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
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
池河,古称直水,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发源于宁陕县腰竹岭。经镇安县石泉县迎丰沟,为上池河;又南流至大坝为中池河;又东南流至池河镇为前池河,最后从东往西流至莲花石注入汉江。池河为石泉境内汉江的最大支流。流长113.90公里,流域面积1033平方公里。池河河谷是旧子午道南段的重要线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干流概况
镇安县境内,池河境内全长12.9公里,山高谷峡,地瘠林茂,林产丰盛。发源于木王镇(原栗扎乡)的正沟垴,经栗扎坪,在磨沟口入宁陕县境的手攀岩。
宁陕县境内,池河源于新矿乡平河梁主峰龙潭子古桑墩处(一说相邻的腰竹岭),流经新矿、龙王、铁炉坝等乡,在铁炉坝乡的磨石湾流入石泉县境内。由龙潭子至磨石湾,相对高差2157米,河道总长58.3公里,平均比降3.1%。宁陕县境内流域南北长约36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西与长安河、东与镇安县交界。有新矿、新建、龙王、铁炉坝4个乡。
在石泉县境内,经宁陕县入迎丰镇迎丰沟,为上池河;又南流至大坝为中池河;又东南流至池河镇为前池河,最后从东往西流至莲花石注入汉江。池河为石泉境内汉江的最大支流。境内流经迎丰镇、中池镇、池河镇、城关镇。流长113.90公里,流域面积1033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宁陕段水文记录,池河多年平均径流深350毫米,径流总量18165万米3,平均流量6.32米3/秒。7~9月为汛期,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0%,2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为0.38米3/秒。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理论蕴藏量81745千瓦,可开发量8992千瓦。1984年在上游建成了土地梁电站,装机2组,容量1600千瓦,为县内目前最大的电站。流域内植被良好,泥沙流失量小,年平均输沙量22.39万吨,占全县总输沙量的16%。
主要支流
上游主要支流有:东河、北沟、妯娌沟、龙王沟、曾溪沟等24条河沟。
主要支流东河,在新矿乡东河口汇入池河,东河位于池河东侧,系池河上游较大支流,故于明万历年间得名。发源于镇安县栗扎乡之北鹰嘴石,在梭子沟口进入宁陕县新矿乡,流经手扒岩,双箭沟,在长坪村东河口汇入池河。河流长度23.6千米,河道比降42.1‰,落差993米,流域面积143.49平方千米,平均径流深33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483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6立方米/秒。建50千瓦小型电站一座。此东河是宁陕县仅有的两条从县境外流入县境内的河流之一(另一条为旬河)。
曾溪河,在石泉县曾溪乡,因沿河两岸兴桑养蚕,取丝织绢较盛,故名缯溪河(缯现简化为曾)(9.5公里)
水利工程
土地梁电站,建在池河上游宁陕县新矿乡长坪村学堂坪,是一个径流引水式高水头电站。1976年9月5日破土动工,1984年5月1日正式向县城关口送电。1984年12月省、地、县进行竣工验收,交付县水电公司正式投产。引流量单机0.53立方米/秒,水头152.6米。安装两台水轮发电机组,装机1260千瓦,实际最大出力1132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50万度。渠首建浆砌石滚水坝1座,位于新矿乡半边街以上30米处。
西沙河水库:位于石泉县城东北约12公里的中池乡双益村,池河支流西沙河上。1957年,全县动员劳力投入兴建,1958年竣工。水库以上主河槽长9.3公里。枢纽工程有坝、放水卧管、溢洪道等部分组成。坝为粘土心墙土坝,高19.8米,坝顶高程478米,正常水位474米,坝长108米。放水卧管共30台。溢洪道为侧槽式。主干渠12.6公里,支渠2条,共长6~7公里。总库容133.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7万立方米。主要灌溉池河镇及中池乡的民主、五星、日新、新棉、双红、顺风岩、明星、大兴村的1700亩水田。共投工日51.9万个,完成土石方81.98万立方米,总投资8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58.2万元,现由池河区公所管辖,设西沙河水库灌溉管理站,具体负责灌溉、综合经营。
