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汤(拼音:tāng,shāng,tà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汤”本义指热水,又特指温泉。古代羹一直是主菜,唐代以后,汤才被用来指带汁的食物,明代后汤才成为菜肴中的一类。另外“汤”也用作姓。“汤”表示水盛的意思时读作shāng。
文字源流
金文“汤”字作图1或作图2。左部是“水”字,作形旁,表示本义与水有关。右部为“昜(yáng)”字,作声旁表音。石鼓文作图3,在金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战国文字作图4,小篆作图5,皆与石鼓文同。隶书将水旁改成三点水,作图6。“汤”所从偏旁“昜”类推简化为“𠃓”,因此“湯”简化为“汤”。
“汤”的本义当热水讲。《说文解字》:“汤(湯),热水也。”《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成语有“金城汤池”“赴汤蹈火”等。“汤”的声旁“昜”,意思是阳光。太阳能发光发热,因此“昜”可以看成是有表义功能。
“汤”指热水,本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热水烫熟食物或用热水暖物,读作tàng,后来为与名词义区别,便在“汤”下增加一形符“火”,成为“烫”。《山海经·西山经》:“汤其酒百樽。”郭璞注:“或作温,温酒令热。”郝懿行疏:“汤读去声。今人呼温酒为汤酒本此。”
温泉冒出的是热水,依据泉水的这一特点,温泉的泉又可称为汤。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温汤》:“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兖州乾封汤、邢州沙河汤。”
中药加水煎出去渣后的药汁,与汤类似,中医借称为“汤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汤”指熟食的汁液、菜汤、带汁液的菜,是唐以后才有的意义。唐前菜汤义由“羹”表示,“汤”则如前所说指热水。唐代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以来,汤成为菜肴的一个门类,指较稀薄的汤,羹指较黏稠的汤。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土郎切(tāng)
熱水也。从水昜聲。
说文解字注
“熱水也。从水,昜聲。”注:土郎切,十部。又始陽切,湯湯水盛。
广韵
式羊切,平陽書 ‖ 昜聲陽部(shāng)
湯,湯湯,流皃。本他郎切。
吐郎切,平唐透 ‖ 昜聲陽部(tāng)
湯,熱水。又姓,宋有沙門湯休,有文集。吐郎切。十一。
他浪切,去宕透 ‖ 昜聲陽部(tàng)
湯,熱湯也。又他郎切。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湯
(tāng)《唐韵》土郎切。《集韵》《韵会》《正韵》他郎切,並音镗。《说文》:热水也。《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
又水名。《山海经》:上申之山,汤水出焉。
又《水经注》:江水,东迳瞿巫滩,左则汤谿水注之,源出朐忍县北。
又谷名。张衡《南都赋》:汤谷涌其后。
又州名。《韵会》:广南化外,唐置汤州,天宝时为汤泉郡。
又县名。《广舆记》:汤阴县,属彰德府。
又《书·虞书》疏:除残去虐曰汤。马融又云:云行雨施曰汤。
又《风俗通·王霸篇》: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天下炽盛。
(shāng)又《广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並音商。汤汤,流貌。一曰波动之状。《诗·大雅》:江汉汤汤。
(tàng)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並他浪切,音傥。热水沃也。《礼·月令》:如以热汤。
(yáng)又《集韵》余章切,音阳。与暘同。暘谷,日所出也。亦作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
(dàng)又《广韵》他浪切,音汤。与荡通。《诗·陈风》:子之汤兮。传:汤,荡也。笺:言游荡无不为也。
又与汤同。《前汉·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谓大汤。
又《韵补》叶透空切,音通。东方朔《七谏》: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汉字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𠃓”,㇡(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写法】“氵”窄“𠃓”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𠃓”略低。“氵”,第二点偏左,收笔横中线。“𠃓”,㇡(横折折折钩)的第一横段起笔于竖中线左侧,与左旁上点持平;第二横段在横中线上侧,两端都宽于第一横段;第一撇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撇尖伸向“氵”下侧并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12:48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