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的战列舰舰级之一
河内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的战列舰舰级之一。
发展沿革
建造缘由
河内级战列舰为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竣工的被称为弩级战舰(即无畏舰)的舰级。同型舰2艘:“河内”及“摄津”。
1907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建造2艘战列舰(即“河内”号、“摄津”号)。基本计划编号为“A-30”,“河内”舰代号是“伊号战舰”,“摄津”舰代号为“吕号战舰”。迟至1909年开工,开始建造两艘河内级战列舰,并于1912年竣工。
建造列表
本级舰共两艘,分别是河内,摄津。
时间表
河内
以日本古代国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区域的河内国
1909年4月1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 1910年10月15日下水,1912年3月31日竣工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7月12日停泊在德山湾内,弹药库突然爆炸(地点北纬34°0分,东经131°46分),舰身因为损坏严重难以修复,于是直接报废,9月21日除籍。
摄津
以日本古代国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区域的摄津国
1909年1月18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 1911年3月30日下水,1912年7月1日竣工服役。
于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美军航空母舰特混部队空袭而受严重破坏。11月20日除籍,战后打捞解体。
技术特点
河内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第一级无畏舰,名留造船史。此舰之前的萨摩,安艺虽然是日本国产的第一级战列舰,但因为无畏舰出现而迅速过时。为了与无畏舰抗衡,紧急建造了河内级战列舰。
河内级战列舰整体沿袭了日本海军前无畏舰的一些形制特征。船体为平甲板船型,舰首大体为垂直艏(摄津号建造中实验采用飞剪型船艏),司令塔位于操舵舰桥内。主炮布置与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布置方式相似。
河内号是垂直型舰首,摄津则是上部突出的曲线型。此舰舰型是日本海军中最早出现三脚桅杆和三座烟囱的配置,因为轮机布置的原因,烟囱距离较大。
舰体艏艉中心线各一座双联炮塔,左右两舷各两座双联炮塔,可以保证每舷有8门主炮同时开火,虽然该级舰因搭载统一305mm口径主炮而被称为“日本的第一级无畏舰”,但实际上搭载的是45倍口径的MK X型和50倍口径的MK XI型两种身管长度不同的305mm主炮。最初计划全部305mm口径主炮身管长度为45倍口径,开工前,位于艏艉部的305mm口径主炮身管长度改为50倍口径(增加艏艉两座主炮身管长度以增加射程的建议据说是东乡平八郎大将提出来的),显然是考虑到增强艏艉部的火力。与无畏号战列舰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相背(后来有资料将其归类为准无畏舰)。
限于当时战列舰火控水平,对主炮统一射击控制尚未运用实践而未得到重视。虽然河内级战列舰装备统一口径的主炮,但是火炮身管长度不一致,作战时对校正、集中火力难免产生影响。实际使用中为与其他45倍口径主炮保持相同射程通常采用50倍口径主炮减装发射药的射击方式。副炮为日本战舰中初次采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倍口径)炮”,配置为每侧舷5门。其他的装备包括对鱼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倍口径)炮”12门、“7.6厘米(40倍口径)炮”单装炮16门,45厘米水中鱼雷发射管5座。
河内级的主炮布局特点为不考虑单座炮塔射界的六边形式,跟德国海军拿骚级、赫尔戈兰级的主炮布局类似;但同时代的无畏舰,比如英国海军的猎户座级、美国海军的南卡罗来纳级、特拉华级、佛罗里达级和怀俄明级,主炮均为全中轴布局——导致后者所有主炮皆可集中对舷侧瞄准射击,具有较为良好的射界。
副炮为日本战列舰中初次采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倍口径)炮”,二号甲板下方的舷侧炮塔配置为每边舷5门。其他的装备包括对鱼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倍口径)炮”12门、“7.6厘米(40口径)炮”单装炮16门、45厘米水中鱼雷发射管5座。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河内
以日本古代国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区域的河内国
河内号战列舰1909年4月1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 1910年10月15日下水,1912年3月31日竣工服役。
竣工以后和摄津号编成第一战队,为当时日本海军的中坚力量,之后还曾担任联合舰队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是司令为加藤友三郎中将的第一舰队主力,参与了封锁胶州湾任务,另负责警戒本土周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7月12日停泊在德山湾内时弹药库突然爆炸(地点北纬34°0分,东经131°46分),舰身因为损坏严重难以修复,于是直接报废,9月21日除籍。
1918年(大正7年)7月,第一舰队所属之河内号战列舰,为前往九州方面演习,与旗舰山城号自横须贺出港。11日夜,抵达(本州西端)山口县德山湾停泊,12日黎明起,为曳航鱼雷标的舰而进行出港准备,但是因天候恶劣而取消。
12日下午15时51分左右,前部右舷主炮火药库先是出现小爆炸声,接着发生大爆炸。第一、第二烟囱间涌出黄烟,不久前部右舷炮塔与各烟囱陆续升起茶褐色的烟和火焰,出入口、舷窗和甲板等纷纷喷出高热瓦斯。因爆炸造成右舷侧面主炮火药库为中心呈横长巨大的破孔,海水顿时一涌而入,船身迅速向右翻覆,左舷舰底、螺旋桨与舵等露出水面。由于从发生爆炸到沉没,只有4分钟,所以舰内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应急处置。当时海上风浪虽大,但经周围各舰动员极力抢救,最后有433人生还,其中有沉没4小时以上后,自行打开舷窗而获救者,但也有在舰外敲打听到有人回应,却无力救援………。
事后统计罹难者共618人,其中109人最后始终没有发现尸体。
事件发生后,第一舰队司令于7月13日成立河内爆沉事故查问委员会,以土屋光金海军中将为委员长,不过该舰队司令部认为正在训练行动中,所以接受军务局建议,就近委由吴镇守府司令长官进行调查。 查问委员对爆炸原因的各种假设中,首先考虑的就是火药库爆炸,当时火药库内储藏之装药,有三分之一制造后经5~7年以上,但是同年1、2月的检查,安全性并无问题,事发当时的火药库内温度、湿度也一切正常。
事故当天,主炮弹火药库员进行弹药供给训练,但是爆炸发生时已经结束,火药库并已上锁,所以应该不可能是训练中发生的事故,而怀疑是有人开锁后潜入。有鉴于过去日本海军舰艇的爆沉事故几乎都是人为因素,海军动用全日本各地的警察和宪兵,彻底调查乘组员的出身与人际关系,以及扣押罹难者寄给亲人朋友的书信1400馀通和遗品等发掘可疑之处,但就是没有任何线索。最后提出的查定书,也只能建议强化火药定期品质查验与火药库出入管理等,事件的真相,至今仍然未明。
摄津
以日本古代国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区域的摄津国
摄津号战列舰1909年1月18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 1911年3月30日下水,1912年7月1日竣工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是第一舰队主力,表现活跃。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的同时,它出动封锁了胶州湾。1919年10月28日在横滨外海举行的大演习阅舰典礼上,其是最新锐的战列舰,并担任天皇座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年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退役,摄津号卸除武装成为靶舰,作为日本海军保有陆奥号战列舰的代价。起初它用于拖曳舰炮射击的靶标,后来华盛顿条约失效,1937年重新改装,成为驱逐舰矢风号无线电操控的实弹射击的靶舰,为提升日本海军战斗技术做出贡献。
于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美军航空母舰特混部队空袭而受严重破坏。11月20日除籍,战后打捞解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08:19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