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泄
中医疾病名
洞泄,是一个中医病名,指湿盛伤脾的泄泻。出自于《素问·生气通天论》。
作品信息
①阴盛内寒所致的泄泻。《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洞泄谓食已即泄。”“阴盛生内寒,故令人腹脏内洞而泄。”证见心腹痛,大肠切痛,肠鸣食不化,手足厥冷,脚转筋等。治宜温中散寒,用附子丸、木香诃黎勒丸等方(《奇效良方·泄泻门》)。参见寒泄条。
②濡泻别名。《医宗必读·泄泻》:“洞泄,一名濡泻,泻下多水也。”详见濡泻条。
③脾泻别名。《医学真传·痢》:“痢下无积,日夜十余次,解时微痛,是名脾泻,又名洞泻。”参见脾泻、脾泄条。
解释
1.亦作洞泄。2.洞泻,腹泻。
指湿盛伤脾的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又称濡泄、湿泻、濡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洞泄-
相关说法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盖因风木之邪,留连既久,木气克土,则仓廪不藏
而为洞泄 ,可见是病,亦由伏气 所致也。李士材 曰∶洞泄 一名濡泄,濡泄因于湿胜。此病非但因伏气 内留,中
气失治,亦有湿气相兼致病也。考其脉象,软缓乏力,或关脉兼弦,身重神疲,肢体懈怠,下利
清谷,小便短赤是也,宜乎培中泻木法加苍术、泽泻治之。经曰∶肾脉小甚为洞泄 。盖肾为胃关,因肾虚失
闭藏之职,伏邪乘虚而深陷也,宜乎补火生土法加煨葛、荷叶治之。总之脾虚 以补中为先,肾虚以固下为
亟,风胜佐之疏透,湿胜佐之渗利,临证之顷,神而明之,则旋踵之祸,庶几免焉。
程曦曰∶观飧泄 洞泄 之论,总不离乎木气克土,故治洞泄 ,皆仿飧泄 之法,然其中之虚实,当细别之。
飧泄脾虚 为多,所以完谷不化;洞泄 因湿胜为多,所以体重溺红。属脾
虚者,不宜偏利;属湿胜者,不宜偏补。斯二者,皆当审其虚实而分治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20:11
目录
概述
作品信息
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