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河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在可可西里山脉以南。它从
格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多米长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西源——沱沱河。沱沱河行政上属格尔木市(附区)唐古拉山镇管辖。
地形地貌
沱沱河又称
托托河、
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南部,是
长江源的西源,是
可可西里区域的南方底部之一。发源于
唐古拉山脉主峰
格拉丹东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米。
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线高达五千八百米 ,群峰上有四十条现代
冰川和许多
冰斗。它的最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格拉丹东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的西侧,两河受冰川融水补给,成为河流的最初水源。东西两支汇合后称纳欣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美曲汇合后才称沱沱河。沱沱河出唐古拉山区后继续北流,截开祖尔肯乌拉山较低的山岗,流至囊极巴陇附近,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沱沱河
长江源特大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
发源及流向
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在讨论长江之源,明朝的著名旅行家
徐霞客认为
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人们已认识到
通天河,但依然无法确定长江正源。中国曾在1956年和1977年,两次考察
长江源头地区,在2010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当曲是万里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是长江的西源。
沱沱河从各拉丹东的
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公里长的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千米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
河水在流出了巴冬山后,先经过一片广阔的
河漫滩,再经过一条峡谷,流到
葫芦湖附近,急转东去。在经过了130多公里的流程后,河道变得开阔起来,在流到
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它是长324米;宽11米的
钢筋混凝土大桥。
沱沱河从这里继续向东,到囊极巴陇,与同时当曲接纳布曲、朵尔曲汇合,又接纳沱沱河,经过375公里,在这里形成宽30多米的大河,从这里起它的名字叫通天河。
沱沱河流域内湖泊约有2165个,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沿河湖泊较多,比较大的有雀莫错、玛章错钦湖、葫芦湖等10余个,以雀莫错最大,面积88.2平方公里,玛章错钦湖次之,为60.3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多数连通沱沱河,有的内流湖距沱沱河很近,中隔高差不大的滩地。据分析这些湖泊原系通江湖泊,由于当地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湖面日渐退缩,日久,部分湖底出露而与沱沱河隔断成为内流湖。
沱沱河最长的
一级支流为扎木曲,长约144公里;斜日贡尼曲约118公里,次之。流域面积最大的亦为扎木曲,3900平方公里;斜日贡尼曲1668平方公里,次之。
自然环境
气候
沱沱河流域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耸、空气稀薄、南北均有高山、地形封闭、受海洋性风系影响微弱,属高空西风带控制区。气候干寒,多风少雨,天气多变,终年低温,没有明显的四季,仅有干湿二季的区别,10~4月为干季,5~9月为湿季。沱沱河沿年平均气温为-4.2℃,7月最热平均气温7.5℃,1月最冷平均气温-24.8℃,极端最低为-33.8℃。每年冻结期长达7个月。若以气温的垂直递减率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沱沱河源头海拔5820米处较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高出1287米,则沱沱河源头年平均气温应约为-12℃,各月平均气温均为负值。
沱沱河流域处于
西风带内,冬半年
盛行西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风季。沱沱河沿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最大风速约40米/秒,相当12级。6级以上大风年平均74.5天,占全年刮风日数72%。1972年6级以上大风达134天。每年1~5月多沙尘暴,1966年3月沱沱河沿附近刮沙尘暴达12天之久。由于海拔高,气压较低,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3%。人在该地区易发生高山适应不全症,即高山缺氧反应,如头昏、头疼、四肢无力、心跳加速、恶心呕吐等。
