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之鱼
谭恩美著长篇小说
《沉没之鱼》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长篇小说,2005年10月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
内容简介
《沉没之鱼》的主人公是漂浮的“幽灵”——六十三岁的美国华裔女性陈璧璧,她是旧金山富有的社交名人,经营着一家东方艺术品商店。从小说开头第一页起,主人公便已莫名其妙地死了,警方认为这是一起凶杀案,却找不到真凶的线索。陈璧璧生前计划带领她的一群朋友,从中国的丽江开始,然后进入东南亚某古国游览,虽然领队在出发前夕意外死亡,但她的朋友们仍然按照原计划启程。陈璧璧以幽灵的身份,跟随着朋友们的脚步,一同到达丽江和东南亚,讲述他们一路上发生的离奇事件。
12名美国旧金山游客在东南亚腹地的兰那王国旅行的过程中遭遇绑架,困在一个原始森林的“无名之地”。美国游客失踪,成为新闻宣传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全世界牵挂。游客被印度派出的飞机从原始森林里救出。
作品目录
作品背景
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20世纪中期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生活在丛林中称为“无名之地”的南夷人在历史上就在传教士的影响下皈依了基督教,并把前来传教的白人教士看作救世主。
《沉没之鱼》,原名《救救溺水鱼》,该小说写了5年时间。为写“沉没之鱼”,谭恩美专门去缅甸体验生活,她亲眼目睹被强逼测试地雷的人,身体被炸得四肢分离,面孔扭曲。
主要人物
陈璧璧
陈璧璧黄皮肤、黑眼睛,从小移民美国。六十三岁的美籍华裔女性陈璧璧,她是旧金山富有的社交名人,经营着一家东方艺术品商店。陈璧璧莫名其妙地死了,警方认为她死于一起凶杀案。主人公陈璧璧死后,她的“幽灵”一直不散——陈璧璧的“亡灵”开始为争取东西方平等摇旗呐喊:希望她的美国朋友们“睁开眼睛”,以平等的态度来观看和感觉所在的东方世界。
“小白哥”
南夷人把前来传教的白人教士看作救世主,称他们“小白哥”。每当前面一位“小白哥”因为各种原因逝世,他们就等着另一个救世主“小白哥”的出现。前任“小白哥”叫埃德加·塞拉菲尼斯·安德鲁斯。他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西方殖民者血腥屠戮、无情掠夺和残暴奴役人民的历史真实写照。
作品鉴赏
《沉没之鱼》的故事背景即“他者”世界:曾经被西方殖民或半殖民的东方——中国的云南和缅甸。
主题思想
《沉没之鱼》主题思想:“拯救”与被拯救。
文本开头引用了一位虔诚者向他的追随者布道的一段寓言性的话:“夺取生命是邪恶的,拯救生命是高尚的。每一天,我保证要拯救一百条生命。我将网撒向湖里,捞出一百条鱼。我将鱼放在岸上,它们翻跳着,不要害怕,我告诉那些鱼儿,我将你们救起,不至于淹死。一会儿,鱼儿安静下来,死掉了。是的,说起来很悲惨。我总是救得太晚,鱼儿死了。因为浪费任何东西都是邪恶的,所以我将死鱼拿到市场上,卖个好价钱。有了钱,我可以买更多的网,用来拯救更多的鱼。”
美国主流社会始终有一种优越感。美国人有“救世情结”,认为美国是“上帝的选民”,有“拯救世界的义务”。他们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是大部分美国人深信不移的观念。特别是二战后美国成为“民主”世界的领袖更加使美国人以美国为自由、民主的榜样自居。而这些精神通过大众媒体深入到每个美国人的心灵之中。
十一个美国人在兰那王国被诱骗到一个丛林的部落,有几个美国人相继生病,差点丢了性命。其实这个丛林里住的不是什么凶残的野人,而是被兰那国王军队当作异类驱除和赶杀的南夷人。隐藏在丛林中的南夷人,一直在寻找他们的救世主“小白哥”,等待他投胎转世来拯救他们。这些南夷人却供奉上帝以求获得赐福。他们把来到南夷部落的每个牧师,都称为“小白哥”。一个牧师死后,他们便耐心的等待着他转世重生。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小白哥”——埃德加·塞拉菲尼斯·安德鲁斯于1892年到达南夷部落。埃德加·塞拉菲尼斯·安德鲁斯是英国人,会魔术,南夷人相信他是“万能的神灵之王”:“他选在一个繁忙的赶集日,举行了一次礼拜仪式。他打开一张旅行桌,一边放着十二张纸牌,另一边放着《圣经》。他召唤“天父”和“主耶稣”承认他是“小白哥”,是来灵魂从邪恶中解救出来的。然后他操控手中的牌,显示“征兆”,让部落的人相信他就是“小白哥” 。实际上,他利用人们对他的崇拜,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过着奢侈的生活。某天这个“神灵之王”走进丛林后再也没有回来。他的信徒便认为他有隐形的能力,并且相信他终有某一天会回来。当他回来时,人们将会根据“三个神圣的征兆”认出他。这三个征兆是:一本黑皮书,一付扑克,浓密而倾斜的眉毛。
