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
重庆市辖区
巴南区,重庆市辖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东与涪陵区南川区接壤,南与綦江区相连,西与江津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毗邻,北与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长寿区交界,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8月,巴南区辖9个街道、14个镇,区政府驻龙洲湾街道龙海大道6号。截至2024年末,巴南区户籍人口990306人。
历史沿革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置江州县,属巴郡。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市各区(除南桐矿区双桥区)、巴县、江北县、璧山县江津县永川县和綦江县北部。
蜀汉先主时,分其西境置乐城县,今永川县、江津县地和綦江县北部划属乐城县管辖;后主延熙十七年(254年),乐城县撤销,上述地区复归江州县管辖。
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析江州县地置垫江县,西南部的今永川县、江津县和綦江县北部一带由江州县管辖,东北部的今重庆市6个城市区、江北县、巴县地划归垫江县管辖。
北周武成三年(561年),省垫江、枳县地置巴县,属楚州巴郡。辖今重庆市6个城市区、江北县、巴县、璧山县、长寿县涪陵市南川县武隆县。保定四年(564年),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内附,以原枳县部分地区置涪陵镇安置之,今涪陵市、武隆县划出。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并改楚州为渝州,巴县属渝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巴县属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复州,巴县属渝州。巴县先后分置永安县、乐温县温山县、南平县、隆化县、壁山县,今长寿县、南川县、壁山县及今县境内白市驿区、虎溪区、青木关区部分地区划出。中期,巴县辖境仅有今重庆市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江北县、巴县的长江南岸地区和江北沿江一带、合川县青平等乡、北碚区大部分地区。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巴县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巴县属重庆府,府治巴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重庆路,巴县属重庆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壁山县撤销,其地并入。
明洪武四年(1376年),改重庆路为重庆府,巴县属重庆府。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唐宋壁山所辖的今白市驿区、虎溪区、青木关区部分地区仍由巴县管辖。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分巴县地置江北厅(江北区)。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蜀军政府,辖巴县等54州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巴县为重庆府。民国2年,废重庆府恢复巴县,属川东道。民国4年,川东道易名东川道,与县隶属不变。民国10年(1921年),重庆设为商埠,以江巴两县城及附近一带为所辖区域。指定县城(重庆)上下游、南北岸环城15千米为市政区域。民国17年,撤四川各道恢复四川省,巴县隶属于省。民国24年,四川省划设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巴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四川解放后,巴县属川东区璧山专区(初为巴县专区)。
1951年1月,属重庆市。
1953年2月,属江津专区
1958年11月,属重庆市。
1994年,撤销巴县,设立巴南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21年,巴县的县城全部及两路口、姚公场、南城坪、海棠溪、弹子石等场镇划入市区。民国29年,高店、新丰、石桥、崇文、大兴、龙隐六乡镇全部和马王乡第七保、文峰乡第一保、土桥乡一个甲划归重庆市。民国31年,北碚乡划归北碚管理局;高歇乡划归江津县。
1951年2月,歇马、蔡家、同兴、井口、青木、兴隆、凤凰等7个乡划归北碚行政管理处管辖。
1952年10月,屏都镇、南泉管理局、鱼洞镇、大窝乡、人和镇、马王乡、建胜乡、文峰乡划归重庆市;马鬃乡划归江津县。璧山县属青木乡划归北碚市,改名关口乡。
1953年2月,鱼洞镇、大窝乡、石板乡(小坝乡)划回巴县。4月,青木乡、兴隆乡、凤凰乡、中梁乡划回巴县。北碚市撤销,关口乡划归巴县。巴县陈家乡的东岳、大佛、古佛、后坝、新田、观音等6个村及牛栏村的3个邻划归綦江县乐兴乡,綦江县乐兴乡的金竹村和正自乡的五通村划归巴县仁流乡。6月,界石乡的虎啸村、立桅乡的白鹤村划归重庆市。
1954年,跳蹬乡双河村5个组划入重庆市;江津县福寿乡属街境划归为巴县福寿乡(今巴福乡)管辖。
1960年,巴县广阳管理区第十、第十一大队(即广阳坝全岛)划归重庆市广阳坝园艺场。因巴县修建下涧口水库,淹占南川县大观、兴隆、神童公社田1062亩、土342亩、柴山674亩,共计土地2078亩划归巴县,巴县花桥公社民生大队全部(计5个生产队)、白杨大队3个生产队、长岭公社合路大队2个生产队,计土地1504亩划归南川县。
1966年,璧山县城东公社天池大队第四生产队划入巴县管辖。
1975年,因解决下涧口水库新淹土地,巴县花桥公社金星大队汤家湾和高坎两生产队田土170亩划归南川县神童公社桂花大队一生产队,花桥公社前进大队山王岗生产队田土128.032亩划归南川县大观公社真福大队二生产队。南川县神童公社桂花大队一生产队汪家屋基田土25.311亩及山林51.314亩划归巴县花桥公社。
1994年,原巴县鱼洞、鹿角、惠民、木洞、青山、丰盛、双河口、麻柳嘴、二圣、五布、东泉、姜家、天星寺、天赐、接龙、小观、花石、石龙、石滩、一品、安澜、跳石、圣灯山、百节、界石、南彭、公平27个镇和清溪、清和、白鹤塘、凉水、双新、和平桥、龙岗、陈家、仁流、南龙、忠兴、石岗12个乡,以及从九龙坡区划入李家沱、土桥2个街道和花溪(花溪镇的二塘村划入南岸区南坪镇)、南泉2个镇划归巴南区。原巴县所辖长汇以北全部境域和长江以南长生桥镇、迎龙、广阳3个镇分别划入重庆市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8月,巴南区辖9个街道、14个镇: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南泉街道一品街道南彭街道惠民街道莲花街道界石镇安澜镇圣灯山镇木洞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丰盛镇二圣镇东温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滩镇石龙镇,198个村,115个社区。区政府驻龙洲湾街道龙海大道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南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东与涪陵区南川区接壤,南与綦江区相连,西与江津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毗邻,北与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长寿区交界,介于北纬29°7′~29°45′,东经106°26′~106°59′之间,东西距51千米,南北距71千米,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
地质
巴南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台区中台坳川东南帮被带,三大稻皱束贯穿全区南北,形成由西向东背斜与向斜相间排列树皱构造。区内处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台区中台坳川东南帮皱带,具有地台构造一般特征:地台升降幅度小,沉积建造厚度小;岩浆活动微弱,无质变作用,具有丰宫的沉积矿产:构造变动不很强烈。