流域内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据实测资料统计,沱沱河沿年平均降水量为283.1毫米,月最大降水量为174毫米(1972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34.4毫米(1963年7月17日),降水集中在7、8、9月三个月,7月最大,5~9月占年降水量的85%~96.7%。在年平均降水日98.7天中有57.9天为降雪。年平均
雷暴天气为58.2天。年平均冰雹日18.4天,最多时30天,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在1170.8~1660.8毫米之间。
水文
沱沱河封冻期较长,到每年4月气温回升,
冰雪融水补给开始,水位上升。随着高原湿季的到来,降水量增加,6月以后水位涨势加大,年最高水位出现于8月,10月水位逐渐下落,年变幅约在0.90~1.60米之间。水情变化以及封冻、解冻过程均为气候条件所控制。
沱沱河多宽浅河段,故多散流、漫流、支汊、串沟,水浅、流速不大。沱沱河沿水文站控制
集水面积1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283.1毫米,平均年径流深51.9毫米,实测最大流量750立方米/秒、
最小流量为0,多年平均流量26.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26亿立方米。囊极巴陇沱沱河口以上集水面积17616平方公里。据青海省水文总站推算,沱沱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2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18亿立方米。沱沱河年径流量约占通天河玉树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量的7.7%。
1978年长江江源考察队曾在沱沱河一些地区,施测水位、流速、流量。7月10日17时测得沱沱河口流量为35.4立方米/秒,断面面积42.1平方米,水面宽61米。7月23日测得姜根迪如峰北侧冰川水流平均流速1.14米/秒,平均水深0.4米,水面宽5米,流量为2.28立方米/秒。7月24日测得南侧冰川水流平均流速0.88米/秒,平均水深0.40米,水面宽14米,流量4.97立方米/秒。7月18日在纳钦曲与切苏美曲汇合口实测流量为12.1立方米/秒,平均流速0.87米/秒,最大流速1.24米/秒,平均水深0.3米,最大水深0.7米,水面宽46.4米。
从切苏美曲口起至波陇曲口止,沱沱河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1978年7月19日,江源考察队曾在纳钦曲峡谷谷口观测水位,当时日气温上午8时为-3.2℃,14时为25℃,日变幅达28.2℃。随着日气温的变化,水位在一日内呈有规律性的涨落,当天12∶00时水尺读数为0.12米,24∶00时水尺读数为0.44米,变幅达32厘米。
沱沱河自波陇曲口至囊极巴陇平均坡降为1.29‰,历年最大水位变幅不足2米。
沱沱河干支流上源多为雪山冰川,冰雪融水补给量大,因地面温度和气温皆低,故水温也低。1978年7~9月沱沱河沿月平均水温为3.7℃~6.9℃,最大值为9.2℃。
沱沱河泥沙粒径沿程变化较大。床沙中值粒径:距河源43.9公里的切苏美曲汇入处为41.5毫米,距河源61.1公里的拉日干木章巴河汇口下2公里处为16.5毫米,距河源285.9公里处的沱沱河沿仅为3.5毫米,囊极巴陇则为3.3毫米。
冰川
沱沱河源头的
格拉丹东、
尕恰迪如岗和岗钦等雪山上,现代冰川十分发育,其冰川形态类型有
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
平顶冰川以及过渡型冰斗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等。
冰川面积格拉丹东雪山群外流水系55条冰川,面积为394平方公里;内流水系30条冰川,面积268平方公里,合计662平方公里。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外流水系16条冰川,面积94.4平方公里,内流水系10条冰川,面积111.0平方公里,合计205.4平方公里。祖尔肯乌拉山外流水系14条冰川,面积73.8平方公里,内流水系6条冰川,面积20.0平方公里,合计93.8平方公里。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岗、祖尔肯乌拉山三处雪山群外流水系共85条冰川,总面积为562.2平方公里;内流水系46条冰川总面积399平方公里。
根据前碛垅发育,并有冰核前碛垅存在和冰舌下游段支冰川与主冰川脱离等情况。沱沱河流域冰川继续处于小冰期后的周期性衰退之中。1978年考察时发现,冰川有明显的消融退缩,1976年考察时的冰洞,两年后已消融崩塌,不复存在。
江源地区冰川有以下特点:
1.雪线高
因气候干冷,雪域海拔高,冰川发育具有
大陆冰川特征。
格拉丹东雪山群西坡雪线海拔达5820~5870米,南坡为5760~5770米,东坡5740米,北坡最低为5540米。较青藏高原多数雪山和冰川为高。
2.雪线温度低
根据沱沱河沿气温推算,格拉丹东雪山群北坡雪线554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10.2℃。
