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地区佛教古迹
位在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的法隆寺及法起寺等寺院的总称
法隆寺地区佛教古迹(Buddhist Monuments in the Horyu-ji Area)是指位在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的法隆寺及法起寺等寺院的总称,约有48座佛教建筑,其中有一些建于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这些木结构建筑杰作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们展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艺术融合历史,还在于它们标志着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修建这些建筑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时期。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
Buddhist Monuments in the Horyu-ji Area
入选时间:1993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vi)
地理位置:N34 37 00 E135 43 60
遗产面积 : 15.3 ha
缓冲区面积: 571 ha
遗产编号:660
遗产描述
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位于日本本州奈良县,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米,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木造寺庙,现在是日本佛教圣德宗的本山,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法隆寺是成功吸收丝绸之路文化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木质建筑的杰作。法隆寺全名为法隆学问寺,别名斑鸠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据先帝用明天皇的遗命与圣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其建筑样式是所谓“飞鸟样式”的代表,寺内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着数百件7~8世纪的艺术精品。此外,圣德太子也在此地区兴建了许多寺庙。这些木造建筑物记录了日本接受佛教的历史,以及佛教由中国传入的过程。
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vi),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 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
遴选依据标准(ii) :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
遴选依据标准(iii)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遴选依据标准(vi) :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奈良县的法隆寺地区,约有48座佛教建筑,其中有一些建于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这些木结构建筑杰作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们展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艺术融合历史,还在于它们标志着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修建这些建筑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时期。
遗产概况
法隆寺位于日本本州的奈良县,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米,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奈良是日本历史名城,奈良县首府,位于本州岛中西部的奈良盆地。奈良古称大和国,是日本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日本政权于公元694年建都于奈良东南的腾原京,710年迁都平城(今奈良市西),称平城京。与中国隋朝、唐朝文化使节往来频繁,先后派出遣隋使、遣唐使达19次之多。平城京的建筑式样和街道布局模仿中国唐都长安。日本的佛教文化在此萌芽,784年首都北迁至长冈京,奈良逐渐衰落。公元12世纪部份市街被烧毁,13世纪修复。
奈良著名的寺院有法隆寺、东大寺、唐招提寺、药师寺和兴福寺等。法隆寺位于奈良县驹郡斑鸠町,全名为法隆学问寺,又称斑鸠寺,属法相宗,有东西两院;西院始建于飞鸟时代推古女皇十六年(607),推古天皇根据先帝用明天皇的遗命与圣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寺内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着数百件7~8世纪的艺术精品。法隆寺于670年被烧毁,后重建;东院建于天平十一年(739)。寺中保留了从奈良到镰仓、江户等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素有日本古建筑文化宝库之誉。
修建历史
法隆寺位于奈良县驹郡斑鸠町,又称斑鸠寺,属法相宗,分为东西两院:
西院始建于飞鸟时代推古女皇十六年(607)。推古天皇九年(601年),圣德太子在斑鸠地区建立斑鸠宫,在其附近建立了法隆寺。金堂“东间”内安置的铜造药师如来坐像(国宝)的光背铭记有如下的记述:“用明天皇为祈祷自己病愈而起誓建立伽蓝,但是用明天皇不久之后去世,继承其遗志的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在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完成了佛像和寺院的建立”。据记载法隆寺在670年被烧毁,后重建。保存了金堂、五重塔,西院寺中用木刻版压成花纹的土墙大道,是法隆寺的特色,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塔。西院以金堂(佛殿)和塔为中心,南为中门,北为平安时代所建的大讲堂;讲堂前两侧是同时代的钟楼和建于奈良时代的经藏,塔和金殿周围有回廊,形成凸字形廊院,廊院外有僧房、“纲封藏”(宝物库)和食堂等。金堂、塔、中门和回廊保持着飞鸟时代的特征,柱子两端作明显的梭形卷杀,云形斗和云形拱,栌斗下有斗托(四斗)等,可以看出受到中国南北朝时代建筑的影响。与奈良时代受中国唐代影响的风格显然不同。
但是,正史“日本书纪”上虽然载有其后的670年火灾的纪录,关于法隆寺创建却没有任何的记述。另外相传是百济工匠把来自中国的佛塔和木结构传到日本,并修建了法隆寺。从寺内佛像的样式及铸造技法上推测,实际的制作年代应该是7世纪后半叶 。当时(607年),日本是否存在药师如来信仰存在疑问,铭文中的用语也存在疑点。由此推断,造像并非铭文所记607年铸造。另外,金堂中央安置着记有“623年止利为圣德太子求冥福所造”等内容的光背铭的释迦三尊像,比这更为古老的药师如来像却没有被安置为主佛,而是在“东间”被设为侧侍佛也不合常理。
东院建于天平十一年(739),建有梦殿等,西院伽蓝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构建筑群,东院后面的中宫寺珍藏着一尊木刻弥勒佛像,是奈良雕刻的登峰造极之作。法隆寺是佛教传入日本时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成为其后日本佛教兴盛的基础,是众多日本佛教徒的朝圣之地。寺中保留了从奈良到镰仓、江户等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素有日本古建筑文化宝库之誉。东院以八角形平面的梦殿(即观音殿)为中心,环以回廊,前有南门和礼堂,北有收藏圣德太子遗物的宝藏(后称舍利殿、绘殿),再北是相当于讲堂的传法堂。法隆寺金堂原绘有以净土图和菩萨像为主体的壁画,于1949失火损坏,1966—1968年日本画家据模本将壁画修复,并重新装饰于金堂中。
东大寺
东大寺为日本华严宗本山,位于奈良市杂司町。因其建筑、雕塑和藏品是日本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遗物,而在日本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东大寺是天平十三年(741)由圣武天皇下诏仿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兴建的,1180年和1567年两次毁于兵火,几经重修。东大寺寺域宽广,大小殿堂错落其间。中心的大佛殿为1709年重建,面宽57米,进深51米,高46米,为世界最大、最高的木构大殿,殿中供奉有749年铸造的毗卢遮那佛镀金铜像,高16.21米,重452吨。三月堂正殿安置着夹纻不空羂索观音像,造型柔和丰满,宝冠上镶嵌着三万粒宝石,十分华美壮观。位于东大寺北隅的正仓院建于天平年间早期,珍藏有圣武天丘生前的股饰、日常用具及756年光明皇后的《东大寺献物帐》一卷,还有东大寺与大佛开光作佛事时的衣物、武器、乐器、伎乐面和当时的文书、绘画等。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五町。由中国高僧鉴真和尚(688—763)创建,成为日本律宗本山,14世纪初期达到规模,后几受震灾,进入江户时代,将全寺修葺一新。寺院体现了中国盛唐建筑风貌,成为日本国宝。金堂是唐招提寺主殿,建于鉴真圆寂后,为奈良时代唯一尚存的金堂。
七圆柱并列支撑着三端向上的斗拱,显示出独特的美。唐招提寺有奈良时代或平安初期的雕塑群像,在日本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雕塑采用了木芯、夹纻和敷彩等方法制成。放置于御影堂的鉴真和尚敷彩夹贮像形象逼真。另有描绘鉴真东渡故事的长卷画,称《东征传绘卷》,作于镰仓时代后期,此外还有金龟舍利塔等名贵工艺品。日本现代画家东山魁夷为御影堂绘制了《云影》《涛声》和《黄山晓云》等障屏画,更增添了唐招提寺之美。
历史地位
法隆寺是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时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成为其后日本佛教兴盛的基础,是众多日本佛教徒的朝圣之地。法隆寺在伽蓝配置上,可以称得上创造出了日本独自的新的美学意识。法隆寺地区佛界古迹,被普遍认为是日本文化和宗教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建筑展示了从早期到现在的日本佛教历史,展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艺术融合的历史。
世界遗产
法隆寺及其它一连串的佛寺,在明治时代初期的废佛毁释运动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但後来政府的政策改变,包括法隆寺金堂、五重塔等的建筑物在1987年的古社寺保存法之下,被指定为国家指定文化财。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日本政府在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其制定的契机即是法隆寺金堂火灾所造成的文物损失。在此法的保护下,这些佛寺被登录为国宝及重要文化财。
1993年法隆寺地区佛教古迹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Buddhist Monuments in the Horyu-ji Area./whc.unesco.org/en/list/660.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6 13:00
目录
概述
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