地形地貌
巴南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向南倾没与盆地南缘山地交接地带。区内狭窄条形低山与宽缓向斜丘陵谷地相间排列,地势东高西低、南北起伏。炮貌形态复杂多样,山、丘、坝、阶地、河谷皆具,以丘陵为主,山峦连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呈低山、丘陵、河谷相间排列状。
气候
巴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迟,夏热冬暖,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绵雨,冬季多云雾,霜雪甚少,无霜期长,日照少,风力小,湿度大。2019年平均气温13.7℃,历年平均气温18.4℃,偏低4.7℃。本年降水量为1293.6毫米,历年降水量为1070.3毫米,偏多20.9%。本年日照时数为990.3小时,历年日照时数为1147.4小时,偏少13.7%。
水文
巴南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中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区,年降水量多,径流量较大。长江贯穿区内北部边境长60余千米,区内有大小溪河100多条,流域面积1702.24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93.30%。区内地下水资源以温泉著称。
区内有大小溪河100多条,其中主要河流10条,河道总长度600余千米,流经22个镇,形成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鱼溪河、双河、苦溪河、鱼藏溪、周家瑞河、黄溪口河、幸子河等10个流域,流城面积1702.24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93.30%。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为区内三大河流。
土壤
巴南区土壤分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潮土和石灰土5个大类,续分为7个亚类,24个土属,79个土种和148个亚种。
植被
巴南区,属亚热带湿润常绿假叶林区,地貌类型多样,树木种类繁多,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几经破环,逐渐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替代。现存植被主要类型为:阔叶林植被、针叶林植被、竹植被类、灌丛植被、草丛植被。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巴南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侯区中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区,年内降水量多,径流量较大,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81.7毫米,水资源十分丰富。长江贯穿境内北部边境长达60千米,加之境内大小溪河100多条,流域面积1702.24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93.30%。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9.58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1.17亿立方米,长江(寸难水文站断面)过境水量3448亿立方米。区内各种水利工程5225处,总蓄水量1.3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17平方千米,农业生产有可靠的水资源保证。
土地资源
巴南区土地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62.3%、33%和4.7%。土地总面积1822.8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575.99平方千米。
生物资源
巴南区有林地面积135万亩,森林覆盖率47.6%,境内分布有树种73科、227种。其中珍贵稀有树种有红豆树、银杏、穗花杉、红豆杉、桢楠、大叶黄荆等。境内有动物数百种。除大量的畜、禽、鱼等养殖品种外,常见野生兽类动物有狐狸、林麝、獐子、松鼠、兔子、穿山甲、野猪等;鸟类动物有鸬鹚、苍鹭、白鹭、绿翅鸭、长尾难、猫头鹰、金鸡、斑鸠、画眉、喜鹄、乌鸦、麻雀等;还有大量的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鹭、猫头鹰、穿山甲等,三级保护动物有林麝、獐子、金鸡等。
矿产资源
巴南区矿产资源分带较明显,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区内三大背斜附近,包括南温泉地热成矿带,桃子荡石灰岩、地热、铁矿成矿带,丰盛场石灰岩、煤、地热成矿带3个成矿区带。在重庆市池围内,巴南区属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的区县之一,但具有地热、石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和砖瓦用页岩等特色优势矿产,具有找矿潜力的矿产主要是石英砂(玻璃用砂、建筑用砂)、煤和铁矿。全区共发现矿产20种(含亚矿种),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7种。能源矿产、金属矿产较少;非金属矿产中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页岩资源丰富;地热资源在全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石英砂(玻璃用砂、建筑用砂)、煤、铁矿等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人口
截至2024年末,巴南区户籍438284户,增长1.3%。户籍人口990306人,增长0.7%。其中,男性491383人,增长0.5%;女性498923人,增长0.9%,男女性别比为98.5:100。
巴南区境内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常住总人口的99.5%;其次有土家族、苗族、满族、回族、彝族、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族、独龙族和其他未识别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0.5%。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巴南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9.0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6.8亿元,增长6.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3:46.2:48.5。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56.7%和39.5%,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2个、2.8个和1.9个百分点。
2024年,巴南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5%。建设与改造投资下降3.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0.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