筷子铺水库: 位于石泉县中池乡群星村,修建在池河上。1977年,动员池河区前池、新田、中池乡1200名劳力,组成常年专业队施工修成。1982年12月竣工。坝为溢流重力砌石拱坝。坝高16米,坝长127米。引水主干渠1.2公里。渡槽1座,采用钢板排架式,引水流量0.45立方米/秒。灌溉渠长4.5公里,有建筑物8座。渠道均用砌石衬砌。水库的总容量18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水田1200亩。
筷子铺电站:位于中池乡以北3公里的筷子铺,引池河水发电。1973年,群众大会战修建水轮泵引水灌田未成而停建。1977年12月动工兴建电站,1982年5月竣工。总投资174万元。投劳动力78万个,设计引水6立方米/秒。水头15.5米,安装发电机组4台,总容量640千瓦,变压器9台,1940千伏安;架设高压线路45公里,年发电量250~270万度。电站建成后,由中池乡管理,每年收入4.5万元。1987年,并入电网供电,效益提高到年发电收入15万元。1988年,收归县水电水土保持局管理。为全民大集体企业,财务独立核算,每年给乡政府分成1.3万元。
迎丰电站:位于池河的迎丰乡红花村。县水电局设计和组织施工。1977年10月动工兴建,1979年竣工投产。安装1台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75千瓦,年发电量20万度。产值2.5万元。电站总投资12.5万元。1988年底,有职工5人,每年上交乡政府管理费1000元。该电站设计水头6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发电供应迎丰区、后池乡政府、红花、迎丰沟、梧桐村组照明、加工。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池河发源地在镇安县西南部与宁陕县交界的平河梁山脉的上中部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土层较深厚,土壤较肥沃,富含有机质。气温较低,雨量充沛,具有山地北温带和山地中温带的气候特征。林特资源极为丰富,是本县用材林的主产区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基地。有13个乡(镇)的37个村,129个村民小组,3207户农户,14378个农业人口。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耕地面积较少,以旱坡地为主,基本上无水田。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洋芋、玉米、小麦和杂粮。有腰竹岭,位于秦岭支脉平河梁主峰龙潭子东侧,宁陕县旬阳坝镇与镇安县交界处,顶峰海拔2222米。是池河的发源地,子午道的必经地。
上游在宁陕县中部,属中山地带,海拔820~1000米的地区,具有山地南温带的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林特资源丰富,适应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有中、小型草场草坡155384亩,占全县总草场草坡面积的57.8%,牧草生长繁茂,水源充足,为本县主要牧场。农作物种类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洋芋、杂粮等。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农耕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占全县的40%左右。
池河中下游基本在石泉县境内,中游行进在秦岭和入巴山的谷地中。一般海拔400~1400米,坡度30~55°。最高为北部云雾山(2008.9米),最低为南部石泉咀(332.8米),相对高差为1676.1米。下游在巴山山地,山势稍缓,多呈浑圆状山脊。分布有第三纪断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称“坝子”,通称石泉(古堰)、池河盆地。海拔400~600米,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3公里,是石泉的富庶地带。
沿岸集镇
宁陕县龙王镇位于宁陕县东南部,地处池河上游,东与汉阴县双河交界,西南与石泉县迎丰镇毗邻,北与太山庙乡相连,全镇辖区总面积25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205亩,人均2.2亩。地形南低北高。海拔在480—880m之间,平均海拔680m。属山地气候,年降雨量为782.6mm,年平均日照1645.2小时,年均最高气温29.1℃,年均最低气温-5℃,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18天,年均相对湿度78%,早晚温差较小,四季分明。生产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洋芋、小麦、红薯、油菜、豆类等类型;经济作物主要以食用菌、蚕桑、野生板栗、核桃、柿子、黄姜为主。