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王门
王守仁门人学派
江右王门,江西的王守仁门人之学派,被看作是阳明学的正统,“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王门以江西为中心,东南半壁为腹地,展开书院讲学,讲会讲学及乡约教育活动。在书院方面,他们建立主讲之书院共有四十八个之多,将书院自由讲学运动带入高潮。在讲会方面,他们筹办,主盟之讲会,遍布各地,提供学人对话与交换心得的机会。在乡约教育方面,他们继承传衍吕氏与王阳明的乡约之法,实践、参与乡约教育。他们借讲学,以维世道,以淑民风,不仅造就了许多人才,而且振兴了地方文教。
形成过程
明代中期开始兴盛起来的王守仁心学,与江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17岁时来南昌娶诸氏为妻,返归途中至上饶,拜见理学家娄谅,请教朱熹格物之学,深相契合。随后泛滥词章,兼研佛老,承继陆九渊的“心学”,提倡“求理于吾心”、“知行合一”,建构他自己的心学体系。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受命为南赣巡抚,提督军务,统兵镇压了赣闽粤的农民军。王守仁在剿抚齐下的军政实践中,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命题,在农民军山寨废墟上添置县治,扬言要“变盗贼强梁之区为礼义冠裳之地”,又建学校讲学,宣扬其“心学”主张,强化封建伦理教育。正德十四年(1519年)夏,他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却被宦官谗害,遭武宗猜疑。他“忍让”恭顺,渡过劫难。在南昌深居反省,得出“致良知”的体会。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1]嘉靖六年(1527年),他赴广西镇压少数民族人民起义,途经南昌吉安赣州,讲学不辍,听众四集。次年底回归,病卒于南安(今江西大余县)。
王守仁毕生的事功学术,成就于江西,广布于江西。王守仁的事功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其学术思想的声誉,赢得了信徒。江西士绅钦佩他的功业学术,拜他为师,正如黄宗羲所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王守仁身后,其学术曾被定为“伪学”,但受到的崇信反而更热烈,江西的门人表现尤为突出。嘉靖十三年(1534年),邹守益等安福县王门弟子建书院于四乡,春秋二季汇聚吉安府的学人在青原山大会讲,促成天下王门弟子到处聚讲,蔚然成风。江西的王门弟子众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学群体,被选入《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的学者多达30人,其中安福邹守益王时槐刘元卿,泰和欧阳德胡直,永丰聂豹,吉水罗洪先邹元标,新建魏良弼邓以赞,南城邓元锡,南昌章潢等,都是代表中的杰出者,主要出自于王阳明生平讲学的赣江中下游的10县。
主要思想观点
主要观点及记载
该学派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它可以密藏膏肓之间,也可充满世界。说“为吾一身之主,为天地万物之主,轨有外于心?”‘心,固不出乎腔子里,然退藏于密者此也,弥满于六合者亦此也”。(黄宗羲:《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本文下同)该学派认为,“道”即是“中”,即是心。说:“向道器之别。曰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闻超然声臭处指为道;就其可睹可闻体物不遣指为器。非二物也。今人却以无形为道,有形为器,便是袭了宗旨。喜怒哀乐即形色也。就其末发浑然不可睹闻指为中,就其发而中节,灿然可睹闻指为和”。可见,“道”即“中”。又说:“若究其极,则所谓不睹闻。主静之静,乃吾心之真”。可见,“中”即“心”。又认为,“良知”即是“心”,源自天生。“吾心本体,精明灵觉”;“良知之教,乃从天命之性,指其精神灵觉而言”。
主张学问的目的
主张学问的目的是迁善改过。所谓“学问之道无他也。去其不善,以归于善而已矣”,“迁善改过,即致良知之条目也。果能戒慎恐惧,常精常明,不为物欲所障蔽,则即此是善”。又说:“慎独之功,即从戒惧抽出言之。盖未有独处致慎,而不为戒慎恐惧者”。
良知与知觉不同的观点
该学派认为良知与知觉不同,固守王氏“致知格物”说。指出:“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所知视、知听、知言、知动,皆知觉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知是非,所谓本然之善也”,又认为:对于“格物致知”,有的学者“以知识为知”,“以凡有声色象貌于天地间者为物”,这些都失掉了大学的本意,“先师谓知是独知,致知是不欺其独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视、听、言、动、喜、怒、哀、乐之类”,“格物是就视、听、喜、怒诸事慎其独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则,以自慊其知”。即“知”是先天的知,是“天理”,“致知”是不要丝毫地瞒昧了“良知”、“天理”,“物”是意念中的物,不是离开了意念独立存在的物,“格物”就是按天理原则克服意念中的不善,保存和发展意念中的善。
主要著作
该学派的著作有邹守益《东廓论学书》、《东廓语录》;欧阳德《南野论学书》,聂豹《双江论学书》、《困辨录》;罗洪先《论学书》、《杂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11:16
目录
概述
形成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