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学文庙坐落于山东省
济南市历下区明湖路214号,济南府学文庙南接
芙蓉街,北临
大明湖。
历史沿革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位于
大明湖畔。历史上曾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金代时,府学文庙曾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
元至正六年(1346年)扩展和修筑围墙,曾大规模改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济南府学文庙重建,添建了戟门、棂星门,明伦堂以及一些附属建筑。成化十九年(1483年)拓建,后又经数代重修,到明朝末年,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
清康熙年间先后在大成殿前东侧和西侧各建六角形碑亭一座。清代对济南府学文庙的修葺不断,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使得府学文庙占地面积往北可到
明湖路,往西至
贡院墙根街,往南至南门,往东至
曲水亭街。
济南府学文庙到了废除科举后,便逐渐败落。由于连年战争,解放前济南府学文庙已经遭到破坏。解放后,
大成殿曾被辟为礼堂,后来府学
文庙成为
大明湖路小学校舍。
建筑特点
济南府学文庙的现存建筑依照从南到北的顺序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南门、中规中距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和泮桥、屏门、钟英坊、毓秀坊、更衣所、牺牲所等;第二部分包括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乡贤祠、名宦祠等;最后是崇圣祠、明伦堂和尊经阁等。同时,依照大成殿和明伦堂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出济南府学文庙的空间布局是前庙后学,也即大成殿位于明伦堂的前面。
南门内侧的两个分列东西的“中规中矩亭”,造型一方―圆,寓意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告诫儒家学子做学问要有―种严谨的态度。但整个济南府学文庙却不像其他地方的文庙那样,呈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呈曲线状。
济南文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泮池,不但有大泮池,还有小泮池。另外,这里的泮池不但有水,还是能流动的泉水。泮池的泉水是由南面的芙蓉街流过来的,经明渠暗道流入大小泮池,然后经玉带河流到曲水亭,再汇入
大明湖。
主要建筑
影壁
影壁又称照壁,济南府学文庙的影壁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因为它在清末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用作文庙的围墙,所以免遭拆除。济南府学文庙影壁是经过了当代的复修重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还原。济南府学文庙的影壁长达9.85米,高约5米,厚0.95米,用砖砌而成,呈“一”字形,顶部是琉璃瓦覆盖,它的背面正中有圆形砖雕装饰的图案。影壁是用于对济南府学文庙内情况进行遮挡,从而更好的保护济南府学文庙内活动的隐私。
大门
大门是进入济南府学文庙的第一道门。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也是三间,房顶覆盖了黄色的琉璃瓦,木门被红漆刷过上面还装饰着金色的门钉。
棂星门
棂星门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其移于孔庙始于南宋,清代余兆曾在《圣庙通记》中认为“凡有坛,而无宫室则设棂星门,以为宏义取乎疏通也,圣庙亦设是者,所以尊夫子同天地也”。济南府学文庙的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原来的棂星门已毁坏,在古时的地基也无处寻觅,棂星门是山东省文物部门根据史料重建的。
中矩亭、中规亭
济南府学文庙之中的中规亭和中距亭在明万历年间始建,济南府学文庙中规亭和中距亭都是经过后世的重修复建。中规亭呈圆形,中矩亭呈方形,分列于棂星门东、西两侧。规矩亭也寓意着提醒学子做人求学要规规矩矩,不要想着旁门左道,正所谓“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
泮池、泮桥
济南府学文庙的泮池位于棂星门北面,周围环绕着百石望板、望柱。泮桥在泮池正中部跨越南北,为青石拱桥,长19米,宽2.88米,共五孔,正中桥孔最大,两边孔径对称递减。济南府学文庙泮池是当代文物工作人员根据文庙现存建筑情况进行重修的,同时在对文庙的整体建筑进行修建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古泮池的遗迹,经过考证,证明这个泮池遗迹是建于明代的。
钟英坊、毓秀坊
钟英坊、毓秀坊东西相对遥相呼应。这两座牌坊形制相同,都是四根柱子三间三楼的庑殿顶式木制牌坊,顶部覆盖着黄色琉璃瓦。这两座牌坊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济南知府蔡晟率人在文庙内修建。“钟”是集中的意思,“毓”是孕育的意思,钟英毓秀意味着济南府学文庙所孕育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凸显济南府学文庙人杰地灵。济南府学文庙的钟英、毓秀牌坊是2005年之后根据史料记载重建的。2007年底文物修复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了钟英坊和毓秀坊这两座牌坊的遗址,而且其局部延伸至原来大明湖路小学的围墙范围之外。
