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堤行
唐代韦庄诗作
《汴堤行》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登堤的沉重心情;颔联借隋末以暗示唐末的战乱;颈联选取典型实例,写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尾联写战争造成的荒凉景象。全诗用语通俗易懂,悲慨深沉。
作品原文
汴堤行①
欲上隋堤举步迟②,隔云烽燧叫非时③。
才闻破虏将休马④,又道征辽再出师⑤。
朝见西来为过客⑥,暮看东去作浮尸⑦。
绿杨千里无飞鸟⑧,日落空投旧店基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汴堤:即下文的隋堤。 隋炀帝沿通济渠、邗沟修的堤,称隋堤,又称御道,道旁植杨柳。何光远鉴诫录》卷七:“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
②迟:缓、慢。
③烽燧(suì):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非时:不是时候,也指乱世。
④破虏:指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破吐谷浑。休马:放归军用的马,谓不打仗。
⑤征辽:指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下诏讨高丽。大业八年(612年)二月战于辽水,“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七月战于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隋军半济,高丽自后击之,诸军溃败。“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五万五千,及还至辽城东,唯二千七百人”。
⑥过客:过路之客,旅客。
⑦浮尸:漂于水上之尸体。
⑧绿杨千里:指隋堤两岸之杨柳。
⑨旧店基:指旧店已毁唯存地基,基,建筑的根基,这里指旅店的根脚。
白话译文
将要登上隋堤却迟迟迈步,隔云远望烽火呼喊着“非时!”
才听到破除敌虏将要休战,又说要征伐辽东再次出师。
早晨见西来的旅客还活着,傍晚看他东去已变作浮尸。
千里绿杨竟没有一只飞鸟,日暮只好投宿旅店的旧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夏,为韦庄往陈仓迎驾过汴堤时,韦庄走的汴路就是中和三年(883年)由洛阳避乱南行之路。重新走上这条道路,发现连天烽火下萧条残破的境况,跟三年前并没有多少改变,实在是感慨良多,遂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看似怀古而实则描写战乱导致死亡破败的诗。
首联写诗人登上隋堤,举步迟缓,远望连天的烽火,呼叫着“非时!”上句一个“迟”字,透出诗人心情的沉重;下句一个“叫”字,道出了诗人对乱世的愤激和忧虑。颔联借隋炀帝轻易发动战争,刚与吐谷浑打完仗,又打算远征高丽。以上二联略带怀古之意,暗示了唐末战乱不断、烽火连天的景象。颈联选取西来之过客,清晨尚健在,到傍晩却变为水面漂浮的死尸的典型实例,写出不停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尾联写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千里隋堤竟然连一只飞鸟都没有了;历经点火,旅店早已经一片破败,诗人只好投宿在旧店的墙根之处。这后二联展示了尸浮于水,骨暴于野,千里荒凉,一片残破的悲惨图景,读后让人尤感沉重心痛。
此诗通俗易懂,反映战乱实情,悲慨而深沉。
名家点评
南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此诗自然使人联想起曹操反映汉末战乱的《蒿里行》,它们同为怵目惊心的乱世实录。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史言喜、梁文娟《中国历代文学简史》:韦庄亦有伤时感世的抒情诗,如《汴堤行》描写了唐末烽火连天、一片伤亡残破的现实图景。
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姚曼波、王锡九《中国古代文学实用教程》:韦庄的近体律绝也有丧乱的佳作,如《汴堤行》诗写天下到处发生战乱,一派破亡的悲惨情景。
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这一首写社会的残破,人民生命的朝不保夕,真可谓惨不忍睹。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则在于朝廷。“才闻”二句实是点睛之笔。
作者简介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后入蜀。唐亡,王建称帝建前蜀,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有长诗《秦妇吟》。韦庄又是词人,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韦”。有《浣花集》十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4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