2024年,巴南区实现辖区税收总收入90.6亿元,增长4.0%;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62.8亿元,增长4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1亿元,下降9.6%,其中,地方税收收入22.3亿元,下降12.2%。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237.0亿元,增长1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3亿元,增长12.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亿元,增长26.9%;公共安全支出6.2亿元,下降0.8%;科学技术支出1.8亿元,增长12.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0亿元,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2.9亿元,增长0.6%;城乡社区支出10.7亿元,增长134.2%;农林水支出6.3亿元,增长11.5%;交通运输支出2.1亿元,下降5.3%;教育支出17.1亿元,增长0.4%;卫生健康支出7.5亿元,下降1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亿元,增长0.1%。
第一产业
2024年,巴南区粮经占地比为56.9:43.1。全区粮食总产量22.0万吨,增长0.4%。农业总产值8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1%。
2024年,巴南区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集约化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2个。以火锅食材产业为主招商引强,成功引进祥瑞毛肚等火锅配套企业,3次集中签约10家企业,协议投资11.4亿元。惠民智能植物工厂、禾顺低碳无添加芽苗菜植物工厂、食用菌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建设等特色农业项目落地建设。建设东部旅游环线,打造天坪山花香果农旅产业带、茶文化体验带、南部高山休闲产业带。打造“巴实绿耕”区域公用品牌和“巴南香米”“巴实毛肚”“重庆沱茶”等子品牌。成功申报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
2024年,巴南区申报巴南蔬菜、圣灯山石斛、界石花卉“科技小院”3个,发布巴南区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13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6个。完善“耘农我有+”认养平台,打造数字化认养农业基地20个,组织100余家单位开展现场认养,经验做法被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提升农机化技术装备水平,精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年推广补贴机具2309台。建设市级农机应急救灾作业服务队1支,区域农机化服务中心和粮食产地烘干中心2个。承担2023年农业重大技术协调推广项目2项,示范推广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和水稻精量有序机械抛秧技术2万余亩。
第二产业
2024年,巴南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92.2亿元,增长5.4%;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0.8亿元,增长6.3%。规模工业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总产值199.7亿元,增长9.3%;重工业实现总产值851.1亿元,增长5.7%。规模工业按经济类型划分,股份制企业实现总产值945.6亿元,增长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103.1亿元,增长16.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总产值2.1亿元,下降20.6%。规上工业经济效益中,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96.1亿元,增长4.9%;利润总额74.2亿元,下降11.1%;亏损金额5.5亿元,增长14.5%;应收账款净额183.8亿元,增长5.5%;产成品存货28.9亿元,增长4.3%;应交增值税24.3亿元,增长13.6%;利税总额107.7亿元,下降4.5%;税金及附加9.3亿元,增长15.9%;资产负债率为52.2%,提高0.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5%,下降1.3个百分点。
2024年,巴南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7.7亿元,增长1.0%;实现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524.7亿元,增长10.3%。房屋施工面积1976万平方米,下降7.5%;房屋竣工面积690万平方米,下降7.0%。
第三产业
2024年,巴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7亿元,增长4.9%。全区商品销售总额1331.3亿元,增长8.1%。批发业销售总额797.6亿元,增长8.6%。零售业销售总额462.1亿元,增长6.9%。住宿业营业额16.1亿元,增长7.0%。餐饮业营业额55.3亿元,增长11.9%。
截至2024年末,巴南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92.8亿元,增长2.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56.3亿元,增长9.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65.1亿元,增长6.5%,其中,短期贷款203.0亿元,增长15.3%;中长期贷款1025.6亿元,增长6.2%;其他贷款36.5亿元,下降19.9%。按行业分,农业贷款2.1亿元,下降10.2%;工业贷款125.2亿元,增长18.2%;建筑业贷款30.5亿元,增长29.7%;商贸业贷款62.7亿元,增长31.9%;房地产业贷款46.5亿元,增长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95.6亿元,下降3.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5.0亿元,下降2.8%;其他贷款897.3亿元,增长4.3%。
2024年,巴南区实现保费收入32.8亿元,增长4.1%,其中,财产险10.6亿元,下降4.6%;寿险22.2亿元,增长8.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巴南区辖区内普通高校招生38029人,在校生118649人,毕业生28180人。区属普通高中招生5983人,在校生16103人,毕业生4596人;职高招生6888人,在校生28142人,毕业生10882人;初中招生10821人,在校生30504人,毕业生10083人;小学招生13687人,在校生79460人,毕业生11578人;学前教育招生7792人,在校生34796人,毕业生12875人;特殊教育招生18人,在校生141人,毕业生22人;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99.8%,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为100.0%,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在全市率先开展“以城带乡”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80.6%。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810个,普惠率91.2%。推动重庆高职城持续发展,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金牌1枚、铜牌3枚。入选全市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重庆民族专修学院
科学技术
