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之国随为大
历史典故
汉东之国随为大,意思是周王分封在汉水东面的众多国家中,随国最大,出处是《左传·桓公六年》《古文观止·季梁谏追楚师》。
历史背景
典故
汉东之国随为大
注解
周王分封在汉水东面的众多国家中,随国最大
出处
左传·桓公六年》《古文观止·季梁谏追楚师》
原文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隋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历史与考古
守护南土
汉东之国随为大,它占据要害地理位置,肩负为周王朝中央经营南方的重大使命。曾(随)国励精图治,人才辈出,涌现出季梁等一批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曾(随)国重视农业生产和青铜冶铸业发展,内修国政,外盟兄弟,综合国力始终居“汉阳诸姬”之首,也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
曾(随)国700年的历史是通过考古发掘逐步揭示的,这在周代的诸侯国历史研究上绝无仅有。
2009年随州文峰塔曾侯与墓出土的编钟,长篇铭文记录了曾国的由来:其始封君,是“左右文武”的西周开国功臣、重臣、“文王四友”之一南宫适。铭文还记载了在吴楚之战中,曾侯与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与曾侯与立下盟约。专家们据此比照史籍认定,曾国与随国是“一国两名”。
曾(随)国是周王朝“空降”式分封到汉东地区的,担负为周王朝经营汉水流域及淮夷区域的重要使命。这个重要使命与其地处“随枣走廊”的特殊地理区位密切相关。
随枣走廊”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是连接中原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两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人南下和控制汉江地区的交通要道。随枣走廊还是周王朝运输铜锡矿料的战略通道上重要一段。
从始封至灭失,曾(随)国的疆域范围和政治中心始终在随枣走廊一带,它忠实地履行了承担守护周王朝“南土”的重要使命。
青铜文明
汉东之国随为大,大在它追求精益求精,是先秦青铜制造技术的集大成者。曾(随)国用众多造型奇特、纹饰精美、铭文丰富、巧夺天工的青铜器证明,曾国是一个青铜冶铸业强国,是先秦南方青铜工业文明的中心,代表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
打开700年“曾(随)国史”,青铜器是它精彩的篇章。几乎每一座曾侯墓都有大量精美青铜器出土,如大众所熟知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曾姬壶等。
曾国的青铜文化如此高级、灿烂,要从曾伯桼簠的“金道锡行”铭文说起。“金道锡行”是周代描述远距离运输青铜原料的专有名词,即运输金(铜)、锡等原料的路线。
两周时期,长江中下游的铜料、锡料主要流向了中原的周王朝,在江汉间形成“金道锡行”。而曾(随)国是“金道锡行”的重要转运枢纽——来自长江中下游的铜、锡原料,沿长江、汉水、涢水(府澴河)抵达曾国,再由曾国经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到达洛阳或西安。如此,曾国在守护“金道锡行”同时,自己也获得丰富的铜锡矿料资源,加之一代代能工巧匠丰富的技术传承积累和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曾国出土这么多精美的青铜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礼乐文明
汉东之国随为大,大在它是南方礼乐文明的高地,用编钟奏响“华夏正音”,推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曾(随)国文化作为先进周文化在南方的嫡传,领先于楚地文化,在与楚文化和周边方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促进了长江流域融入中华主流文明的进程。
礼乐制度是周王朝维护统治的重要制度之一。周王朝以“礼”强调规范,以“乐”倡导和谐,确立了以鼎为核心的列鼎列簋制度,并辅以编钟为核心的乐器。曾(随)国被分封汉东后,其礼乐制度一直遵循周王朝正统,同时在与周边方国的交往交流中,创新发展。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大量音乐文物。虽然此时的曾国在政治上已经臣服于楚国,但根据编钟铭文及其他考古证据,曾侯乙编钟依然属于周原正统,即所谓“华夏正音”。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融入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圈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从曾国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一点。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4:50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