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松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汪云松(1873~1958),字德薰,笔名五四难民,祖籍湖北,随父定居四川巴县。出生于重庆世家,为晚清的秀才,廪生。清末曾在外地做官,任过知县、知府及吉林省官银号总办、电灯总局总办等职。辛亥革命后返渝,随父经商,曾任浚川银行经理、大中银行总经理、重庆总商会副会长、会长,重庆参事会主席等职。他成功地在重庆从事商业、实业、公益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与号召力。1919年,与温友松等筹组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被推选为会长。又与温少鹤等集资开设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任董事长兼校长;11月曾出面联系、帮助巴县江津长寿涪陵等县学子聂荣臻等35人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总商会资助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首批毕业生邓希贤(即邓小平)、周贡植冉钧等83人离渝赴法勤工俭学。后又与李奎安等倡议筹建重庆大学,并与商界同仁创办重庆孤儿院、重庆平民教养工厂等。重庆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委任为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人物生平
汪云松,宇德薰,生于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做过清朝的四品官,实授吉林五常府和双城府知府(道台)。辛亥革命后,回到重庆,随父经营商业,先后任过浚川源银行、大中银行总经理,重庆总商会会长,还任过重庆市参议会主席,为重庆商界领袖达20余年。他一心想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尤其注重教育事业,着力潜心培养新学人才。
1918年,汪云松眼见吴玉章组织的成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途经重庆的盛况,心潮澎湃,受到很大启发,立即筹组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并出任会长。随之,他不辞辛劳,又出面邀约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筹集了 32000 银元,在城内夫子池即当年文庙“半池”侧(抗日战争时已拆除改为新运市场,后又因市中区旧房改造、早已没有旧貌了),开办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汪云松任校长兼董事长,全校共有学生百余人,学制为一年,设有法语、中文、数学、工业知识四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法语知识。预备学校的设立,为重庆地区部分有志青年勤工俭学提供了有利条件。1919 年年仅 15 岁的邓小平(邓希贤)和父亲邓绍昌来四川广安老家,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相偕来到重庆,就读于这个学校。经过一年时间的学生生活并通过体检和毕业考试后,共有 83 名学生获准赴法。邓绍昌等 46 名学生取得贷费资格的,由学校每人解决 300 银元路费;其余37 名是自费生,由学校每人助资 100 银元。邓希贤是属于自费生,当时汪云松见着邓希贤年龄最小,但颖资聪敏、成绩上进,他又以私人名义送了他 300 银元,帮助赴法学习。1920 年8月27日年仅16 岁的邓希贤,随同82名同学踏上旅欧学习之路。这位邓希贤,便是后来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此之前,聂荣臻从江津赶到重庆,也是得到汪云松的鼎力相助,才得以赴法成行。
汪云松开办留法勤工预备学校,不辞辛劳,从办校到为学生筹集经费、办理出国护照,直至送走毕业生等各项事务,都是他亲力亲为。毛毛在她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对此已有叙述。
1949 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直逼大西南。12月1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冒雨入城;12月8日刘伯承小平率领二野机关进驻重庆市。岁月匆匆,29 年过去了,邓小平想起了他由重庆起身赴法留学时的情景,想起了当年对他备极爱护的老师,情不自禁地在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邓小平派了三个解放军去绣壁街(现在的解放西路)寻找到汪云松的住所,由于去的人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曾任过满清道台,民国时期,又担任过重庆市政府历届顾问、市总商会会长的汪云松,心存疑虑,不知是福是祸不敢与解放军见面,叫其长子汪日贤,假言托词把他们打发走了隔了两天,西南军区又有几名解放军,乘坐一辆吉普车来会汪云松,说明了是邓小平政委,特意安排来请他的。于是,汪云松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他们一道上车,到了邓小平的住地,小平见到他久别重逢的老师,格外亲热,久久拉着汪云松的手,问长问短,像拉家常似的道个不休。汪云松来时那不安的心情,一扫而去。汪、邓晤谈之间,共同回忆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日子,邓小平还向汪老师讲了他 29 年来勤工俭学和从事革命斗争等一些情况这时,正值冬季天寒但师生融洽无比的谈笑,却使这屋子里充满着浓浓的暖意。邓小平夫妇热情款待汪老师后,派车子把他安全地送回家中。汪回家后舒眉笑脸给许多亲友讲述了他与邓小平会面欢谈的经过,十分感慨地说:“谁说共产党不讲人情,我现在才晓得共产党是最讲人情,不忘故旧的,邓小平就最认我这个老师。”
由于邓小平推荐,1950 年,汪云松去北京列席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得到朱德、陈毅等领导优礼相待,邓小平将他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对汪云松在重庆所作贡献,也许早有所闻,笑容满面地与汪亲切握手说:“感谢汪先生。”并一起在中南海怀仁堂聚餐第一桌的主人是毛泽东,第二桌是邓小平与汪云松等。宴会后,则用陈毅的车子把汪云松送到招待所。宴会上,邓小平曾说:“汪云松为我们培养了两个副总理。”后来陈毅说:“加上培养了我,实际算是三个副总理。”从此以后,邓小平还经常派人如方振华、周新岳等来看汪云松,并不时向他征询有关重庆的一些事情。
1952 年春天,成渝铁路即将完工的时候,邓小平特意请汪老师坐着铁路工务车,到工地一块去视察参观,见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汪云松心潮澎湃,想起旧中国几代人想办没有办到的事情,共产党一来就办到了,对共产党增加了无限的敬意。
鉴于上述一连串使人感动的事情,汪云松主动积极地投入解放后各项民主改革,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向工商界人士宣传党的有关政策,带头购买胜利折实公债,为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等。并将自己珍藏多年高达一米多的明代大花瓷瓶,送给毛主席作寿礼,在托运之前,特用楠木盒子上刻“东方红”三字装运北京,以表敬意。按照党的规定,党的领导人是不做寿,更不能接受礼物的。统战部对此不好处理。邓小平知道后立即向统战部负责的同志说:“别人的礼可不收,但汪老先生的这份礼不能不收,你们要理解汪老先生。”于是,中共中央作为特殊情况收下了汪云松这份礼物。
邓小平调回中央后,一直惦念着老师汪云松,在他得知汪老师患病期间,还从北京打电话来请他去北京治疗。汪老师 1958 年以84 岁高龄逝世后,又曾发来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慰问。重庆市委统战部为汪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时,邓小平的弟弟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邓垦亲自主持并致悼词,充分肯定热情赞颂了汪云松一生中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好事。后来,汪的家属,遵照汪老遗嘱,将家藏多年的古玩、陶瓷、字画、碑帖等贵重文物共 377件由其媳何佩华和子汪平叔捐献给国家,交重庆市博物馆接收馆藏,了却了汪云松先生爱国夙愿。
汪云松解放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受聘为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参考资料
汪云松.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2015-06-26
重庆赴法留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萌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5: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