2024年,巴南区重庆国际生物城获批科技部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首个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大江科创城先进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智产业园成功创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重庆工作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重庆工作站)。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成功获批纳入全市第二批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统一打造,纳米医学与核酸药物创新研究中心落地重庆国际生物城。全区获2023年度市科学技术奖5项。累计认定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49个,成功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6086家。全区11家企业入选2024年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100强。
文化事业
2024年,巴南区统筹各级文旅节会活动100余场,策划实施“春晓行动——滨江骑行”“山城夜光跑”、天坪山秋日会等特色活动扩大影响力。举办全区性大型群文活动26场次,镇街文化站群文活动1470场次,群文创作荣获全国级奖7个,荣获市级奖15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83.6万册,年阅读流通数158.2万人次,年文献外借量42.8万册次。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有线电视用户23.7万户。
国家一级文化馆:重庆市巴南区文化馆。
国家一级图书馆:巴南区图书馆。
医疗卫生
2024年,巴南区争取国家传染病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赋予公卫医师处方权、安宁疗护等4项试点在巴南落地。获评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建成国家医育结合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首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2个,全市首批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个,新建乙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家。新建市级临床(中医)重点专科3个,新增国医大师1个。全区累计建成市级“精品中医馆”3个,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建设并开放居民“一人一码一档”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99.55万份、建档率83.3%。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4.76%、出院患者人均费用同比下降3.09%。
2024年,巴南区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幼儿死亡率2.02‰。建成区内首个“公办公营”普惠托育园,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9个。
体育事业
2024年,巴南区高水平承办2024年WTT重庆冠军赛和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成功举办“领跑成渝”巴南人文山水体育旅游线路城市定向赛、全民健身运动会、天坪山骑跑两项赛、市民运动会、丰盛象棋赛、石龙欢乐跑、重庆半程马拉松等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200余场。华熙LIVE·鱼洞通过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评审。迎龙峡、龙泉谷成功创建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举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教练员培训60余人次、裁判员80余人次。完成铜锣山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15个,配送健身器材420件,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4.15%、优良率47%。
社会保障
2024年,巴南区就业培训人数20331人次,新增就业人数2594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5%。新就业人数36902人,其中,企业34182人;个体经济组织2048人;灵活就业515人;公益性就业157人。城镇参加养老保险47.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0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9.1万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63.8万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728人。
2024年,巴南区城乡低保对象7585户、10258人,特困人员6991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567万元,临时救济人员1753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引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项目2个、投资协议总金额5亿元,建成投用重庆久聚康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00张,入选市级优质老年食堂2家。新增4星级养老服务机构4家、社会办养老机构3家、床位750张,打造示范敬老院2家,为8000余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3万人次,开办社区老年大学5个。坚持市级民生实事“童心相伴”项目、市级试点“守护童心”项目“双驱联动”,全覆盖组建“守护童心”志愿服务团队23支。实施“巴爱童行”行动,累计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275.88万元、助学金28.82万元,家庭监护情况探访覆盖困境儿童1000余人次。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被评为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优秀工作站点。新认定慈善组织3个、新增社区慈善基金3家,“久久公益节”募捐金额同比增长200%。
交通运输
重庆内环快速路、重庆市绕城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重庆—长沙高速公路、沿江高速,渝南大道、龙洲大道、巴滨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渝湘高速复线、渝黔高速复线(渝筑高速)、南两高速公路(巴南段)、重庆东环铁路(巴南段)、渝湘高铁渝万高铁、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渝贵高铁石柱—重庆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复线)、兰州—海口高速公路重庆—贵阳高速公路穿过巴南区。