南夷人的首领黑点和他的同伴看到了美国游客中的小男孩鲁拍特用扑克牌变戏法,胳膊夹着一本书,马上兴奋至极,认为鲁拍特就是他们的“小白哥”,相信他是来拯救他们的,能让部落隐形,不被兰那国王的军队找到。为了让鲁拍特跟随他们到丛林,他们把十一个美国人都骗到从林里。随后他们发现鲁拍特根本无法拯救他们,他不过是个普通的游客,喜欢看书,玩纸牌游戏而已。黑点等人对鲁拍特身份的重新认识,恰恰体现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美国人了解到南夷人被兰那国王驱除至此,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帮助南夷人。南夷人的首领“黑点”也认识到“小白哥”无法让他们隐形逃开国王的迫害,并且意识到也许让世界知道他们的存在才是拯救部落的好办法。马赛夫人所拍关于部落的录像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兰那王国政府发表了声明,保证南夷部落的安全和自由。美国的一家电影公司请南夷部落出演名为“疯狂的丛林”的真人秀,帮助他们获得收益。节目获得高收视率,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从林,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政府又重新控制了整个土地。南夷人不得已离开了家园,辗转到边境的难民营。由于担心被政府报复,南夷人又从世人眼前消失,藏在一个叫“其他地方”的从林,恢复他们的丛林生活。
以美国人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介入了南夷人为代表的弱势文化。美国人想当然以他们的方式帮助南夷人,但实际上,南夷人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没有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反而回归到原始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部落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二元对立也被消解了。作者谭恩美表现了对西方人将东方从落后、蛮荒、贫穷的“苦海”中拯救出来的臆想进行了否定和解构。
叙事艺术
“幽灵”叙事
作者谭恩美启用陈璧璧的“幽灵”的视角叙事,尽情地发挥着想象力。“幽灵话语”的想象力属于“内在与隐蔽的思想区域”。在小说的当下叙事中总存在着叙事者无法捕捉的信息,即便是看似全知全能的幽灵叙事者也会因为自我欺瞒而产生叙事的不可靠效应,使得读者无法依靠叙事者对事件进行全景式的再现描述。
幽灵视角下的不可靠叙事
作为推动文本故事发展的一种叙事手法,不可靠叙事策略在叙事过程中就扮演了对读者阅读期待的一种误导和迷惑角色。在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启用了叙事者的不可靠回顾视角,在叙述层上逐一再现了当时不切实际的看法,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善良的动机未必会导致好的结果。小说中11位被困的美国游客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媒体的介入可以拯救劫持他们的难民。于是在得到了营救之时,连全知全能的“幽灵叙事者”都感叹道“天意改变了雨林的世界,部落终于久旱逢甘露了,这就是自然的愉快结局”。但随后读者就发现这一叙述实际上是和部落的悲剧性结局直接冲突的不可靠叙述。这一不可靠叙述是正在经历事件的“我们”(包括幽灵)在得到解救时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幻想,作者谭恩美出于修辞的目的而采取了暂时误导读者的叙事策略。
幽灵视角下的潜文本叙事
在幽灵叙述中,作者想要揭示的其实是一个不同于无意识的心理洞穴空间。《沉没之鱼》开篇在时间安排上采用了概述模式,交代在12月2日的凌晨幽灵叙事主人公“我死了”;在叙述视角上采用了幽灵全知模式。这两种模式交替作用,拉开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在主人公的死因问题上作者却限制了幽灵的全知观察范围,仅揭示案发后警察的侦察和判断过程。文中对叙事者遇难的事件重复报道了三次,其身份从“社交名流”、“艺术资助人”降级为“店主”,死亡原因从“被邪教杀害”变为“奇怪的意外”,凶器是一件小东西。由于在死因上作者采用了幽灵的有限视角来叙述,直到篇末主人公陈璧璧才发现自己死于意外,凶器竟是她母亲留在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东西——“翡翠发卡”。由此反讽张力达到高潮,主人公陈璧璧第一次感到了母亲的爱,弥补了因缺失母爱而感到的空虚。其实主人公陈璧璧从小就没有享受过母爱。陈璧璧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带给她严重的心理阴影,无法感受到别人对她的爱。而当陈璧璧成为幽灵时,她才渐渐地在旅途中的其他人身上感受到“母爱”。陈璧璧在死后第四十九天之时,幽灵觉得这应该是主人公自己在人世旅途的终点。
