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滩涂
地理名词
滩涂一般多指沿海滩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滩涂界定为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海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沿海滩涂界定为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两部门对滩涂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滩涂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海洋滩涂系指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习惯上常把下限定在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与此相当的用语有海滨湿地、海岸带湿地或沿海湿地等。地形上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泥炭沼泽、沙坝、沙洲、泻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海堤、海岛等。
具体作用
我国海洋滩涂总面积217.04万公顷,是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滩涂资源用途很广,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 可以开辟盐田,是发展盐化工原料基地的好场所。我国有盐场50多个,盐田总面积33.7万公顷。年产量达2000万吨,是世界第一产盐大国,其中80%为海盐。
第二, 围海造地,增加耕地面积。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稀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建国以来,在疗河口、渤海湾、苏北、杭州湾、珠江口等地进行了大量围垦,总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这些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及热带水果生产地。
第三, 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6.4万公顷。主要养殖对象有扇贝、牲蛎、蚶、蛤等贝类及海带等。
第四, 填筑滩涂,解决沿海城市、交通及工业用地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解决沿海城市和经济开发区非农业用地
海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沙质海滩,还是泥质滩涂,都可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
资源分布
福建沿海滩涂、浅海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效益佳。据有关资料表明,福建沿海拥有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浅海面积42万公顷。这些滩涂、浅海大部分布在港湾、河口附近地带,开发利用方便。莆田滩涂、浅海面积最大,达7.72万公顷;其次是霞浦县,面积达6.96万公顷;仙游面积最小,仅0.06万公顷。
滩涂按其底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泥质、沙泥质和沙质三种。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北的湾内和湾口,宽约1000~3000米,这些地方一般受风面小,滩面较平坦。沙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沙埕港、罗源湾、三都澳、福清湾、兴化湾和泉州湾等港湾内。这些地方受风面较小,宽度可达1000~4500米,滩涂舒坦。按照本省缢蛏、花蛤、泥蚶和牡蛎等四大贝类的生活习性,均可在上述两类滩涂中养殖。沙质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日岛、湄洲岛、琅岐岛、平潭岛和东山岛向风的一侧及闽江、九龙江等河口的南侧,受风面大,宽约1000~4500米,滩面坡度较大,某些贝类也可以在这类滩涂中养殖。在全省约2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中,可供养殖的有7.3万公顷,农业围垦的7.53万公顷,盐场1.7万公顷,渔、商港口0.16万公顷。本省滩涂,尤其是港湾、河口滩涂,仍处于淤涨中,如惠安到诏安沿海11个县,1950~1980年,年均淤涨面积达7平方千米,搞好围垦开发,可适当弥补沿海人多耕地少的不足。浅海面积广阔,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很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1 10:50
目录
概述
具体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