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内公办高校
浙江外国语学院(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浙外”(ZISU),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浙江省本科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高校、“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历史沿革
浙江教育学院
1955年初,浙江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筹备成立;同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在该校基础上筹建浙江省教师进修学院。
1956年7月,浙江省教师进修学院正式成立,原浙江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研究室、浙江省扫盲与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同时并入。
1958年,学校改名为浙江文教学院。
1960年3月,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批复同意改浙江文教学院为浙江教育学院。
1961年至1978年1月间,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几经更名,隶属关系几经变更。
1978年,恢复重建浙江教育学院。
1982年,学校开始举办高师业余本科班(仍为成人高校,以高职大专为主,本科发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凭)。
1984年,开办函授本科教育。
1993年,学校首次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生。
1994年,首次挂靠原浙江科技学院招收全日制普通师范本科生。
1999年,学校首次招收普通高职生。
2002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学校创造条件,由成人高校改为普通本科高校,并同意学校选择合适地块建设新校区。
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浙江科技学院求是应用技术学院终止办学,由该校全面接管。
2007年始,学校招收非师范类普通本科生。
2009年3月,为加快推进浙江教育学院新校建设,同意将原浙江科技学院求是应用技术学院建设工程项目业主变更为浙江教育学院。
2009年12月,以浙江教育学院为建校基础,设立浙江高等师范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的初审。
2010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2010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将“浙江教育学院”升格更名为“浙江第二师范学院”。
2022年12月,浙江外国语学院被授牌为浙江省华侨华人研究会综合研究基地。
浙江外国语学院
2010年4月,浙江教育学院正式改制为浙江外国语学院。
2022年11月2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跨境电商浦江研究院揭牌成立。
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
2024年6月18日,在北京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指导下,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3个教学机构,开设36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类专业16个,涉及外语语种14种,2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比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0%以上,具有6个月及以上国(境)外研修经历占比50%以上,外语学科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2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2人、省级青年人才项目2人、省“151人才工程”34人次,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4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1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此外,学校聘任资深教授、全职特评教授、兼职教授等30余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省一流学科6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学生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国家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等A类学科竞赛高级别奖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签署教育交流协议。常年开设教育交流项目160余个,包括10个国家政府奖学金项目、10余个境外实习项目、20余个双学位或本升硕项目和80余个校际交流交换项目。2023年,共有237人次学生参加出国(境)交流项目,接收各类学历和非学历国际学生100余人。学校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建有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安提瓜和巴布达孔子学院。此外,在国际青年交流、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举办论坛对话、主题交流、文化展演、文化体验等活动,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智库)8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3个、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研究院2个,与省商务厅、浦江县政府共建跨境电商浦江研究院,建有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城市国际化研究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等6个校科研机构。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拉丁美洲研究所、德国研究中心、环地中海研究院
国家民委办公厅“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拉丁美洲研究所
省社科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阿拉伯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文化“走出去”研究中心
省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智库支持单位: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研究基地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联合共建科研机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文化旅游服务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国-南非教育比较研究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杭州、中哥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5月,近三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出版学术著作、译著48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管理世界》《教育研究》《中国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杂志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5篇,9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
学术资源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15万册,其中13个语种的外语原版图书11.2万册;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39个,电子图书178万种,电子期刊2.5万种。收藏有历代绘画大系全集。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是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类学术理论期刊,1983年创刊,2001年获准公开发行。2011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学报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该刊以外语学科为主、多学科渗透,主要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流与翻译学、外国文学、国际汉学、拉丁美洲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栏目,2010年和2014年荣获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教学月刊》
教学月刊·中学版》为旬刊,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分为《教学参考》、《语文教学》、《政治教学》,是浙江省唯一公开出版面向中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综合性教育期刊。
《教学月刊·小学版》为旬刊,分为《语文》、《数学》、《综合》,涵盖了小学各科的学科教学,是浙江省唯一一份公开出版、面向小学教师的专业期刊。
《教学月刊》多次入选为“复印报刊资料”基础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教学月刊·小学版》在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中入选“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年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位居基础教育教学类第一。
《小学生世界报》
《小学生世界报》创办于1985年,多次荣获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数次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
《作文新天地》
《作文新天地》为旬刊,分为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2007年入选“首届浙江省期刊方阵工程潜力型期刊”;2009年和2012年两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所获荣誉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精神文化
明德弘毅、博雅通达。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个“明”,词性不同,前面的“明”是动词,后面的“明”是形容词。校训中“明德”的“明”为动词,意指“彰显”“发扬光大”。学校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彰显人类美好的德行。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坚毅”的意思。“弘毅”是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要坚强。
“博雅”出自《楚辞·招隐士》王逸《章句》: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博”是“广”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博雅”是指学识渊博、纯正。
“通达”出自儒家经典《学记》,原句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通”是指融通,“达”是指“达成”,通达意为既要融会贯通,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一番事业。
“明德”按照时代要求,就是要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弘毅”的文化精神是指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博雅”表现学校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文化精神,“博”蕴含在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中,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多元文化优势,学习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达”本意是融会贯通,勇于实践,培养学生把知识、理论融会贯通,同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08: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