人生的故事如同叙事者的生命一样没有终点,即便是在中国人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陈璧璧依然没有找到自身的终结。这样的情节虽然很荒诞讽刺,却能促使读者打破固有的文化代码,探寻到被社会规范所压抑的情感。作者谭恩美显然希望通过这种反常,促使读者摆脱文本的束缚来捕捉高于书面表达而又尚未被言说的信息,从而步入个人灵魂的深邃内域,深刻体会人在困境之中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感悟。在文本中,幽灵叙事的特殊视角改变了绝对的时间和地域性质:幽灵元素使过去融入到当下,从西方跨越到东方,将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东西方糅合为一,创作出一个在艺术效果上模糊不定、需要多层次解读的文本。
幽灵的话语叙述不断侵扰着文本的故事叙事,隐蔽地控制着叙事节奏和读者,因为当文学认为要用一定语言来表达自己时,文字本身只是一种愿望的替代物——吸引读者,同时表达出愿望和欲望。当读者遭遇到与他们现实生活疏离的幽灵叙事时,往往会被新鲜离奇所吸引,并与幽灵展开对话。不遵守逻辑的幽灵叙事赋予了文本独特的感知魅力,东方的故事宝盒在被开启的同时,又似乎隐藏了些许东西。
幽灵叙事激发出它期待的效果,同时也赋予文本谜一般的魅力及特有节奏和氛围。在叙事过程中,全知幽灵叙事者常常借用西方游客的有限视角,让读者参与体会故事中的人们的动机和渴望、欢乐和恐惧,包括理解他们所言之事实的各层含义,以及他们不愿说出的话,形成多视角之间的交互作用。谭恩美好像给了读者一个多棱镜,从中折射出整个事件的多个方面,反映出不同人所持有的特有视角和固有偏见。通过幽灵叙事视角这一凌驾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唯一的通道,读者重新被带回了现实经验中,变得更为理性和审慎,摸索到人物和自身在现实世界可能的未来。
幽灵视角下的双重反讽叙事
文本中谭恩美通过幽灵叙事的反讽策略刻意树立了西方游客感受到被拯救的虚幻奇迹与拯救背后政治和传媒干涉的真实情况之间的对立,使读者对新闻和政治的虚幻和荒谬有一种逐渐深刻的认识。
小说叙述中五次重复表达了小说人物对奇迹欣喜若狂的感受。“词语的反复制造了一种奇特的节奏感,不断地重复也是一次次深入和升华,直至刺探出语言的最终本质和作者的体验中心。”五次奇迹逐一展示在美国游客面前,一盒关于失踪西方游客的录像带被环球新闻网发现并播放是第一个奇迹。西方游客和南夷部落从电视上看到了全世界对他们的支持是第二个奇迹。兰那王国承诺要签署一项重要协议保证妥善安置和厚待部落以及美国游客,是第三个奇迹。第四个奇迹是坍陷的吊桥居然重新升起来。最后一个奇迹是西方游客们惊奇地发现在这与世隔绝的无名之地居然还存在着卫星电话这一文明发明。
小说采用叙述者和小说中人物互为加强的双声,从两个不同角度五次重复表达了同样的概念:奇迹降临,每个人都受到了命运的眷顾,得到了拯救,美国游客对奇迹的发生欣喜若狂,毫不怀疑,而自始至终保持头脑清醒的却是一名部落成员,反衬出美国人因优越感而产生的对奇迹的精神入迷和对真相的不求甚解,反讽意味尤为明晰。如果摆脱传统阐释框架的束缚,深入细致地探讨作品的叙事结构和文体技巧,读者就能透过作品的种种障眼法,看到谭恩美设计的双重反讽对象:一为表层的美国游客的优越感和局限性,另一为深层的新闻操纵和政治运作,后者构成前者的深层原因。
西方游客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难民,却成为政治角力和新闻宣传中的被拯救者。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人们只能看到了媒体希望和引导他们看到的东西,兰那王国的承诺也是屈于美国政治压力的权宜之计。透过幽灵全能的叙事视角,读者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看到所谓的奇迹都是政治和传媒干涉的结果。在被绑架的美国游客得到了解救的报道之后,无人知晓南夷部落的后续情况,没有人知道等待这些难民的真正结局。幽灵的反讽叙事赋予了读者进行进一步思考和重读的空间,激发了读者与文本对叙事真理的互动探讨。
谭恩美让读者通过幽灵这一叙事主体去看待西方游客和难民们的遭遇,通过幽灵的大脑去思考和聚焦,在幽灵和读者之间达成秘密的思想共识。
翻译异议
《沉没之鱼》小说中文版,由译者完成基础翻译稿后,增加了关于兰那王国简史等内容,重新编排了章节。《沉没之鱼》的翻译是在直译原文的基础上,由中国悬疑作家蔡骏改写。谭恩美不赞成其他人对她的英文原著进行修改。
作品评论
《沉没之鱼》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与苦难的理解和感悟。
——谭恩美
从内容上来看,《沉没之鱼》是典型的旅行小说。
——蔡骏
生硬笔法掩盖优雅。
——安德鲁·所罗门(《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谭恩美(Amy Tan)美国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作品有:《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3 07:3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