3.阴阳坡冰川发育不对称
格拉丹东雪山群阴坡雪线较阳坡低,冰川规模阳坡较阴坡大。受地形影响,有大面积粒雪盆的山谷冰川因补给充足,发育规模较大。
4.冰川消融不强烈
夏季以太阳辐射热为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格拉丹东雪山雪线5500米处7月平均气温为0℃,考察队7月22~26日在姜根迪如峰北侧冰川4天测得:早8时平均气温1.2℃,晚8时平均气温5.1℃,故冰川消融不强烈。
格拉丹东地区冰川多呈白色,蓝色冰极少,气孔小,管形气孔也不大,冰舌前端冰密度较大,坚实。在冰川剪切面上,常夹带着数量可观的泥和砾石,冰川污化程度较大。
冻土
长江江源地区
第四纪以来强烈隆起,成为海拔4500米以上的
高平原。冰期到来,气候转冷,地表逐渐冷却。当地表热消耗超过来自地球内部热流时,形成冻土层。江源地区冻土北界在
昆仑山北坡青藏公路61号道班西大滩附近,海拔4350米;南界在唐古拉山南坡青藏公路116~117道班处,海拔4780米,南北宽约600公里。往西延至藏北羌塘一带,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唯一发育有大面积厚层永久冻土的地区。位于其间的沱沱河河谷冻土层厚约8~88米,唐古拉山和
昆仑山口较高处厚达128~175米。
沱沱河流域的冻土在冬半年出现冻胀裂缝、冻胀斑土、冰椎、
冻胀丘等现象,夏半年则会发生融冰滑塌、融冻崩塌、热融沉陷、热融湖塘、融冻泥流现象。夏季仅表层1~4米融冻,到冬季表层又重新冻结,并与下面永久冻土相连,向深处发展,使冻土厚度增加。
物产资源
长江源头冰塔林千姿百态,银雕玉砌,其冰川融水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条支流──沱沱河的源流。长江西源沱沱河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用来铺设华丽宫殿的长达数尺的大块水晶石,就产于
格拉丹东冰峰附近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带;在尕卡迪如雪山北麓的玛尔肯湖中,有着品位极高的
磁铁矿藏和铅锌矿藏。景色迷人的祖尔肯湖中,盛产肥美的无鳞鱼-高原裸鲤。终年白雪皑皑的崔英山上,栖息着成群的雪鸡,山坡和山脚下则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草原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还有野生的
雪豹、藏羚羊、藏野驴、
野牦牛等。1999年6月5日,在长江西源立下了“环保纪念碑”,高1.5米多,用花岗岩制成,正面有
江泽民书写的“长江源 江泽民”字样。长江源是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区。
建筑设施
沱沱河气象站
长江西源
唐古拉山麓,屹立着一座设备先进而齐全的气象观测基本站――沱沱河气象站,坐落在海拔4700多米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基本站。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之称,它对中国和亚洲甚至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世界的气象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
距
沱沱河站南面三四百米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
沱沱河桥——沱沱河
长江源特大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大桥下,驻有全国海拔最高的基层政权——青海省
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政府。“唐古拉”,藏语意为“平坦之境”。
唐古拉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乡镇,辖区面积多达5.1万平方公里。沱沱河的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沱沱河的取名最早来自修筑青藏公路的
慕生忠将军。有青海的地理资料记载,沱沱河的名称源自蒙古语,意为“平静的河”。为了方便旅客观赏长江源头的风景,
青藏铁路公司特意在车站修建了观景平台。类似的观景平台在青藏铁路“格拉段”上还有5处,从北到南依次为
玉珠峰、楚玛尔河、沱沱河、布强格、唐古拉、
错那湖。青藏高原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了昆仑山,进了鬼门关;到了沱沱河,不知死和活”,但今天,沱沱河无疑已成为青藏铁路上极具吸引力的著名景点。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丛中,冰川在阳光下融化汇聚成河,河流全长346公里,海拔4300米至4600米。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在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至20公里的区域内,有3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发育有130多条现代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