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Lesher在精制
抗疟药氯喹时发现了一个具有
抗菌活性的副产物,后经进一步研究,制得了
喹诺酮家族第一个成员
萘啶酸,并将之应用于临床。从第一个成员问世,短短的40余年中,这个家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创建了一至四代为数众多的品种,例如我们常用的“沙星”类药物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等就属于第三代喹诺酮。
在第一代基础上科学家们对其
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制得了
吡哌酸。虽然吡哌酸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较萘啶酸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其抗菌谱及
抗菌活性仍不够理想。临床上早年仅将其用于
泌尿系统及肠道
敏感菌株所致的感染。
科学家们继续对本类药物进行
研究开发,对吡哌酸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引入不同的
取代基制得了具有不同
药动学特点的药物,包括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等,其抗菌活力增强,同时扩大了抗菌谱。从此,人们对
喹诺酮产品有了全新的评价,并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其综合
临床疗效对
革兰阴性菌来讲,已达到了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效果。这些药物的
抗菌谱广,提高了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对
革兰阳性菌、
绿脓杆菌、
厌氧菌等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的
氟喹诺酮类
基本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培氟沙星、
依诺沙星、
洛美沙星、
托氟沙星、
替马沙星、
芦氟沙星、
氟罗沙星等,其中
环丙沙星的
抗菌活性最强。由于这一代产品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特性,在体内分布广,在多种器官中均可达到
有效浓度,加之可口服、
静脉注射双重途径
给药,因而被广泛地用于
敏感菌株所致各种感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上市的新
喹诺酮类抗菌药有
司帕沙星、
那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格帕沙星、
曲伐沙星、阿拉沙星。其中左氧氟沙星自上市以来,以其高效、广谱、安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
抗菌药物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有一些新品种问世,包括
加替沙星、
莫西沙星、
吉米沙星等,并已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产品已经正式应用于临床。由于这些产品在结构上又有新的突破,而更重要的是其药理特性较以往又有了新的进展。无论是
抗菌谱还是
抗菌活性均有显著的改进,扩大的抗菌谱不仅对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并且对
衣原体、
支原体、
分枝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故被广泛地用于
敏感菌株所致
呼吸道感染。有人将这类药物称为
呼吸道喹诺酮,又称
第四代喹诺酮。
有人预测,随着喹诺酮品种日益增多,喹诺酮产品有希望占据
抗感染药物的最大份额,并预言,21世纪将是喹诺酮时代。
虽然
喹诺酮类药物经过了4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这四代药物,但此类药物具有共同的特点和不良反应。特别是其固有的
光敏反应和抑制软骨发育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等,因此儿童生长
发育期和有
中枢神经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