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00户,总人口5500人,其中农业户1430户,农业人口5064人,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电话。镇境内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有教师39名,在校学生6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镇内有卫生院1所,有村级卫生室10所。我镇水利资源丰富,三处电站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我今后的水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泉县迎丰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街道滨临池河上游,池河和迎丰沟的河溪相汇之处。过去,曾称银杏街、迎逢街、迎峰街、迎凤街,现为迎丰区公所、后池乡政府驻地。清代,迎丰称后池河,归太平里所辖。民国时,隶属后池乡。1951年,因集镇上头有对联云“迎来川陕瑞,引得凤来仪”,故称为迎凤街。1974年,取迎丰收之意,又将迎凤改为迎丰至今。古时,是古子午道必经之地,商旅络绎不绝。有池云公路(池河到云川)和石迎公路(石泉县城到迎丰)两条公路在集镇相交,交通便利,是县内秦岭山地林畜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迎丰集镇,在迎丰沟注入池河之处的两岸。1973年,在迎丰集镇北1公里处,兴修渠道,建成1座装机75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为集镇居民的照明和街道企业生产加工提供了电源。
池河镇,全县首镇。位于县城东沿汉白公路19公里处。阳安铁路、汉白公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商业迅速发展,集市贸易兴旺。现为池河区公所、池河镇人民政府的驻地。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曾于池河东岸设置过直城县。历北周不变,直到隋初才撤消,城池亦被水毁。后在池河西岸设池河堡,也毁于洪水,现有老街遗址。后来,城池西迁,定址于张家号房至金家店一带,建街造房,定名为池河镇。池河镇现辖池河街,市场繁荣,原是3日集,近改为隔日集。平均每天交易额约在1~5万元之间。有汉白公路贯穿镇区。
中池镇,位于县境东部。乡驻地大坝。因地处池河中游,故名中池。面积64平方公里。现辖裕民、军民、民主、东沙河、老湾、五坪、双益、大堰、三岔、中心、群心、高益、南正13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2209户,9097人。主产水稻、玉米、豆类、薯类。花生年产量居全县之首位。全县天麻主产乡之一。农业总产值331.43万元。境内西沙河水库最大蓄水量为11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00余亩。筷子铺水电站,坝高16米,长120米,装机容量640千瓦,是石泉县自办最大的水电站。有初中1所、小学13所、卫生院1所。村村通广播,各村有医疗站。
栈道交通
西汉末年王莽当政,为宣扬被立为皇后的女儿“有子孙瑞”,指挥开凿了从长安“直通梁汉”的大道。因这条路的北端由长安正南门进入南山谷口,古人以北为子、南为午,南北走向的谷道称子午谷,由子午谷入山南行的道路称子午道。
子午道的线路在汉晋时期和隋唐时期又有所不同。汉晋时期的子午道,从今西安市西北十余里的汉长安城向正南,经子午镇入子午谷,越岭进入沣水河谷。溯谷而上,经喂子坪、子午关(又称石羊关),登秦岭主脊,进入汉水支流旬河上游,过沙沟、东江口,越岭至旬河支流月河河谷的月亮坪。再向南越古磉礅沿池河而下,经营盘、东腰岭关、太山庙到马池镇,折西北越马岭关,溯汉江至今石泉县城。由石泉向西北饶峰河,越饶峰岭,过饶峰关至南子午镇。晋和南北朝以后,此路的中段东江口至南子午镇间的线路西移,不经腰竹沟而稍折西北溯月河至旬阳坝再向西南折上平河梁,沿长安河谷,经火地塘和腰岭关到今宁陕县城关口。再折西偏南往汤坪、两河口至南子午镇合旧道。子午道途经宁陕县境的路段,基本变成了西万公路
景点景观
莲花石,位于石泉县城东三十里、池河入汉江处。据道光《石泉县志》载:莲花石“石色碧绿,簇拥而出于水中,千奇万状,有类削成,即凤凰山之起处,凤凰山为汉阴名山,绵亘三百余里,安康为尾,此其头也。”从前,在莲花石曾设渡口,以利于前池、后柳人赶集。如今在莲花石渡口岸上还有十几户人家,有一条小街。20世纪70 年代,从县城沿汉江右岸修了一条公路,站在公路上,即可看到对岸的莲花石,险道变成了通途,莲花渡也闲置了。进入21世纪,西安客商看中了莲花石的旅游价值,投资开发莲花石,重修仿古街道,栈道渡口。随着喜河水电站的建成,在石泉境内形成宽阔的水面。莲花石周围水面平阔,人们称其为莲花湖,成为石泉重要的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6 20:20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