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灵枢。根结》篇曰:“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合折则气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治疗原则。
“痿”即
痿证,亦称“痿躄”,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的病证,多见于下肢痿弱不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运行也。”引起痿证的原因有过度悲哀、过思房劳、以水为事等,其
病机主要
有热盛津伤,或
湿热蕴结,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所谓痿者,萎也,水枯则萎,水湿过多亦萎。故此《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指出:“随情 妄用,喜怒不节,劳佚兼并,致内脏精血虚耗,
荣卫失度……使皮毛、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则痿躄”,并明其病机“痿躄证属内脏
气不足之所为也。”
《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论点。阳明即
足阳明胃经,“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
痿证中的作用。由于“胃为
水谷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多气多血”(《灵枢。九针论》),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脾胃将饮食水谷化生为
水谷精微,并藉心肺之气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润泽肌肤、滑利关节、充养筋脉。“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指出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五脏精气以充养,而五脏精气津液皆源于脾胃。故《素问。痿论》曰:“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主润
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宗筋,指众筋汇聚之处,又泛指全身的筋膜,《素问。五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宗筋具有约束骨骼、主司
关节运动的作用。由于“阳明多气多血”(《灵枢。九针论》),故阳明充盛,气血充足,筋脉得以濡养,则筋脉柔软,关节滑利,运动灵活。而阳明胃的功能又与脾的运化密不可分,如《素问。太阴明论》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有得禀也。今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脾胃亏虚,
气血不足,则
宗筋失养,纵缓不收,而见肌肉、关节痿弱不用。正如
高世栻所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
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
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
其主要表现在:①指导
痿证的针灸治疗。“治痿独取阳明”是源于《灵枢。根结》篇“痿疾者,取之阳明”之说。然而细研《灵枢。根结》,通篇皆是论述针灸治疗原理,“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在痿证治疗中,
针刺取穴应以
阳明经穴为主。痿证多由阳明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阳明出气血”(《灵枢。九针》),即刺阳明可以产生气血、补益气血,气血充足,筋脉得养,
痿证则缓。《
针灸学》中对于痿证治疗所选处方:上肢“肩鹘、
曲池、合谷、
阳溪”皆为手阳明经穴位,下肢“髀关、梁丘、
足三里、解溪”皆为足阳明经的腧穴,即是明证。②指导痿证的
药物治疗。由于痿证多由精气
津液亏虚,或
湿热蕴结,筋脉失养所致。胃为
水谷之海,脾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化源不足,常致痿证。因此,临床对于痿证,多以补益脾胃、增其化源,或
清热利湿、养阴生津之法治之。如
李中梓曾治高玄圃患两
足痿软,神气不足,间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
滋肾牛膝、薏苡仁、
二妙散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诊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涩而无力,
此土虚下陷,不能制水,则湿气坠于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升麻,数日即愈(《续名医类案。痿》)。又赖良蒲治何女士,筋脉驰纵,皮热口燥,膝胫顽麻,足不任地,舌降
脉数。诊为湿热
熏蒸,
阴经受损,
肺热叶焦,灌溉失司。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
玉女煎合三妙散加减,6剂热退麻止,津回便润,并能扶杖缓行,10剂步履安详,恢复正常(《
蒲园医案》)。此两例验案,一从
健脾益气论治,一从养胃利湿入手,皆取得较好疗效,故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治痿独取阳明、从脾胃论治
痿证的原则。
然而应当指出,痿证之成,不独脾胃病变,其它原因亦可致痿。如
湿热致痿,“因于湿,
首如裹,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
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或燥热致痿,“手足痿软,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或
寒湿致痿,“民病寒湿,发为
肉痿,
足痿不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或
肾亏致痿,“恐惧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
痿厥”(《灵枢。本神》)。可见,“治痿独取阳明”并非
痿证的惟一
治法。因此临证之时,对于痿证,无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药治疗,皆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素问。痿论》);并结合各脏所主
季节性,“各以其时受月”(《素问。痿论》),选择相应的
俞穴或药物进行治疗。如《赤水玄珠。痿》指出:“《
内经》皮、肉、筋、骨、脉
五痿,既分属五脏,然则独取阳明,只可治脾、肺、皮、肉之痿。若肝之
筋痿,心之
脉痿,肾之
骨痿,受病不同,岂可仅取阳明而已乎?故治筋痿,宜养其肝,脉痿宜养其心,骨痿宜滋味其肾,未可执一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