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资治通鉴》载,
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
黎阳仓(当时
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
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
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
浚县泥咕咕还是以小
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
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
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
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
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
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的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的部位打眼
通孔,用嘴能
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
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
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
虎、
狮子、大象和燕子、
斑鸠、
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
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
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
塑型的
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
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
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
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
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
活化石。主要传承人有王学峰、王安田、
宋学海等人。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
文化部确定,河南省
浚县的
王学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