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
太行山以东。汉代有时候也将“山东”视为齐鲁地区的代称。关于这一点,清代著名学者
钱大昕就在《十驾斋养新录·山东》进行过考证:“ 汉时亦有称
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 宁(人名)成为济南(郡)都尉。’”
盛唐,指
太行山脉以东,包括现在的河北省、
山东省,河南省北部。这时的“山东”,范围比春秋战国的“山东”,范围大大缩小。《
史记·晋世家》提到了春秋时期发生的这么一件事:“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意思是,寒冬腊月,盘踞在山西的晋国,出兵山东——这一次军事行动引发了史上著名的
城濮之战,城濮在今天山东省
菏泽市
鄄城西南地区。晋国出兵华北平原,无须经过崤山,而是要跨过
太行山,这里的山东,说的就是
太行山以东地区——虽然得名原因跟今
山东省相同,但这里仍是泛指。
安史之乱时期,长安已经沦陷,这时候诗词中出现的“山东”也指的是
太行山以东。如
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后人仇兆鳌在这里标注:“ 山东,河 北也。 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翻译成白话就是:将军们收复的山东,指的是
安禄山作乱的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大致为今
山东省西北部到河北省一带。
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山东”也常常指今河北到山东一带。如《新五代史·张源德传》: “晋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晋 ,自河以北、 山以东皆归 晋 。”根据前后文,这里“山以东”说的是
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地区。
到了宋金时期,作为行政区的“山东”正式出现,金朝设置了“山东西路”“山东东路”,覆盖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及江苏北部一小部分。这里的“山”,也是太行山,这里的“山东”也是今天山东省名称的渊源和出处。
宋朝,“山东”范围继续缩小,大多数时候就指现在的
山东省了。而山东正式作为行政区在世界上出现是在金朝,到了明朝山东的管辖区才出现与山东省现在更为接近的称呼。
元、明王朝延续了这一传统,后来先后有“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元代机构,介于省、路之间的一种机构,属中书省管辖)、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明初设立,习惯上称山东行省),至此,山东省版图基础确立。
明朝,全国设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这就意味着,明朝时期,山西山东的分界线为
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