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粑粑也叫油城儿、饵糕,是
土家族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渝黔、
渝东南湘西土家人特产;其食材使用黄豆和粘米配比而成面糊,然后拿特定的模具炸,里面可以放
酸菜,
辣椒等等。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制作的食品,是土家小朋友们甚是喜爱的零食,其香其脆,其色泽,其味道更是别具一格。
简介
油粑粑是
武陵山区土家人的特色美食。食用时,可现炸现吃,其味
香辣脆软,亦可放入锅中煮软了吃,或用热料汤泡了吃。在
土家族人家庭里,几乎户户都有人会炸油粑粑。炸油粑粑工序相对简单,也很合土家族人口味,且油粑粑呈圆形,象征圆满;色泽金黄,象征富贵,所以油粑粑既是土家族人逢年过节敬神赠友的食品之一,也是城乡各墟场最普遍最有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每到赶场的时候,小朋友们跟着大人走十几里山路,就是为了几个油粑粑。特别是长期在外地的土家族人,会有一种久违的家乡的味道。
起源
起源传说
相传张古老、李古老开辟天地到一半时,气力耗尽,无法继续工作。此时神灵指点道,吸收日月精华可恢复气力。于是张古老吸收日之精华、李古老吸收月之精华,遂气力大增,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创举。后人为了在做农活时及时补充体力,效仿张古老李古老,将自己的口粮做成日月的形状和颜色,逐渐演变成油粑粑。
起源考证
油粑粑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油粑粑体积小,便于携带,食用方便。早期土家族人将它作为农活时的
干粮。由于油粑粑味道好,且营养充分,能够及时补充人的体力,遂走上了土家族人家的餐桌,成为主食的一种。解放初期,湘西、
黔东各县城开始出现部分个体油粑粑商贩,他们把摊点定在饭店、面馆旁,或街边、凉亭里,价钱便宜,很受欢迎。以后城乡各地圩场均有了油粑粑摊主边炸边销的特色风情。
储存
油粑粑不耐储存。根据气候冷热状况和油粑粑软硬程度,保质期在1~3天之内。
酉阳油粑粑
日常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
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
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
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如今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
水煮,半熟后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
包谷和
荞麦则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状食用。多把面粉用水和匀后,倒入水甑,蒸熟作为主食,广西、云贵交界处的苗族称之为面面饭。
酉阳境内的苗族,把用小麦、荞麦或
玉米面做成的
面条与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有把
燕麦蒸熟,就原锅文火焙干、脆,然后磨成粉,炒熟作为日常主食。苗族民间以
糯米为贵,将
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食用糯米时,有时也先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倒入木槽内,用锤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圆团,以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用
山泉水浸泡,随时换水,可存放4~5个月,吃时烧、烤、炸均可。
油炸食品以
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黄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鲜肉和
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
豆类、
瓜类和青菜、
萝卜,肉食多来自
家畜、
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
狗肉,有“苗族的狗,
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
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
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大部分苗族都善作
豆制品,例如用黄
豆浆不
滤渣,煮成连渣汤;将豆浆与嫩
白菜同煮,然后点石膏水做成
菜豆腐,都是
下饭的日常菜。住在
高寒山区的苗族,仍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种
蘸水吃。酉阳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
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
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
煮肉,
煮鱼,煮菜,伏天时还要加入一些
鱼香菜、木姜,开胃爽口,帮助消化。夏天在
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广西的苗族在冬春时节喜用
辣椒骨做的
酸辣汤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
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这
腌制食品的方法称为鮓。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
坛子,统称酸坛。腌制
猪肉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一层肉、一层盐,层层相压。三天后生盐溶化浸入肉内,再烧些糯米饭同
甜糟酒混后,和肉块一起擦搓,最后放一些
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坛口密封,随吃随取。用此法腌制的肉类,一般可保存1~2年。酸坛还可腌制
酸鱼、酸菜。此外,苗族也用
熏腊肉方法保存各种家畜、家禽肉。
渝东南常在冬天宰杀年猪,把猪肉用盐浸后吊于火炉上,用杨树枝或其他
柴草烧烟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储藏。这种烟熏腊的众风味独特,常用于待客,并能储藏2~3年不变质。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都做
糯米甜酒。日常饮料以
油茶最为普遍。制作时,先将油、盐、姜、
茗茶入锅同炒,待油冒烟后加清水煮沸,然后滤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适当地加些葱花、蒜叶、
胡椒粉和
山胡椒后,即可饮用。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
万花茶(又称百果茶)。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
吃新节、
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
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
鸭肉和米一起煮成
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
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
腊肉、
香肠等
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
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
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
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
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
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
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
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
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
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
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
先请客人饮
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
交杯酒。 苗族的节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
龟凤汤、
绵菜粑、
虫茶、万花茶、鮓、
捣鱼(也吃
酸汤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