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关令
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竹简文献
津关令,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张家山247号汉墓,系该墓出土的竹简《二年律令》之一,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颁行,反映了当时的关津在军事防御、控制人员往来、查验违禁物品、缉拿罪犯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系中国现存最早、比较系统记载关津制度的文物。原件现存湖北荆州博物馆
内容简介
《津关令》是《二年律令》的组成部分。共保存有竹简38枚,原简编线三道,简长31厘米左右,宽0.5~0.6厘米,按汉一尺长23.3厘米计算,约相当于汉尺一尺三寸多。记录“津关令”内容的竹简编排于《二年律令》最后,题名“津关令”的简与正文分开,书于最末一简,竹简头端有黑色墨块,紧接“令”名,与其他记律名的竹简体例一致。从抄写字体及竹简形制来看,《津关令》与其他二十七种汉律是同时抄录并编为一册的。
历史背景
《津关令》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汉初“扞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等津关(内地津关),以及“塞之津关”(边塞津关)等与出入相关的某些“津关制度”。前者涉及到汉初关中的守备,后者则是边塞的防卫。对于津关的功用,汉代初期便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贾谊的《新书》对汉文帝以前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王的关系多有论述,其中对汉朝廷建关的真实目的有深刻揭示:“所谓建武关、函谷关、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天子之制在陛下,今诸侯多其力,故建关而备之,若秦时之备六国也。”由《津关令》令条的组成和内容,我们知道汉初存在较为严格的“津关制度”,而且以防备山东诸侯王国为其主要功能,与贾谊所谓‘建关”而备诸侯相印证。
参考资料
汉简“津关令”.中国海关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1:5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