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藿香叶(21克)
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风(12克)
【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
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
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附注】 本方与
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
脾热弄舌、
口疮口臭等;
清胃散清胃
凉血,主治
胃热牙痛、或
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藿香叶 七钱 山
栀子仁一钱 石膏 五钱 甘草 三钱 防风 四两,去芦,切焙
脾属中土,其色为黄,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四白,
脾火亢盛,则
口疮、烦渴诸证由生。本方「为脾胃蕴热而设」(
张山雷),既清泻脾中伏热,又振复脾胃气机,虽名「泻黄」,而独以
风药为重,是散火即所以泻火。立此方者,可谓深得《
内经》「
火郁发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泻而正气无伤,诸
证得愈。「泻黄」,即泻脾经之热,故名「泻黄散」。
1.抑制小鼠耳廊
炎症反应 本方
水煎后离心所得上清液,按1.5g/kg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用量的10倍)给小鼠
腹腔注射每次,
给药后4.5小时即可显著抑制
巴豆油所致的耳部炎性肿胀,肿胀度比
空白对照组减轻38.5%。作用强度与5mg/kg
醋酸强的松龙相近。拆方研究表明,原方去五分之四防风,抑制巴豆油致耳肿作用略有增强,但差异不显著;若将原方防风去掉,则该作用与原方相比明显减弱;单味防风(与原方中防风等量)又无明显抗巴豆油致肿作用。说明防风在本方中有着重要的配伍意义。
2. 抑制
大鼠腹腔
毛细血管通透性 本方水煎液按1.5g/ks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用量的10倍)于大鼠
腹腔注射给药后1小时,即可明显抑制
组胺所致大鼠腹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与醋酸强的松龙作用相近;拆方研究
单味药防风亦未见明显
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了防风在本方中的重要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