屏门
屏门是济南府学文庙的第三道门,是一座五间六柱的牌坊。坊柱前后各用一根斜柱支撑,柱基由石鼓夹抱。济南府学文庙屏门是工作人员参照有关历史资料在原址上重建的,其规格式样参照大明湖公园南门而建。
更衣所、牺牲所
更衣所和牺牲所在屏门东西两侧。济南府学文庙的更衣所是从古代留存下来的建筑,于2006年进行落架维修。牺牲所是用于祭孔大典上准备祭祀用品的地方,它的建筑形制跟更衣所是一致的,牺牲所的原建筑已经被拆除,牺牲所是在2006年工作人员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上复建重修的。“更衣所”是更换衣服的地方,以示对圣贤的尊崇之意。“牺牲”在古代指用于祭祀的物品,“牺牲所”的用途是用于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大成门
济南府学文庙的的大成门是通往大成殿的正门,跟东西廊庑相连与大成殿一起组成了一个封闭的院落。《道光济南府志》中曾有记载:“庙门旧名戟门,宋太祖建隆年间诏用正一品礼,立十六戟于文宣王之庙内,徽宗大观四年诏用王者制,庙门增二十四戟,此戟门之名所由昉也。”大成门又称为“仪门”,“仪”是礼仪、仪表之意,这意味着进入这道门的人,为了表达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敬意,应该讲究礼仪、规制,行为举止穿着要端庄得体。
东西廊庑
东西廊庑是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的厢房,廊庑内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两庑从祀的先儒先贤会随着朝代的更替有所增减,他们所处的位置也有变化。济南府学文庙经过复建重修以后,东西廊庑一共有34间,放了孔子弟子的塑像68座。
月台
月台又称“佾台”,是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前的露台。在古代月台是祭孔典礼上举行乐舞仪式的地方。济南府学文庙的月台就是单层的,自清代至民国时期,每年的旧历八月和二月,大成殿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
大成殿
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面阔九间,因为济南府学文庙在孔子故里的首府,殿堂被批准可以独具皇家规格,九开间、黄琉璃瓦盖顶。济南府学文庙的大成殿跟其他地方文庙的大成殿一样,都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尊经阁
尊经阁是
文庙存储经典之地。府学文庙尊经阁为重檐
歇山顶建筑,曾藏有多通石碑,现已不存。1950年代,原尊经阁仅剩遗址。由于缺乏详细建筑规格资料,府学文庙维修工程指挥部于2008年起根据
明代建筑的形制在原址稍偏南处进行了重建。建成之后的尊经阁是文庙内最高的建筑,并成为文庙以北的
大明湖路上重要的景观。
文物遗存
20世纪50年代,济南府学文庙内尚存明、清碑碣27通,包括大成殿内匾额七块,明伦堂匾额一块及其它石刻数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文物大部分被毁。到1982年普查时,仅剩清同治间“重修济南府学文庙碑”和道光间“济南府学教授训导为禁约事碑”等寥寥几块幸存。
1991年大明湖路小学维修校舍,出土了一块重要的石刻,即“宣圣遗像”碑。此碑原立于大成殿附近。碑额题
小篆“宣圣遗像”四字,碑题记为“吴维岳摹
吴道子笔宣圣像”,正中阴刻孔子行教像,右侧中部下刻
隶书“吴道子笔”四字。现存
济南市博物馆。
济南府学文庙西墙的“太和元气”石碑,长约3米,高约1.5米,与曲阜
孔庙内同名石碑均为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抚副都御史曾铣书,应是从同一件作品上拓下镌刻的。从落款时间来看,前者比后者早一个月问世,显示在当时,各地祭孔场所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考古发掘中,济南府学文庙出土一块济南迄今为止体积最大的古代“龙头碑首”,高逾两米。据此推断,碑身将十分硕大。这座石碑的碑身、碑座在哪,已经无从得知,或已遭人砸碎毁弃,或就藏在文庙地下的某个地方。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李铭所长认为可能为元代遗物。
保护措施
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随着岁月变迁,建筑已破损不堪,脊兽在文革中被砸毁。重修时,工程人员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将大殿全部拆除并仔细标记构件,抬高地基,然后在原地尽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后的大成殿,整体抬升了1.5米。
2005年9月10日,济南府学文庙修复正式开工,于2010年09月28日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
文化活动
自2010年试开放以来,济南府学文庙先后成功举办了“新年祈福会”、“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文庙讲堂”、“朝鲜著名油画家精品展”和“成人礼”、“开笔礼”等公益文化活动。济南府学文庙已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社会的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济南府学文庙位于大明湖路214号。
门票政策
2010年9月28日上午,济南府学文庙举行开放仪式,票价为每人10元,为让市民近距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将执行半价优惠政策。60岁以上老人免票,中小学生持有学生证免票。每年教师节对教师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