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工程是连接油气生产、加工、分配、销售诸环节的纽带,它主要包括油气田集输、长距离
输送管道、储存与装卸及城市输配系统等。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
油气集输和储运”技术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早在中国汉代,蜀中人民就采用当地盛产的
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笕”,就是我们铺设的输气管线。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
四川地区的这些管线总长达二三百里,专门从事管道建设的工人就有一万多人。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年产达到7000多万立方米。
现代
输气管道发源于美国。1886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工业规模的长距离输气管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
天然气管道建设发展迅速。在
北美、
独联体国家及欧洲,天然气管道已连接成
地区性、全国性乃至跨国性的大型
供气系统。全球干线输气管道的总长度已超过140万千米,约占全球油气干线管道总长度的70%。 最早的一条
原油输送管道,是美国于1865年10月在
宾夕法尼亚州修建的一条管径50毫米长9756米从油田输送原油到火车站的管道,从此开始了管道输油工业。但油气
管道运输是从1928年
电弧焊技术问世,以及
无缝钢管的应用而得到发展和初具规模的。管道输送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潜艇对
油轮的袭击,严重威胁了美国的油料供应,美国于1942年初开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紧急建成了一条全长2018千米,管径分别为600毫米(当时最大的)和500毫米的原油管道,保障了原油的供应。半年之后又投用了一条长2373千米、管径为500毫米的
成品油管道。对保证盟国的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道运输有了较大的发展。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大型
输油管道系统有:(1)前
苏联的
“友谊”输油管道。它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管径最大的原油管道,其北、南线长度分别为4412千米和5500千米,管径为426~1220毫米,年输原油量超过1亿吨,管道
工作压力4.9~6.28兆帕。(2)美国阿拉斯加原油管道。其全长1287千米,管径1220毫米,工作压力8.23兆帕,设计输油能力1亿吨/年。(3)
沙特阿拉伯的东-西原油管道。其管径1220毫米,全长1202千米,工作压力5.88兆帕,输油能力1.37亿立方米/年。(4)美国科洛尼尔成品油管道系统。该管道系统干线管径为750~1020毫米,总长4613千米,干线与支线总长8413千米,有10个供油点和281个出油点,主要输送汽油、柴油、燃料油等100多个品级和牌号的油品。
全系统的输油能力为1.4亿吨/年。
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条
长距离输油管道-
克拉玛依-
独山子输油管道,全长147千米,管径150毫米。60年代后,随着
大庆、胜利、华北、中原等油田的开发,兴建了贯穿东北、华北、
华东地区的原油管道网。
东北地区的大庆-铁岭(复线)、铁岭-
大连、铁岭-
秦皇岛4条干线管径均为720毫米,总长2181千米,形成了从大庆到秦皇岛和大庆到大连的两大输油动脉,年输油能力4000万吨。到1995年底,中国共有9272千米的干线原油管道,年输送原油量约1.2亿吨。1997年,中国还建成了具有国际
先进技术水平的、常温输送的库尔勒-鄯善原油管道。 到1989年,中国在四川、重庆地区已形成了一个总长度达1400多千米的环形干线输气管网。中国其他地区已建成的输气管道主要有:华北至北京输气管线(两条)、
大港至天津输气管线、中沧线(
濮阳至
沧州)、中开线(濮阳至
开封)、天沧线(天津至沧州)、陕京线(
靖边至北京)、
靖西线(靖边至西安)、靖银线(靖边至
银川)、
轮库线(轮南至库尔勒)、吐乌线(吐鲁番至乌鲁木齐)等。此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还建成了两条长距离海底输气管道。一条是南海崖13-l气田至香港输气管线,另一条是东海平湖
凝析气田至上海的
湿天然气管线。,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酝酿多年的“
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建成。这项工程的核心部分是建设一条从新疆
塔里木到上海、总长度达4000多千米的大型干线输气管道。
中国正在启动国家油气储备计划建设,在
镇海、
舟山、黄岛和大连建设四个石油储备基地。同时在大庆、天津、濮阳和江苏的“五大
储气库”工程也在规划之中,并在北京、
信阳、上海及武汉设立四大调配枢纽以配合五大气库,以便于调配特大型管网的配气量。预计在2010年左右,中国油气储运管网将逐步建成和完善。
长三角地区是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
能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同时又是重要的
石油化工基地。有
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石化公司、
镇海石化公司,金山石化公司及
高桥石化公司等。另外,在
江苏省内还有
江苏油田、江苏
气田。近期完成的甬-沪-宁管线将
宁波港上岸原油输送到上海、南京等石化企业和化工基地,江苏省省内成品油供应管线联网正在酝酿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
西气东输”的终端,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未来的全国天然气
总体布局中,超过30%的工程涉及江苏省。成品油销售系统更是遍布省内的各个角落,2001年6月的一次普查表明,全省拥有成品油库96个,加油站4924座,2001年全省加油站成品油销售超过580万吨。 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展油气储运新技术研究,提高
油气储运技术水平和
安全管理水平,进而为我省油气储运及
能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
技术储备,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油气储运
技术人才,因此油气储运学科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十五”期间,“西气东输”及跨国油气管网等大型油气储运工程的建设,将带动中国城市天然气及成品油管网的大发展。这对油气储运人才和技术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作为中国主要的油气储运人才培养和
科研基地,本学科点将紧密围绕
生产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用基础研究,在传统优势领域上取得新突破,争取更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油气储运设施施工技术、地下油气储存技术、油气管网的安全检测与
评价技术及
石油战略储备等的研究,为中国油气储运行业整体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供
技术支持;根据
市场需求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为中国油气储运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
人才资源。
本
学科点1952年创建于
清华大学石油系,是中国建立最早且第一个获得
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油气储运学科点,也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点之一。近50年来,为石油、石化、航空、交通、军队等系统培养了大批人才,参加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油气管道、数条国外或跨国油气
长输管道的建设或
技术论证,在油气储运
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起到了人才摇篮、技术后盾和创新基地的作用,为中国油气储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以来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9项。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经过多年建设,在油气管输技术、油气回收与环保技术、油气储运装备完整性与安全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以行业内知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实力强大的
学术梯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