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话
方言
浦东话,俗称浦东闲话,它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松江方言大区老上海方言区。
基本介绍
原南汇县、川沙县及原上海县黄浦江以东的三林、浦江镇(原陈行、杜行、鲁汇等三镇),奉贤区四团镇,这一范围内的方言差异较小,通称“浦东闲话”。
音系特点
浦东音系和其他邻近音系,如旧松江府音系、旧太仓州苏州府音系以及上海市区音系相比,有以下特点:
(1)单字调有7种调值,其中阳上很不稳定,古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今归阳平为113(213)调,极少部分归阳去,读13调。
(2)两字组连读变调里,前字为阴上和阳去;阳上和阳去的变调行为分别相同。前率为阳平,后字为平声上声的组合,变调行为是22 23。
(3)有缩气音[ɓ ɗ ʄ]声母,它们分别跟中古的“帮”、“端”、“见”母字对应,没有不送气的[p t tɕ]。如:“宝”、“党”、“脚”三字的声母读音和上海市区话、旧苏州府音系、旧太仓州音系不同。
(4)唇擦音一般是[Φ β ʔβ]。老年人“呼”、“户”、“乌”三字是用双唇发音的,年龄稍轻的人为[f v ʔυ]或[hu ɦu ʔu]。总之,这组声母的读者在字的分配上一直是很混乱的。
(5)分尖团音。精≠经,小≠晓,秋≠丘,齐≠旗。
(6)入声韵比较丰富,类别很细,如开口呼入声韵里,哭≠壳≠客≠掐≠磕≠刻≠渴,分[ok ɔk ɑk æʔ eʔ ʌk œʔ]7组。另外,部分地区笔≠壁,立≠力。
(7)古遇摄合口知、照三组和日母字的韵母是[y],如“书”、“树”、“如”的韵母
(8)[Φ β]不能跟[oŋ ok]两韵相拼,古通摄非组字,今读为[hoŋ](风)、[ɦoŋ](缝)、[hok](福)、[ɦok](伏),因而蜂=烘、冯=红。
地域差异
浦东话通于广大的黄浦江以东地区,南汇川沙两县都是典型的“浦东闲话”,内部差异很小,百里同音。但语音特征也有略微的差异,根据语音特征可将全区典型的浦东话分为6片。
南汇片
包括原南汇县绝大部分地区(含原川沙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典型的南汇方音。本片中又分泥城小片,语音又较硬,包括南汇最东南部沿海的泥城、芦潮港等镇。
川沙片
包括原南汇县西北部的周浦、康桥地区及原川沙县绝大部分地区(江镇、施湾、六团地区除外)。
大团片
包括大团、三墩、航头、新场、下沙、杜行、鲁汇,宣桥大治河以南的地区及奉贤区最东南的四团、平安和邵厂等地区。在连读变调上略带有奉贤松江音的特征
沿江片
沿江一带如洋泾、杨思、塘桥等地区,本地土著操一种介于上海近郊方言和浦东方言之间的本地话,与20年代以前上海老城厢的传统口音基本一致,有六或七个声调(市区新方言为五个,川沙、南汇方言有七个),听起来较为柔、糯。
在连读变调方面,沿浦江地带和南部有明显的差别,如“老腿”,沿浦江地带为22—53,与市区同调,南部为13—21。
沿海片
南汇区东部沿海有果园乡、彭镇乡、泥城乡、书院乡等地及川沙夹塘地带还保留着启东海门移民母语的痕迹,居民祖辈多是来自崇明、启东海门等地的移民,本地人称之为“沙帮人”或“大沙人”。他们仍沿用祖籍的方言,衣〔i〕≠烟〔ie〕,米〔mi〕≠面〔mie〕,西〔si〕≠宣〔sie〕。
方言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教育事业发展,广播、电视逐渐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等原因,方言的年龄差异日益明显,青年人的口语迅速向市区靠拢,掺进普通话语音、语调,逐渐形成趋于简化的新音系。对浦东方言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不过,除了语音上的这些变化以外,反映新事物、新思想的词汇也不断充实了方言词汇,这是浦东方言良性发展的一面。
联系
上海市郊话是指浦西内环外地区的方言。总体看来,浦东话与上海市郊话没有太多区别。二者的划分标准在于声调调类合并不同。
三林是浦东地区最早成陆地区,其变调为典型的沿江片。在明初黄浦未改道前,三林与浦西龙华乡华泾镇相连,故口音与龙华相近,是两岸方言的过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20:47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音系特点
参考资料