形科植物。
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吴其濬认为《神农本草经》中水苏就是鸡苏,并说“昔人煎鸡苏为饮,今则紫苏盛行,而菜与饮皆不复用鸡苏矣。”由吴其濬的阐述不难看出,古人喜欢以有香气的植物作汤饮,鸡苏、紫苏备受欢迎,吴其濬认为水苏气薄,应该不作饮用。由此看来,吴其濬所指的水苏与昔人煎煮为饮的鸡苏应不是同一种植物,与现今水苏无香气的特征颇为相似。《植物名实图考》水苏项下附有一图,叶对生,轮伞花序,花冠二唇形,叶表面粗糙如荔枝草,叶缘有钝锯齿,与水苏属植物水苏(Stachys japonica Miq.)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水苏的原植物是由早期日本植物分类学者在日本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定名。20世纪初,日本植物分类工作者牧野富太郎编著了《日本植物图鉴》,其中很多植物依据《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图形,对相应的植物附注其中文名称,其中牧野氏认为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为“水苏”,其所附的图与现今水苏形态相似。因此可以肯定“水苏”之名由日本学者牧野拟定,是参考《植物名实图考》将中文名称附到了水苏属相关的植物后面。从此,中文名“水苏”的学名就定为Stachys japonica Miq.。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有在节上生须根的根茎。茎单一,直立,基部多少匍匐,四棱形,具槽,在棱及节上被小刚毛,余部无毛。
叶:茎叶长圆状宽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3厘米,先端微急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为圆齿状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叶柄明显,长3-17毫米,近茎基部者最长,向上渐变短;苞叶披针形,无柄,近于全缘,向上渐变小,最下部者超出轮伞花序,上部者等于或短于轮伞花序
花:轮伞花序6-8花,下部者远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5-13厘米的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微小,长约1毫米,无毛;花梗短,长约1毫米,疏被微柔毛。花萼钟形,连齿长达7.5毫米,外被具腺微柔毛,肋上杂有疏柔毛,稀毛贴生或近于无毛,内面在齿上疏被微柔毛,余部无毛,10脉,不明显,齿5,等大,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具刺尖头,边缘具缘毛。花冠粉红或淡红紫色,长约1.2厘米,冠筒长约6毫米,几不超出于萼,外面无毛,内面在近基部1/3处有微柔毛毛环及在下唇下方喉部有鳞片状微柔毛,前面紧接在毛环上方呈囊状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倒卵圆形,长4毫米,宽2.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无毛,下唇开张,长7毫米,宽6毫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内面无毛,3裂,中裂片最大,近圆形,先端微缺,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丝丝状,先端略增大,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柱丝状,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子房黑褐色,无毛。
果:小坚果卵珠状,棕褐色,无毛。
花期5-7月,果期7月以后。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在中国产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生于水沟、河岸等湿地上,海拔在2300米以下。
生长习性
水苏生长在海拔较低的湿地上,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土壤,土壤浓度近似中性。土壤水分不足,或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不利于水苏的生长。遇土质粘重及排水不良的土壤,易死亡。
繁殖方式
水苏可以根茎繁殖,在终霜前后进行栽植。栽植前耕翻地时,施入有机和无机肥料作为底肥。栽植时,行距约60厘米,穴距约15至20厘米,每穴栽植块茎1至2个。种植后,约30天出芽。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水苏栽培的最好前茬是早收的黄瓜、大葱、大蒜等一些作物,并需施入有机和无机肥料做底肥。栽培时,注意行距、穴距,每亩用块茎约15至25千克。
在栽培种植后,约30天即可出芽。在茎高达6至10厘米时需浇水、追肥,进行中耕除草,并浅培土,以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块茎外露。
水苏适于温暖湿润、排水良好、深厚肥沃土壤,块茎在粘重土质,及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易死亡。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时,要适时灌水追肥。生长过程中,如有茎叶生长过盛等情况,要及时摘心,促使地下块茎发育膨大。
采收留种
秋末水苏茎叶凋萎后,可随时采收块茎,也可翌年春季萌芽前采收。留种要在采收时,选留中等块茎做种。采收后,可鲜用或晒干。
病虫防治
镰刀菌:水苏块茎在贮藏期间常常由于镰刀菌引起软腐病害,最初块茎的低洼处变暗,然后形成暗黑色而软化,并腐烂,在田间植株呈现出变褐,或叶凋萎症状。为了防治此病发生,首先在贮前或播前要仔细检查淘汰有病的块茎,然后把无病块茎用1%高锰酸钾液浸泡消毒处理,随后把块茎摊成薄层于通风阴凉处,定时翻动晒干后再贮藏或播种,可大幅度降低病害发生。
金针虫:水苏块茎播后,常发生金针虫为害,为此在定植前10-15天,用马铃薯或甜菜的小块茎,做成诱饵播入田间,诱杀金针虫,具有高效。
药用价值
主要功效
全草或根入药,治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等症,根又治带状疮疹
入药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辛,微温,无毒。
归经:归肺、胃、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咳利咽,解毒消肿,痈肿疮毒,跌打损伤,凉血止血;治吐血,血淋。
主治: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1、《本经》: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神通神明,轻身耐老。
2、《别录》:主吐血衄血雪崩。
3、《日华》:治肺痿血痢,崩中带下。
用药禁忌:能走散真气,体虚者宜慎。
相关论述:
1、《纲目》:鸡苏之功,专于理血,下气,清肺,辟恶,消谷。故《太平和剂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热诸病,有龙脑薄荷丸方,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2、《本草述》:按水苏之气味,《本经》辛微温,尝之亦先辛而后甘,似与紫苏不甚异。第其味之辛者胜于紫苏,而气之温者又逊之。先哲治血证,如龙脑鸡苏丸,衄血生料鸡苏散,吐血鸡苏散,咳唾血大阿胶丸内大用鸡苏,又治虚热嗽血衄血,有鸡苏丸,如斯者不能尽举,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于下行之血不宜,在方书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加工炮制:净制:除去杂质。炮炙: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理作用
从同属植物Stachys recta L.及Stachys neglecta Klok.提出的总黄酮甙能促进胆汁分泌。Stachys betonicaeflora能使妊娠期、妊娠后期、分娩后的子宫收缩加强,张力上升,对未成熟的子宫影响较少;对兔、猫动情期影响较明显。
鉴别方法
横切面:表皮被扁球形腺鳞和非腺毛;四棱脊处为厚角组织;绿皮层无石细胞;中柱鞘纤维单个或2-4个成群,分布于四棱脊处韧皮部外侧;髓部薄壁细胞内含众多的草酸钙小针晶、小柱晶或小棱晶,长2-5.5-24.5μm,直径3-7-10.5μm。
叶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腺鳞和非腺毛;栅栏细胞类方形,1列,叶肉组织含草酸钙小针晶或小柱晶,长2-18.5μm;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导管2-3个排列成行。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不规则长多角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腺鳞较小;呈圆球形或扁圆球形,腺头为4-8个细胞,直径17-28-35μm,腺柄单细胞;非腺毛较长,呈圆锥形,由1-3-4个细胞组成,长81-742.5μm,平滑,基部周围细胞通常为7-8个表皮细胞
参考资料
水苏.中国植物图像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08:2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