2024年,巴南区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40.9亿元,增长3.1%。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5万人;货物运输量2599万吨,其中,公路运输量2550万吨,水运运输量49万吨。2024年末,全区县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92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38千米;乡道里程达312千米;村道里程达3750千米。渝湘复线高速巴南段已建成通车,渝赤叙高速路基土石方施工加紧推进,渝万高铁晏家坝隧道贯通,渝湘高铁巴南段正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加快推进麻柳作业区东琪码头港口岸线前期工作,实施佛耳岩码头一期商滚泊位技改。建成碑二路升级改造工程、二圣至黄金大道等26千米旅游公路,建成“四好农村路”70千米。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项目32个,实现工程监督覆盖率、质量合格率100%。新开公交线路12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运力班次等18条,“全域公交惠民有感”入选交通运输部等4部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历史文化
吹打·接龙吹打
吹打(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吹打(接龙吹打),是流传于巴南区接龙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唢呐、鼓、锣、钹、镲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器乐音乐,系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被喻为“巴渝吹打的缩影”,发端于古代巴人创造的巴渝舞,成型于元明时期,现形成吹奏乐、打击乐、吹打乐、吹打唱乐4大类别,有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教仪调、昆词、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大品种。
2008年,吹打(接龙吹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南泉抗战旧址群
南泉抗战旧址群,包含孔园、听泉楼、校长官邸、竹林别墅、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5个文物点,是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市级抗战遗址。抗战遗址群中,孔园地下防空洞通过声光电技术和珍贵的历史影片、照片等资料,再现了重庆大轰炸惨烈场景,是中国唯一全方位、全景式展现重庆大轰炸场景的文物点。
2014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泉革命烈士陵园
南泉革命烈士陵园,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为了纪念在南泉战斗中牺牲的百余名指战员所修建,历经4次修建改造。
杨沧白故居
杨沧白故居,位于巴南区木洞镇前进路46号,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朝北,由南北东三座房屋围合成不规则院落,东北角设门楼,西侧设随墙板门,建筑面积587平方米,占地面积705平方米。
2000年作为“杨沧白故居及墓”组成部分,公布为重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巴南区文物管理所组织落架维修,现辟为杨沧白故居陈列馆。
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彭氏民居)
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彭氏民居),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重庆工程学院内。该建筑由5至7米高的围墙环抱,“囍”字型复合回廊式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占地面积5320平方米,原系清代盐商彭氏私宅。
1939年,成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40年创办立人中学,1946年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之一的吴藻溪及其夫人王克诚等在此创办西南学院。西南学院1950年停办,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军事斗争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人才,见证了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成员早期与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而通力合作的历史。
名优特产
二圣梨
二圣梨,重庆市巴南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肉细嫩、入口化渣,汁多味甜、营养丰富,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农业农村部评为“双地标”产品。
巴南柚
巴南柚,重庆特色水果,全国名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荣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重庆十大名柚”、“重庆名牌农产品”等称号。
五布柚
五布柚,原产于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名胜风景区,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五布河流域沿岸。果大无核(少数有核),芳香怡人,皮薄肉厚,果心粉红,果肉嫩脆,汁多化渣,酸甜适度,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
2011年,五布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016年,五布柚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复审,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接龙蜜柚
接龙蜜柚,果实呈椭圆形或圆球形,果大皮薄,平均单果重1500克,果型端正、果皮光滑,呈淡黄色,油包细腻,香味浓郁;果瓣均匀,肉质细嫩化渣,多汁,酸甜适口。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2月,巴南区入选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8月,巴南区入选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2019年12月,巴南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2020年10月20日,巴南区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0年10月23日,巴南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0年11月,巴南区入选重庆市第七届双拥模范城。
2021年1月6日,巴南区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
2021年1月18日,巴南区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2月,巴南区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1年10月,巴南区入选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2022年4月,巴南区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2023年11月,巴南区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